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竹林

更新时间:2023-06-25 08:47

何竹林(1882-1972),字炳,广东南海县九江区河清乡人。世代业医,祖辈精于伤科光绪三十年在西关文兴大街挂牌行医。后迁到乐善戏院左邻继续行医,适遇乐善戏院大灾,伤者众多,大多数是重伤者,经何竹林精心治理,均能康复,名噪一时。1925年他运用医术治好了在商团事变中被流弹穿破腹部至使肠管外露的市民,获赠“破腹穿肠能活命”的牌匾,有粤海跌打王、西关华佗之称。曾为广州起义领导人苏兆征、陈郁等以及工农赤卫队伤员治病。

个人简介

少时随先辈习武学医,曾师从胡贤拳师和少林派和尚学技,白天行医,晚上练武。光绪二十七年(1901)开始游历全国名山大川,寻师访友,博采众长,历时几年,回穗设馆开业。光绪三十年在西关文兴大街挂牌行医。后迁到乐善戏院左邻继续行医,适遇乐善戏院大灾,伤者众多,大多数是重伤者,经何竹林精心治理,均能康复,名噪一时。1925年他运用医术治好了在商团事变中被流弹穿破腹部至使肠管外露的市民,获赠“破腹穿肠能活命”的牌匾。曾为广州起义领导人苏兆征、陈郁等以及工农赤卫队伤员治病。

何竹林医德高尚,对贫苦病者赠医施药,与中医同业者组织西关赠医所。日机轰炸广州时,不少市民受伤。何竹林组建长寿民众救护队,自任队长,把自己的医馆作为队部,免费为群众治伤诊病。

建国后,被聘为第一、二、三届广州政协委员,并担任广州中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院外科主任,广州中医学会正骨委员会主任。何竹林治疗骨伤的手法、医方、用药都有其独到之处。《中国百科全书》介绍他的学术成就,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把他列为现代骨伤流派全国十大名家之一。他既遵循中医经典著作和历史文献理论,又重视现代科学知识,在实践中理论学习与基本功训练相结合。善于恰当运用自身的腰力、腿力、手力替伤者接骨。在辨症治病时,他不拘泥于一方一法,既用传统中药,也用岭南草药。何竹林注重岭南草药研究,年青时亲自到罗浮山、西樵山采药,制成膏、丹、散等中成药和外洗舒筋汤,对骨折有显著疗效的经验方《驳骨散》己被编入全国中医学院作为统一教材。在广州中医学院任教期间,主编和讲授了广州中医学院教材《中医骨伤科学》,运用现代声学、光学、放射学等知识和设备开展临床教学。1958年发表论文《中医治疗骨折100例经验总结》,受到广东省卫生厅的奖励。何竹林行医任教60余年,治愈病人无数。其众多门生遍及全国,有的已晋升为教授,有的担任各级中医院的院长或研究人员。

1972年1月20日何竹林病逝于广州,享年90 岁。1982年其儿子何应华及其兄弟将其父亲遗下的外用跌打良药秘方献出,与白云山制药厂合作制成《风湿跌打霜》,临床应用,有效率98%。1991年何竹林被收入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骨伤人才》一书。

中国当代骨伤科流派十大名家之一何竹林,广东南海人,生于1883年,从清末经民国到新中国,悬壶济世70个春秋。1972年在广州辞世,终年90岁。

风餐露宿两万里

何竹林父亲何良显,精通武术,擅长骨科,行医为业。何竹林受父亲影响,自幼酷爱习武学医。他8岁起,先后拜广州光孝寺一和尚和番禺一民间武林高手为师。经10年勤学苦练,武艺医术大有长进,而且长得英俊威武。

18岁那年,他满怀壮志,孤身只影闯江湖。从广州出发,经粤北珠玑古道入江西,北上嵩山少林寺、九朝古都洛阳,抵历史名城北京,再跨越万里长城前往哈尔滨。南返时,经山东半岛到石头城南京和长江入口处上海等地,然后由水路回广东。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时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行程两万余里。一路上,或游名山古刹,访名师同道,或行医卖药,积攒盘缠。此番远行,不仅对提高医术武艺大有裨益,而且磨练了坚强的意志,看到了人间的疾苦。

破腹穿肠能活命

二十刚出头的何竹林远行归来后,立志悬壶济世,于1904年在广州西关挂牌设馆行医。开业不久,锋芒毕露。一天,一位住海珠区紫微街的老妇人从楼上坠地,头部重伤,昏迷数日,危在旦夕。家人把她送到长堤一间法国天主教会办的医院,洋医生见状,摆手摇头不迭,说是无可救药,拒绝治疗。家人无奈,只得准备后事,还购置了棺木。后经人介绍,又把奄奄一息的病人送到何竹林处。何竹林先给病人服下“通脉止痛散”,再经一段时日精心调理,终于把这位老人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何竹林妙手回春,救活了洋医生认为活不了的垂危病人的消息不胫而走,轰动全城。

类似奇迹不断发生

1924年,一市民被流弹穿破腹部,肠管大量外流,出血不止,情况危急。何竹林凝神细看,思索片刻,用“银花甘草水”外洗,再取米酒消毒,把肠管推回腹腔,然后用麻线缝合伤口,外敷“解毒生肌膏”。该市民康复后,感激涕零,特制一块牌匾送给何竹林,上面写着“破腹穿肠能活命”几个大字。从此,何竹林名声更盛,被誉为“神医”。广州起义期间,何竹林不顾个人安危,亲自为一些工人赤卫队伤员治疗,一时传为佳话。

1935年,西关一间破院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受伤者众。其中有一年逾八旬的老大爷被压在残墙之下,遇救时已昏迷不醒。只见头部重伤,脑浆外流,鲜血淋漓,惨不忍睹,在场的一些人都认定他快到阴曹地府了。但经何竹林精心医治,老人死里逃生,其家人感激不尽,赞扬“何君仁心仁术,不啻再世华佗”。

抗日战争期间

日机轰炸广州,伤亡不少。何竹林义愤填膺,组织民众救护队抢救伤员。抗战胜利后,他重操旧业,对劳苦大众送医赠药,分文不取。广州解放前夕,国民党炸海珠桥,何竹林一如既往积极投身抢救受伤市民。

奉献祖传秘方

广州解放了,德高望重的何竹林连续三届担任市政协委员,参加了中国农工民主党。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创办,年逾古稀的何竹林受聘到该院任教。他遵照古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诲,不仅在教学上呕心沥血,还把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疗效显著的骨科秘方、治疗手法和用药经验,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世。比如,人们称道的“田七跌打风湿软膏”,就是根据他老人家献出的秘方制成的。又如,由他主编的《中华外科学讲义》、《中医骨伤科学》等,就是他丰富的骨科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中医骨伤科学的重大贡献。

后继有人

何竹林摒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旧观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生,还悉心授徒60多人,其中高徒高北海、岑泽波、黄宪章、谭昌雄等已成为岭南名医。如今他的学生中有不少担任骨伤科教授或主任医师,有的在海外和港澳地区设馆行医,把何氏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传播到海内外。

由于何竹林的影响和培育,他的6个儿子均以骨伤科为业,4个女儿中也有两人从事中医事业。生于1929年的长子何应华,从小随父习武学医,不到20岁便坐堂应诊。广州解放后,又接受中医系统教育,曾任荔湾区中医院骨科主任、院长等职务,受聘为香港骨科研究会名誉会长,是广州著名的骨伤科医生之一。第五子何超常则是广东省中医院骨科主任、香港骨伤科学会顾问、香港中医学会会立学校教授,他最小的儿子何应权,早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继承父业在母校任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