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礼

更新时间:2022-12-08 13:11

何正礼,男,汉族,1908年1月生于江苏赣榆县沙河镇,2003年12月2日在南京逝世。无党派人士,著名兽医细菌学家。国家二级研究员。

学术成就

1934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学系,获农学士学位,1934年7月至1935年2月任上海市兽医防治所技术员,曾师从程绍迥先生研究牛传染性胸膜肺炎。1935年1月至1936年8月任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系任助理。1936年秋到浙江筹办家畜保育所,任所长,该所1938年并入浙江省农业改进所,任技正兼畜牧兽医股主任。从事猪瘟血清、猪肺疫血清牛瘟脏器苗等制造,以应当时需要。1937年1月至12月任浙江省家畜保育所所长兼技师。1938年1月至1941年7月任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技正兼畜牧兽医股主任。1941年8月至1942年8月任浙江英士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副教授。1942年9月至1944年3月任中央畜牧实验所技正,从事牛瘟血清及猪副伤寒免疫研究。1944年4月至1946年12月任中央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副教授。1947年1月至1949年10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柏克莱研究院, 任研究助理进行“多杀性巴氏杆菌研究”获得硕士学位,首次发现猪、禽巴氏杆菌的FO、FG荧光特性差异。获得Sigma Xi会员资格。1949年返回祖国,1949年11月至1958年12月任农业部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兽医系研究员兼副系主任,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当时猪瘟蔓延,他引进国外技术,改进猪瘟结晶紫苗,受到农业部嘉奖。1952年获华东农业会议二等奖。他用甲醛灭活巴氏杆菌,加入氢氧化铝胶,以使效力稳定,研制牛出败菌苗,获得农业部爱国丰产奖。1957年成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后被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 。1959年1月至1970年10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畜牧兽医系研究员。1969年发现猪传染性水疱病并在国际上首先定名。后继续研究鉴定,免疫、消毒等措施,此病得以控制。1971年1月起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所研究员。

从1958年开始,领导组织了全国协作网,立项研究猪气喘病(猪霉形体性肺炎、猪支原体性肺炎,猪地方性肺炎), 建立微粒凝集法鉴定菌种方法,1979年分离鉴定猪支原体肺炎168株强毒株,人工感染二花脸猪发病,经3次克隆培养,无细胞培养300多代次,人工致弱为弱毒疫苗株,何正礼、金洪效、邵国青等三代科研人员经过长达15年的实验室与临床试验,证明168株安全稳定,同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此疫苗从1989年开始中试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 其免疫性能测试研究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再经指导最终于2006年3月14日被批准为国家二类新兽药[证号:(2007)新兽药证字10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猪场广泛应用的猪气喘病活疫苗。

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1978年5月至1981年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至1986年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和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84年农牧渔业部聘为兽医生物制品规程委员会委员。

家庭情况

出生于农民家庭,于赣榆、灌云、南京完成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业。妻子徐瑞敏,生于1915年,家庭妇女。生有一子三女:何执中、何执静、何执宁、何执安。何老一生艰苦奋斗、勤劳俭朴,以解决畜牧业生产实际问题为己任,为人坦荡。2003年因二次摔伤骨折住院不治,于2003年12月2日18时2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九十六岁。病床上仍关心国家,关心兽医事业,临终前仍以唐太宗明鉴的故事教育后辈。

所获荣誉

何正礼先生先后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畜牧兽医高级职称评委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三、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中西兽医结合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农业部兽药典评委会委员,全国禽病研究会理事等职。他是江苏省第五届政协委员,曾两次荣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一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代表作品

主要论文有《猪瘟结晶紫疫苗的研究》、《猪肺疫菌苗的研究》、《猪气喘病免疫研究初报》、《在显微镜下观察微粒集反应对猪地方性肺炎的诊断和鉴定猪肺炎支原体的研究》等。主要参编著作有《中国家畜传染病》、《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等。业绩入编《中国大百科兽医卷》、《中国兽医传染病巴氏杆菌病》、《中国近代畜牧兽医史料集》等书籍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