更新时间:2023-05-15 12:34
何子山(Luis C. Ho),1967年出生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华裔美国人,天文学家,黑洞和类星体专家,美国天文学会会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讲席教授。
1991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学位。
1995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
1995年—1998年,在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8年—2000年,任美国卡内基天文台助理天文学家。
2000年—2014年,任美国卡内基天文台天文学家。
2013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特聘研究员。
2014年起,任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讲席教授。
何子山的研究兴趣涉猎范围从星际介质到恒星和星团形成,从超大质量黑洞、活动星系核、吸积理论到星系结构等领域。他借助横跨射电到伽玛射线波段的地面及空间望远镜来探索这些问题以揭示宇宙奥秘。在过去的研究中,何子山证实了大多数邻近星系的中心都包含一个“死去的”超大质量黑洞。它们是宇宙年轻时期剧烈活动的类星体遗迹。然而这些类星体如何被触发,又如何死亡,这些神秘的天体如何产生辐射和相对论性喷流,何子山的研究为这些长期困扰人类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这将有助于统一理解不同类型的活动星系核。通过对种子黑洞问题的研究,他首次提出“中等质量黑洞”可能是本地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与此同时,何子山和同事一起使用哈勃空间望远镜直接探测了大部分邻近星系中心的黑洞。他们的工作确认了黑洞在星系形成过程中逐渐成长这一物理图像。
在其它领域,何子山通过研究发现,大质量恒星星团是星爆星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人们尚未理解这些“超大星团”是如何形成和消亡的。与其密切相关的现象是致密恒星系统,例如超大质量球状星团和盘状星系的核心。借助大麦哲伦望远镜和哈勃空间望远镜,何子山系统定量地研究了这些天体的内部动力学、质量和星族。为了揭示哈勃序列的起源,他也对邻近星系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展开了研究。
截至2023年4月,何子山发表了660余篇论文,被引用达60000次。
据2023年5月南方科技大学物理系官网数据,何子山发起或主办了超过40个国际会议,并受邀作了超过150场报告。
何子山指导了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国内各天文机构的学生。
何子山建议学生们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喜欢的领域,并在两者的权衡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何子山出生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跟随着祖辈的脚印在澳门和莫桑比克度过了还算幸福的童年。而随后在时代的裹挟下,他11岁时随已一无所有的家人离开莫桑比克,并在机缘巧合下到达美国波士顿。
何子山为中国大型天文设备的有效运行和科学产出最大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评)
何子山教授是国际著名天文学家,在天文学多个研究方向均有重大发现和贡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评)
何子山对中国在科学方面的抱负有独到的见解。(《纽约时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