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纪光

更新时间:2024-10-26 11:16

何纪光(1939年6月10日-2002年9月19日),男,苗族,湖南省古丈县古阳镇人。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作品有《济公之歌》等。

个人经历

1939年6月10日,何纪光出生在湖南省古丈县古阳镇小河村一个苗族家庭。古丈县位于汉、苗、土家等民族杂居的武陵山区。自幼受民歌熏陶,七岁在家乡赛歌会上夺得银牌,十四岁考入湖南省民间歌舞团。在省歌舞团,他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深入苗山瑶岭,学会了汉、苗、瑶、侗、土家等各族民歌。

1952年冬,在古丈县城举行的文艺晚会上,何纪光以一曲《王大妈要和平》的演唱赢得了全场掌声,并得到县长的奖励:一支金星钢笔和一把口琴。

1953年,正在读初中的何纪光经老师的推荐,参加了省歌舞团来人的招考。

1956年,何纪光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音乐会中南海专场演出,他领唱的《澧水船夫号子》受到中央领导和专家的赞赏,开始在乐坛崭露头角。之后,他先后独唱《小红军》《长沙山歌》《古丈山歌》,领唱《酉水号子》《打硪歌》《琵琶夜歌》《五瞧妹》,对《四季花儿开》《扯白歌》等,并均被录制成唱片发行全国。

1960年向著名民歌舒黑娃学会独具一格的湖南高腔山歌唱法。

1962年,何纪光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民族音乐家王品素教授学习。能编善唱,既掌握演唱不同类型歌曲的技巧,又发展了真假嗓结合、刚柔并济、具有中国民族气派的独特唱法,音域宽广,风格淳厚,声音优美,变换自如。

1964年,在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何纪光以新的演唱风格演唱了《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两首湘韵醇浓的歌曲,轰动上海乐坛,进而风靡全国。随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唱片社把他的歌录制成唱片推向全国,一些电影制片厂请他为美术片《红军桥》《孔雀公主》《红色的海螺》等配唱主题歌和插曲。

1965年,何纪光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回到湖南后,他遍访省内著名艺人和民间歌手,涉猎了全国民族民间音乐。

1979年,何纪光作为湖南文艺界的代表,分别出席了第四届文代会和全国第三次音乐家代表大会。

1980年,他再次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使自己成为“歌坛一绝”。他演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济公之歌》等成为经典民歌。

1983年,何纪光随文化部表演艺术团赴香港演出。1985年,为电视连续剧《济公活佛》配唱了主题歌,随着电视剧的播出,这首歌很快风靡全国。1986年,到北京参加了“中国民歌大汇唱”音乐会,演唱了3首湖南民歌,赢得热烈掌声,首都评论界给予了高度评价。

1987年,何纪光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艺术节民族声乐专场音乐会,演唱了自编歌曲《应声岩》,发挥自己的新唱法,受到首都同行的赞赏,《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日报》等媒体都给予了报道,还发表了专访文章。

1988年,何纪光随湖南省艺术团赴日访问演出,演唱了自编自唱的《应声岩》,还用日语演唱了日本歌曲《北国之春》。这一年,何纪光还重回古丈县,配合湖南省电视台拍摄了反映他的艺术生涯的音乐专题片《那山·那水·那歌》。

1995年5月,何纪光应邀赴台参加“歌颂流芳古到今”音乐作品演唱会,在孙中山纪念馆高唱《祖国颂》《蜀道难》等爱国歌曲,获得了好评。

1997年,中国唱片公司出版发行了《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何纪光》(CD)。

何纪光生前为中国音协理事、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省音协声乐艺术委员会会长、省歌舞剧院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名歌唱家。

2002年9月19日凌晨因心肌梗塞逝世于湖南长沙。

2004年9月19日,何纪光的家人依照其生前夙愿,将他的骨灰安放在了家乡古丈县栖凤湖畔。

所获荣誉

1985年,荣获首届“全国影视十佳歌手”称号;

1987年,被评为湖南全省尖子演员;

1990年,被授予“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5年,他主唱的《济公》盒带获上海电视台“银盒带奖”;

