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9 11:05
何方(1922年10月18日—2017年10月3日),出生于陕西临潼,中共党员,国际问题和党史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1922年10月18日,何方出生于陕西临潼。
1938年,入读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1945年,毕业于延安外语学院俄文系,后奔赴东北,历任辽阳县委宣传部长、辽东省青委副书记。
1950年,任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历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研究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
1959年,受到错误处理。
1978年,获得平反并恢复名誉。
1979年参,加中央国际问题写作小组。
1981年5月—1988年8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分党组)书记、所长。
1989年—1995年,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
1998年,离职休养。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2017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何方提出当今时代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观点,突破了在这个影响全局问题上的羁绊,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关于日本问题,何方主张从国家的基本战略利益出发发展中日关系。
截至2017年10月,从20世纪50年代起,何方先后撰写《当前民族独立运动的几个问题》《论和平与发展时代》《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和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南北差距的新变化》《过渡时期国际形势的若干问题》《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争议下的国际问题研究》《何方集》等论著。
何方对于青年学者作出以下何忠:要学习马克思做人、做学问的榜样。抓紧一切时间多读书,不但要专,而且要博。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自己一套看问题的方法和一些观点。没有新意的文章不要写,绝不人云亦云。要注重学风,鄙视名利。
第一,要有强烈的求知欲,要有“敏而好学”的劲头。尽量多读书,多积累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理论水平。
第二,要有广泛的兴趣。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打基础、长知识的时期,应该争分夺秒,打好基础。即便后来从事一定专业,也需要博学,太狭窄了专业也搞不好。为此,在学习上一开始就应该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
第三,要有“挤”和“钻”的精神。所谓“挤”,就是在生活中挤出学习时间;所谓“钻”,就是读书要钻进去,弄懂。
第四,要联系实际,学用结合。这是尽人皆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一是读书要通过消化加以吸收;二是学习要和研究写作结合。读书不但要钻进去,弄懂,更重要的还在于能把读过的东西贯穿一起,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学习才算开了窍。谈联系实际,就要强调“多思”、独立思考。对于读书看报,不能只满足于懂得和记住,而要结合实际和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然后才能消化吸收,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印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本身就是个研究过程,就是学习和研究的结合。
“何方一生忠于党的事业,孜孜不倦地研究国际问题,留下大量宝贵的思想成果,丰富了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宝库,为开创中国的当代日本研究发挥了重大的指导作用;何方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严于律己,务实求真。在他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一贯重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实事求是,重视学术上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敢于提出和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理论见解和政策意见,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评)
“何方是中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党史研究学者,为中国世界局势的研判以及对日关系新思维的开启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读书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