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庄

更新时间:2023-11-20 03:10

何家庄,位于河北省新乐市北行2公里,东毗伏羲台、南挨无繁公路、西邻黄家庄、北接中同村。

历史遗迹

遗址位于新乐市何家庄村北约300米处,遗址北约300米为中同村,南距新乐市约7公里。遗址地表早年因烧砖取土被挖掉1.5米-2.5米,使遗址上部堆积遭到严重破坏。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石段引水明渠从遗址的西部边缘穿过的情况,本次发掘保护工作在遗址的西部进行,I区和Ⅱ区位于西南部近何家庄村一侧,Ⅲ区位于西北部近中同村一侧。

地图导航

发掘时期

本次发掘总面积3000平方米,钻探15000平方米;清理灰坑97座,房址1座,墓葬3座,马坑1座;出上陶器、瓷器、石器、骨角器、青铜器、铁器等约300件;遗存分属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晚期、战国晚期和金代。

新石器时代遗存未发现独立的堆积,单位,主要是散见于晚期堆积中的陶片,有泥质橘红陶,器表装饰细绳纹和紫红彩。器形有双耳小口尖底瓶、彩陶钵、夹砂绳纹罐等。文物性质属西阴文化,与早年曲阳钓鱼台遗址发现的同类遗存性质相同,夏商时期遗存的遗迹主要是灰坑,多作圆形筒状。出土遗物多为陶器和石器。陶器的陶系车要有夹砂灰陶、夹砂灰褐陶、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灰陶;器形主要有侈口袋足鬲、鬼脸足鼎、单耳茸、觚形杯、侈口鼓腹罐、敞口平底盆等;夹砂陶器表多装饰细绳纹、弦纹和附加堆纹,素面陶器表则见有磨光和刮抹的处理方式。石器主要有石斧、石杵、石刀、石镰、石铲等,均为打制和磨制成器。在文化面貌上既表现出与豫北冀南地区下七垣类型的相同特征,又表现出同时期分布在太行山西侧以及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的考古遗存的特征。

西周晚期遗存的遗迹主要有墓葬1座、马坑1个及灰坑若干等。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有二层台,二层台上放置随葬器物破坏较甚,未见人骨;马坑为近方形竖穴,双马并列陈放,头南面西,不见饰件随葬;灰坑多为圆形筒状。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和铜器,陶器为随葬的仿铜鬲,夹砂黑灰陶,宽沿弧裆,柱足,器表装饰绳纹和扉棱;铜器有残戈及当卢、节约(四通)、泡饰和圆形铜饰、方形铜饰等。

遗迹特征

战国晚期遗存的遗迹主要有房址1座和灰坑若干,房址为圆形单间,地面建筑,直径近4米,残存高0.1米-0.2米,中心有一圆形地面灶,灶面有用火痕迹及残陶罐1件。灰坑多见圆形筒状,少见圆形锅底状和椭圆形锅底状。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铜器和铁器,陶器的陶系主要有泥质灰陶、泥质黑灰陶和夹砂红褐陶;器形主要有鼓腹瓮、小口壶、敞口盆、深腹弧裆鬲、敛口钵、敞口碗等;除素面陶器外,器表装饰主要有细绳纹、花生皮状绳纹、篮纹、弦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铜器和铁器主要是武器和生产工具,铜器主要有铜铍和铜杖头帽等。铁器主要有铁犁铧、铁锥、铁钉、铁环、铁锸、铁凿、铁刀、铁镰、铁锤、铁钩形器等金代遗存主要是一座残墓。墓葬开口在耕土’层下,破坏严重,残存高约0.2米,墓葬平面呈圆形,直径约5.2米,墓壁由长方形灰砖垒砌而成。墓室底部遗留有腐朽的棺木残体和散乱的人体肢骨,从残存的入骨看,应为单人葬。从墓室底部清理出南宋铜钱约20枚,主要有开元通宝元丰通宝咸平元宝宋元通宝祥符元宝皇宋通宝皇宋元宝天禧通宝景德元宝熙宁元宝大观通宝、唐国通宝、建炎通宝等。

