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红建

更新时间:2024-06-08 17:38

何红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李政道研究所特聘教授。

人物经历

1981年,何红建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近代物理专业。

1986年,获得清华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

1988年,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1992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后在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DESY)国家实验室、密歇根州立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2000年—2005年,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做研究学者。

2005年—2017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7年,获聘为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天文学院、李政道研究所特聘教授。

2023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何红建主要研究方向为希格斯物理和暗物质、对撞机物理、中微子混合与振荡、费米子质量、暗能量和暴胀、量子引力与宇宙学等。

何红建研究粒子物理、量子引力和宇宙学及其交叉方向的基础性前沿问题。对质量起源与散射振幅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包括标准模型希格斯机制、卡鲁察-克莱因几何希格斯机制、和陈-西蒙斯拓扑质量产生机制;提出和证明引力等价定理和拓扑等价定理,表述和证明标准模型以及有效场论中电弱等价定理,在散射振幅层次定量表述质量产生机制。对有质量规范与引力散射振幅、有质量规范-引力对偶性与双重复制在量子场论和弦论中的实现作出研究。提出研究希格斯的引力作用及其检验,解决希格斯暴胀幺正性问题的长期疑难,提出希格斯暴胀机制的多种实现,与宇宙学观测一致。研究暗能量与引力透镜、暗物质与宇宙线、哈勃疑难等前沿课题。对夸克/轻子/中微子质量产生的能量标度、新的中性和带电希格斯粒子产生与探测、有效场论与形状因子、对撞机与新物理检验、物质与暗物质起源、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机理与检验、中微子味对称性与破缺机制及其预言、中微子振荡与CP破坏的几何表述等多个基础性前沿课题进行系统研究。与国际实验合作组合作,其多种理论预言与分析方法被实验合作组采纳和引用。

据2024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天文系网站数据,何红建已发表论文130余篇,总引用超过10000次。

人才培养

何红建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讲授“量子物理”“量子场论”“规范场论”等课程;在上海交通大学讲授物理学专业“专业讨论课”课程和天文学专业“专业讨论课”课程。

何红建指导培养的学生葛韶锋(李政道研究所长聘教轨副教授)所撰写论文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学士论文”,另获得“清华大学叶企孙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奖”。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何红建在质量起源与希格斯机制、对撞机物理、中微子混合与振荡、物质与暗物质起源、量子引力与宇宙学等多个前沿方向上做出系统的创新性工作,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评)

“何红建对粒子物理理论和唯象学研究做出基础性重要贡献,以及对促进国际合作发挥了引领性作用(For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particle theory and phenomenology, and for leadership in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美国物理学会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