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庆

更新时间:2024-08-31 09:26

何家庆(1949年—2019年10月19日),安徽省安庆市人,因多年研究魔芋并传授魔芋技术被誉为“魔芋大王”。

人物生平

何家庆,1984年自费考察大别山植物资源,考察报告为中央实施山区星火计划提供了依据。

1990年至1992年,他担任绩溪县科技副县长,被当地百姓称为“焦裕禄式的县长”。

1998年,何家庆自费扶贫大西南。历时305天,跨越8省区,行程31600公里,为108个县的芋农讲授魔芋栽培技术,经历九死一生而不悔,不悔之因,“我是人民教师,当为人民服务。”

2000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接见了何家庆。

2004年3月,安徽省教育工委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学习何家庆活动。

2007年4月,有“魔芋大王”美誉、曾受到过温家宝总理接见的著名教授何家庆,因为无法忍受大学行政化给自己的学术研究造成的羁绊,向安徽大学提出了提前退休的申请。

2010年1月,何家庆被安徽大学延聘三年。

2013年7月,何家庆受聘成为南京大学植物标本室主任。

2019年7月,在安徽潜山调研途中,他晕倒在路上,被检查出癌症晚期。而就在他被查出癌症住院期间,最后一次作出选择:逝世后,他要捐出眼角膜,用于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恢复光明。

2019年10月19日晚病逝于合肥享年70岁。

荣誉称号

1986年安徽省总工会:“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五一劳动奖章”1992年省政府:“省劳动模范”称号

2000年,全国十大扶贫状元之一、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04年3月,中共安徽省教育工委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学习何家庆活动。省教委、科委在科研经费上予以强有力的支持。

何家庆事迹自媒体报道后,李岚清、温家宝副总理批示:学习何家庆老师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奉献精神,在知识分子中广为宣传魔芋尽快产业化。

相关事迹

何家庆出生在安庆市的一个普通百姓家庭,靠父亲拉板车挣钱度日,从小学到高中,完全靠国家、老师、同学接济,吃苦耐劳,铸成了他的品格,拼搏、奋斗成为他的人生哲学。童年贫穷的生活,磨炼了他顽强的意志。他为考察大别山默默地准备着,尤其是钱的筹措,上万元的资金,对月收入几十元的教师是一个天文数字。他省吃俭用,一分钱恨不得分成两半花。结婚是人生大事,他也只是凑合一下,六七年下来才攒了3000多元。80岁高龄的父亲知道了儿子的心愿,不顾年迈,从安庆赶到合肥雪中送炭。打开父亲的包,何家庆惊呆了,4000元钱是一大堆10元、5元、2角、1角的票子,显然是老父亲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与钱在一起的还有烟盒上的帐单,上面记着何家庆上学期间国家、老师、同学的资助。

1976年,何家庆调回安徽大学生物系任教,从事植物分类学和药用植物学的研究与教学。对专业知识的追求,何家庆萌生了考察大别山的念头,1910年,法国传教士曾来到大别山的白马寨,采集500号植物标本,现存江苏植物研究所,被视为珍宝。山区考察之难,可见一斑。

1984年3月20日,何家庆走上考察大别山之路。225天,他步行12684公里,途经鄂豫皖三省,19个县境,先后攀登千米以上的山峰357座,采集植物标本3117种号,近万份,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全面考察大别山的人。在大别山区,何家庆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悬崖、山洪,几次差点丧生。黑夜里,狼群曾与他对峙,危在旦夕。山蚂蝗的进攻,使他双腿血淋淋的,发炎溃烂。长时间居深山气寒潮湿,全身关节肿痛。宿山洞卧牛棚,患丘疹奇痒。在荒无人烟的山头上,饥饿难忍,全靠野果为生。一次,何家庆攀登层峦叠嶂的大别山主峰,因为没路,十分艰难,衣服划破了,膝盖磨烂了,血染山崖,中途一滑,他一下跪在悬崖上,上下无力,两只手紧紧抠住石缝,求生的欲望使他大叫救命。危急关头,一位猎人冒生命危险解救了他。一天,他在桐山考察,晚上落住在农民的牛棚里,60岁的陈长发发现了他,硬是把他请回家住,知道他有学问,是大学老师,求教不停。老人想发财,可不知如何发,育了1万株桂花苗成活率低,养了几头牛,却为过冬饲料发愁。何家庆看后笑了,桂花喜阳喜温,却种在背阳的地方,满山可做青饲料的豆科植物,老人却不识。这件事对何家庆的感触太深了,遍山是宝,因为没科技知识,只能望宝受穷。

1990年6月,他到绩溪县挂职任科技副县长。对当县官,何家庆有自己的理解,县长过去是“知县”,知县就是知县情,不知县情,何以行事。半年,他步行800公里,跑遍了23个乡,到过所有的山头,采集植物标本1536件。元旦前,他写出了15万字的《绩溪县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一书,破天荒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绩溪县野生植物资源展览,他先后31次到离县城40公里的尚田乡,走家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现场示范指导,举办了培训班,指导科技养蚕。这一年,尚田乡虽遭灾,但蚕茧产量仍增28%,增收30万元。在实践基础上,何家庆提一项桑茧工程,在全县推广。