先秦时期考古遗存的发现并清理是本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西阴文化遗存的发现,表明在仰韶时代的中期冀中平原为强大西阴文化居民所控;西阴文化遗存不见于冀南地区,而于太行山东麓的曲阳钓鱼台发现,这一现象表明西阴文化居民进入华北平原是自太行山西侧的汾河流域翻越太行山实现的。夏代“先商”遗存的多样性表明,从主体上看其与豫北冀南的“下七垣类型”关系亲近,同时又受到自太行山西侧和黄河下游地区的渗透,但未表现出来自燕山南侧的文化因素。西周晚期二层台墓葬出土的仿铜陶鬲和铜车马饰件属于典型的周文化遗存,表明分封后周王室对这一地区的实控和周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同化。

与西周时期墓葬材料表现的问题有所不同,战国时期的材料主要来自遗址,深腹弧裆鬲、鼓腹瓮、小口壶、敞口盆、敛口钵、敞口碗等,却显现出更多的地方特点,表明这一时期王室势力的收缩和诸侯势力的张扬。

何家庄遗址在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规划中属于A类遗址,本次发掘工作获得的5个史前和历史时期的丰富的考古遗存,证明了其遗产价值和保护意义。

村庄由来

新乐何家庄,千余户居民没一户人家姓何,何以村名为“何家庄”?原来早在北魏时期,远处迁徙而来的“徒何”人在这里建立了村庄,世代繁衍生息,如今这个村庄已经是一个5000多人的大村。而在何家庄,比村庄的历史更古老的,则是村西那处载入史册的伏羲台。

伏羲被尊为“百王之先”和“三皇之首”,相传伏羲氏生于成纪(甘肃天水),长于新市(河北新乐),与女娲在新乐伏羲台成婚,组建了华夏民族第一个家庭,并在此教民渔猎,开创了 中华文明的先河,受到历朝历代的尊崇。祭祀伏羲的新乐伏羲台,与何家庄的村民们共同书写了 近2000年绵延不绝的历史。

元代建筑六佐殿

龙师殿建于高台之上

追溯

无人姓何,为何名为何家庄?

在新乐县城往北10里许,有一个名叫何家庄的村子,屋舍俨然,道路平整,有着5000多人口。按照人们以往的印象,“何家庄”这样的村名,自然应是何姓为主,然而村里1000多户居民却没有一户姓何。何家庄的“何”,又是从何而来呢?

村碑记载

何家庄的主干道上有一块立了20多年的村碑,上面记载先人为“徒何族”,来到此村后定居下来,为了让子孙后世牢记族名,故将村子命名为徒何庄,后将“徒”字去掉,正式定名为何家庄。

细谙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史,找不到关于“徒何族”的记载。新乐当地文博学者、67岁的老文保所长相振稳推测,村民们口耳相传的“徒何族”,应为北朝时期的鲜卑族。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辽宁锦州一带从先秦时期便是屠河方国的领地。此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时,因“屠”字不雅,改“屠”为“徒”。由于传写的错讹,在不同的古书中,有的写作“徒河”,有的写作“徒何”。公元3世纪中叶,部分鲜卑人离开东北,向西南迁徙,通过不断的南征北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天兴元年(398)春正月庚子,拓跋珪和随从们一路南下,考察都城选址,先到了常山真定,再到赵郡之高邑,最后来到宫室壮丽的邺城(今邯郸临漳),最后将帝都选在了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珪将“山东六州民吏及徒河、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余万口”安置到平城,“以充京师”。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看似与蕞尔小庄何家庄无其干系,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徒河人从遥远的东北来到了汉文化发达的中原。

如今,在唐山、廊坊、秦皇岛乃至首都北京等地,依然有“张各庄”、“梁各庄”之类的村名,这些名字便是魏晋之际“徒河鲜卑”、“慕容鲜卑”和“宇文鲜卑”等民族的聚居地。而新乐的“徒何庄”,推测起来可能也是鲜卑人建立的村庄。这里地处南北交通要道,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激烈的撞击、融合,最终,游牧文明投入了农耕文明的怀抱。“唐朝时,皇帝曾封不少少数民族人士为李姓,何家庄的居民也得到了李姓,至今村里的第一大姓便是李。此外,韩姓也为数不少,但是到何家庄的年代应该稍晚。”相振稳推测。