1989年,他灌制的唱片《洞庭鱼米香》拿下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

艺术成就

全面审美——“三位一体”

何纪光之所以能创立新型高腔唱法,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独树一帜的声乐大师,窃以为他颇有创见地力倡“全面审美”分不开的。他主张写词、作曲、演唱“三位一体”,将歌曲一切艺术美的表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便于用心灵思索、用心灵歌唱、用心灵造境。他说:只有这样“全面审美”,才能真正感觉到“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全方位的融合。

他创立新型高腔唱法,实际上就是他“全面审美”具体的艺术实践。

作词作曲(或编曲)与演唱“配套”,既是为新型高腔唱法“量体定做”,又是为使施展“特技”有个“用武之地”;既是检验“新唱法”能否符合“新的需要”,又是在不断丰富、完善新型唱法。这样,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互为补充,更臻完美。

他作词、编曲并演唱的《好久没到这条坡》,其美学底蕴在于对传统的扬弃,在于生活根基的坚牢,在于完美演绎的视角定位准确,在于审美主体与客体心与心的观照。这首作品一唱就是几十年,常常在演唱现场出现台上台下“一块儿共鸣”,变独唱形式为“一领众和”,其审美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的“含金量”。他作曲并演唱的《回苗山》(欧阳振砥词),其韵味其情趣令人心醉,如饮浓烈的包谷酒如喝苗家的毛尖茶。湘西苗寨风物、人情洋溢于生动优美的旋律之中,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演唱,高亢而悠远的歌调,产生了“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艺术威力。又如他作词作曲的《思念》,虽问世旷久,然从审美的角度聆听,令人顿觉歌唱家写的歌,有种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理性感悟:没有丝毫“一度”与“二度”之分。他的歌完完全全是心灵的音响自然流露,不存丝毫匠意,真正是“唱”出来的而不是“作”出来的歌!

1964年“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何纪光用新型高腔唱法演唱了《洞庭鱼米乡》(叶蔚林词、白诚仁曲)和《挑担茶叶上北京》(叶蔚林词、白诚仁曲),一举轰动了上海乐坛。一方面是作品本身的成功,另一方面是与何纪光在运用新型高腔唱法上刻意追求“湘味湘韵”独到的艺术处理与精湛的演唱技艺分不开的。在表现“特技”时需要“润色原作”,这意味着他力倡“三位一体”之创见又一次得以具体而生动的论证。比如《挑担茶叶上北京》一歌,他特意在其尾声部分添加了原作所没有的新型高腔唱法音调,有报刊评价为“画龙点睛”之笔。

原作尾声:

又如《洞庭鱼米乡》,他同样以新型高腔唱法表现作品高亢激越、闳远壮阔、粗犷挺拔的气质,扬其真假声大幅度转换自如的优势,同样兼做“编曲”角色。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湖南卫视“春风颂”文艺晚会上,何纪光演唱了参与词曲创作的《咱老百姓》,全场为之倾倒。谢幕时省委书记杨正午同志上台紧握着他的手说:“《咱老百姓》这首歌词、曲、唱都好!”

这首作品,由于高腔唱法大师何纪光全方位地投入,审美“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歌唱家的“歌唱思维”,力求在传统的“花儿”、“花鼓”音调上,按照新型高腔唱法的需要进行重构,在不断寻求现代多重音乐表现手法、全新音乐理念的独特表现形式与传统音乐文化的交汇点上,“转益多师”、“自标灵采”、勇于“吐故”,大胆“超越”,给人以新的视野,以奇的佳境,以美的享受!

音乐单曲

为他人创作

人物评价

何纪光的唱法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他将湖南的高腔发扬到极致,并与科学的唱法结合在一起,将民歌演唱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曲家刘振球 评)

“在云端上唱歌的人”。(何纪光曾经的同事、作家水运宪 称赞)

人物纪念

2012年9月19日,在何纪光逝世10周年之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古丈县有关部门在何纪光的故乡古丈县举行纪念活动,深情缅怀这位艺术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