1991年绩溪遭洪水灾,他冒着生命危险,顶狂风暴雨,四处奔波指导救灾,几次晕倒在洪水中,一个月水中行走,使他染上了血吸虫病,至今未愈。在水灾严重的荆州乡松烟塘村,他捐出刚报销1000元差旅费,他在留言中写道:“对于贫困山区人民生活,我有一份责任,虽没有力挽巨浪之臂,却有一颗火热的心。”

早在80年代,日本重视魔芋生产的信息引起他的注意,他开始研究,发表文章,介绍魔芋及其开发远景。来到绩溪,少数山区种魔芋引起他的重视,一个农民种三分地收入3000元,像磁石吸引了他,增加了他的信心。魔芋具有喜湿、喜荫、耐瘠薄的特点,适合山区生长,科技含量低,适宜在文化落后的山区推广。魔芋富含葡甘露聚糖,在食用、医药、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经济价值巨大。魔芋是山区脱贫致富的宝贝。何家庆自荐担任县魔芋开发领导组组长,先后到贫困山区举办13期科技培训班,普及魔芋栽培知识。

为了消除农民顾虑,他掏出1000元从湖北引种,在31个点进行试种,他马不停蹄到田头进行指导,结果500亩魔芋全面丰收,最低产量2000公斤,最高达7000公斤,收益超过400万元。何家庆由此看到一条脱贫的金光大道。他撰写了18万字的《魔芋栽培技术》一书,在国内是第一部系统研究魔芋的书,他迫不及待地要把科技知识传给贫困山区的芋农。2年挂职期满了,老百姓舍不得他离开,又留任了半年,850天,何家庆有697天在贫困乡度过。8年来何家庆几十次回到绩溪传授科技知识,帮助山区农民解决生产难题,他又在绩溪度过200多天。

1998年2月,他准备了10年,积攒了27720元钱,背起行李、悄悄地告别了妻子、女儿,怀揣学校介绍信和一张刊登国家“八七”扶贫计划贫穷县名单的光明日报,孤身一人起程了。305天,何家庆途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浙江、湖南、广西、云南8个省市、108个县、207个乡镇、426个村寨,行程约31600公里,其中步行8000多公里。沿途传授魔芋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办培训班262次,受训人数逾2万人。同时指导了57家魔芋加工企业。

他曾给女儿写了一封长信,作为遗嘱。过度劳累,他几次倒在旅馆的床上连续几天不省人事。人迹罕至的西南山区到处暗藏杀机。在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和桂北山村里,他两次夜宿山洞,被毒蛇咬伤,腿肿得发亮,20多天抬不起来,亏自己懂中草药才救了自己。在广西百色穿越树林时,一群硕大的飞鼠向他扑来,疯狂地啄咬他的身躯。深山老林,饥饿难当,他曾讨吃过猪食,吃过霉变长了虫子的饼子。身上钱花光了,靠乞讨为生两个月。

死神几次与他擦肩而过,在黔东北遭遇山洪暴发,乘坐的中巴车被洪水困住,他急中生智从车窗爬出,才走10分钟,汽车被洪水冲走,车上27人全部遇难。他遭遇车祸17次,大难不死。黑夜摸山路,多次摔坏腿,险些掉进悬崖。人为的伤害并不比自然灾害轻,两次遭劫,被抢4000多元钱。从湖北恩施去重庆奉节县的路上,为了搭便车,被骗至深山,被迫砸了一天矿石,两手血肉模糊,才被放行。在云南大理,因头发、胡须长、衣衫褴褛被收容所收容,遭拳打脚踢。

何家庆传授了魔芋栽培知识,科研上也取得丰硕的成果,中国现有的27个魔芋品种,他采集到17种,他还发现了最原始的魔芋生存形态,证明世界魔芋的故乡在中国。他还发现了许多极具开发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每一项开发,对贫穷山区脱贫都有重要的价值。

主要作品

著书:学术类书本:《魔芋栽培新技术》;非学术类书本:《我的1998》(人生感悟以及多年考察见闻回忆录)

出版图书

社会评价

记者采访完了何家庆,感到心灵上的震撼。何家庆,共和国的同龄人,一名大学教授:可是从外表看,很难相信何家庆是一介书生,瘦弱的身体只有百斤,风吹日晒,风餐露宿,大自然的磨难,脸色黧黑,过早的苍老,蓝色涤卡中山服,寒酸的与时代极不合拍。

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很少引起别人的注意。平时授课或是外出总是提着一个极其简陋的褪色破布袋,喜欢和一群大学生在一起工作聊天,厌恶官场领导的恶俗。一顿三餐一年四季总是离不开馒头和稀饭。他经常在课堂上大胆指出当代中国教育界行政化严重,形式主义作假等尖锐矛盾问题,遭到某些领导的误解和排挤。“

也许国内比安徽大学好的名校多得是;也许国内比他学历职称高的,著书比他多的教授老师多得是;也许国内比他有钱有名的大学教授多得是。但是,真真正正为了学生,为了教育,为了扶贫,为了国家呕心沥血,毫无保留,敢于牺牲自己的身体,金钱和家庭婚姻大事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摩登时代,只有何家庆。

因为:何老师是一个永远活在20世纪60年代的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