伏羲典故

赵武灵王建野台,后成伏羲台

原在白山黑水间逐水草为生的鲜卑人来到何家庄一带时,一定会被一座古代祠庙深深吸引。这座庙宇便是如今位于村东两里许的伏羲台,这里是祭祀伏羲的圣地。

伏羲台到底是什么时候建的,问起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得到的答复也是连他们的祖辈都不知道,伏羲台似乎从来便有,伏羲台首次进入正史,是在北齐人魏收撰写的《魏书》中。在《魏书·地形志》中记载:中山郡,领县七…….新市有蔺相如冢、羲台城、新市城。”隶属中山郡的新市,便是新乐,也就是说,鲜卑人来到何家庄时,伏羲台还不叫伏羲台,叫羲台城.所谓“城”者,大概便是指这组建筑的规模之大,有如城市;伏羲历来被认为是百王之先,民间逐渐将其神化,成为一个亦人亦神的古代帝王。为伏羲建立祠庙,东汉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仅记载了位于首都长安附近的雍县太昊祠(大多数学者认为“太昊”即“伏羲”)。到了北魏时期,伏羲的祠庙已有多处,伏羲的出生地甘肃成纪和河南淮阳均出现了伏羲的祠庙,新乐的羲台城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当时的羲台城,或许是以赵武灵王时期的“野台”为中心营建。

伏羲崇拜所在多有,为何河北一带惟新乐有伏羲台?2006年,受河北省文物局委托,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山大学考古专业在石家庄市文物局、新乐市文物保管所的协作下,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所穿越的何家庄遗址进行了发掘。据悉,这次发掘总面积3000平方米,钻探15000平方米;清理灰坑97座,房址1座,墓葬3座,马坑1座;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骨角器、青铜器、铁器等约300件;遗存分属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晚期、战国晚期和金代。专家考证,何家庄一带出土的新时期文物性质属西阴文化。

西阴文化发源于山西河南山西交界地区,鼎盛时期,整个中原均受西阴文化影响。这些文物的出现,也证明上古时期,何家庄一带的确发展到了相当的文明。

当地人文

将跻身“国保”,打造新乐文化名片

何家庄当地传说,农历三月十八是伏羲诞辰日,附近村民都会来到伏羲台为伏羲庆生。新乐市委宣传部的王民介绍,三月十八这天这天当地百姓会准备各种食物,早晨8时许就开始置办酒席,一直到夜里方散。其间,十里八乡数万村民陆续来到伏羲台,祈祷风调雨顺,此事王崇简的《重修伏羲台碑记》也有记载。“

可以说,三月十八的庙会,是何家庄一带仅次于过年的重大节日。”王民说,这个节日不仅流传时间久远,而且辐射范围非常广,甚至保定等地的人也会有人来参加,利用伏羲台的影响力,新乐已经成功举办五届伏羲文化节,每一届都吸引到了全国各地的学者前来。在第二节伏羲文化节上,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看到具有元代风格的伏羲台六佐殿时说:“就凭这个,伏羲台也可以参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据介绍,已经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伏羲台,很快将升级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这将是新乐第一个国家级文保单位。”做了一辈子文保事业的相振稳满怀激动地说。

按照历史记载,伏羲生于甘肃成纪,葬于河南淮阳。此前罗哲文在河南淮阳伏羲文化论坛上说:“伏羲从甘肃天水到河南淮阳,一路上有很多遗址,有伏羲庙、伏羲祠,还有河北新乐的伏羲台。我们不忘祖先,到处都有他的踪迹,我们到处都在纪念他,不忘祖先这个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 这一说法和100多年的一个人物不谋而合。清朝光绪年间,正定府学教授赵文濂来到伏羲台时,不免困惑,伏羲的时代,如何能行走数千里?于是“退而考诸史”,但没想到“其说颇支离”,史书也没能给出解答。赵文濂掩卷思索,想起华夏之内随处可见孔子和关羽的祠庙,“皆非本地人,到处有崇祠”,不禁释然。

名胜古迹

伏羲台位于石家庄地区新乐市北郊2公里处的何家庄村东部。此台由上下三层罗叠而成。高9.308米。

伏羲台有“四最”、“四奇”、“四最”:最早的人工灌渠金水河开凿地、华夏民族第一个家庭组成地、伏羲甲历起源地、先天八卦发明地伏羲画卦台。“四奇”:伏羲台人祖树叶、红绿半边的剌孩草、千年古树“槐包槐”、人间奇景“槐抱椿”。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是新乐市何家庄附近伏羲台的盛大庙会,而这个庙会的中心,实质上是围绕三皇之首的人祖伏羲的公祭盛会。伏羲.被尊为“百王之先”和“三皇之首”,相传伏羲氏生于成纪(甘肃天水),长于新市(河北新乐),与 女娲在新乐伏羲台成婚,组建了华夏民族第一个家庭,并在此教民渔猎,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受到历朝历代的尊崇。祭祀伏羲的新乐伏羲台,与何家庄的村民们共同书写了近2000年绵延不绝的历史。

赵武灵王建野台,后成伏羲台

原在白山黑水间逐水草为生的鲜卑人来到何家庄一带时,一定会被一座古代祠庙深深吸引。这座庙宇便是如今位于村东两里许的伏羲台.这里是祭祀伏羲的圣地。伏羲台.到底是什么时候建的,问起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得到的答复也是连他们的祖辈都不知道,伏羲台似乎从来便有。伏羲台首次进入正史 ,是在北齐人魏收撰写的《魏书》中。在《魏书·地形志》中记载:“中山郡,领县七……新市有蔺相如冢、羲台城、新市城。”隶属中山郡的新市,便是新乐,也就是说,鲜卑人来到何家庄时,伏羲台还不叫伏羲台,叫羲台城,所谓“城”者,大概便是指这组建筑的规模之大,有如城市。

在此之前,伏羲台的名称为“野台”。看到的伏羲台高出地面数丈,似是自然形成。然而在《史记·赵世家》中写道:“(赵武灵)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这个‘野台’,就是今天的伏羲台。”相振稳说,在唐朝初年李泰主编的《括地志》中说,“野台”又名“羲台”,“旧有伏羲城,上有羲皇古庙,其北有洗儿池”。《史记》中的一个“为”字,证明高台是人工夯筑而成,此台最初的用途,并非祭拜伏羲,而是登高远眺,发展成为伏羲的祠庙,或许是秦汉之后的事情。

修建历程

北魏之后,伏羲台成为冀中南一带祭祀人文始祖的中心,历朝历代均有修葺。至今在伏羲台内,还保存着从元代一直清代晚期的九通石碑,详细记载了每一次的修建历程。

清朝顺治二年,31岁的邢台柏乡人魏裔介进士及第,选庶吉士,授工部给事中,后升任督察院督御史,累官至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年夏天,魏裔介或是从柏乡返京,或者是自京回乡,总之途中路过新乐,专程看了伏羲台,并留诗一首:“野色空池绿,荒台茂树春;遗踪有卦象,俯仰尽经纶。”可见清朝早期的伏羲台,已经只剩断壁残垣。

就在魏裔介参观后不久,又有一位当朝大儒来到伏羲台,这次,伏羲台很快焕然一新。时为顺治17年(1660年),官至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的王崇简从北京来到新乐,镇江府知府、新乐人郝应第和新乐知县林华皖等人陪同他登伏羲台。游览之后,王崇简拿出200两薪俸作为香银重修伏羲台,还写了一篇《重修伏羲台碑记》。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殿堂一次次损毁,但是伏羲台仍保存了多棵古树。“千年松树万年柏,不如老槐拐一拐。”相振稳说,伏羲台内最老的一棵槐树已有2000年左右的树龄,大概是汉朝栽种的。大树枯死后,从树心里竟然又生出一棵新槐,也已一抱粗细。而龙师殿前的两棵参天的柏树,也有近500年的树龄。

发展状况

主干道硬化率90%

何家庄新民居住宅楼 总建筑面积74166.64平方米

何家庄苹果园、砖窑厂等。

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等。

主要养殖业有鸡、猪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