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良年

更新时间:2023-10-14 14:06

1964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湖北郧阳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1988年和1993年先后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1996年获理学博士学位。

个人经历

先后师从于张景龄教授、陈茹玉院士、卓仁禧院士。1996年至2003年分别在武汉大学、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日本 筑波),做博士后(NEDO fellow), 从事绿色化学领域的研究。1998年入选湖北高等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2003年回国,被聘为南开大学有机化学教授。为研究生开设《绿色化学》选修课。

学术任职

中国化学会二氧化碳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领域

(1)二氧化碳分子的催化活化与可再生资源二氧化碳的化学转化利用;

(2)超临界流体中的化学合成与分子催化反应;

(3)环境友好介质中的化学转化反应;

(4)绿色化工产品碳酸酯系列的应用研究;

(5)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研究方向

1. 二氧化碳化学(二氧化碳功能化转化方法学)

2. 超临界流体等环境友好介质中的化学合成与分子催化反应

3. 有机合成与绿色化学

4. 碳酸酯合成方法以及应用研究

主要成果

自1988年开始,从事有机磷化学及农药化学研究,先后师从于张景龄教授、陈茹玉院士、卓仁禧院士。多次参加并承担了国家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七十多篇学术论文。在具有生物活性有机磷化合物的研究方面,开展Lawesson试剂的研究,为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磷杂环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Applications of Lawesson’s reagent in organic synthesis”方面的论文21篇(国外刊物12篇,国内刊物9篇,SCI刊物16篇)。其中13 篇系列论文被下面的一篇综述(SYNTHESIS,2003,(13), 1929-1958),以及9篇论文为近期的一篇综述(Chem. Rev. 2007, 107, 5210-5278) 等引用,并给予肯定。表明我们的研究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我们在这一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被引用次数达60多次。应用研究方面,已取得中试和小试技术鉴定成果(排名第二)各一项。

先后赴香港参加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化学家会议、赴加拿大参加第五届国际杂原子化学会议, 参加在日本举行的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GSC Tokyo2003) 国际会议等。1998年被选为湖北省高等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2003年回国后,课题组开展了绿色化学及二氧化碳可再生资源的化学利用等相关研究,如“二氧化碳的化学固定化研究” 以及“从可再生利用资源二氧化碳直接合成碳酸酯及其衍生物”等项目得到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南开大学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研究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环状碳酸酯的均相催化剂和非均相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进展。承担的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于2005年12月17日通过了专家验收,获得好评。主要意见如下:“该项目在超临界流体条件下通过运用分子催化活化二氧化碳的原理,将二氧化碳有效地转化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化工原料碳酸酯,为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个有效方法,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本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课题组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早日促成实用化”。

开展二氧化碳分子催化活化,初步建立二氧化碳的功能化转化的方法学。研究二氧化碳对金属-氧键的插入反应以及与催化剂分子的相互作用,达到活化的目的,并实现资源化利用。结果表明二氧化碳的活化以及与催化剂分子的相互作用是化学利用的关键。在合成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碳酸酯、氨基甲酸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同行认可的创新成果。

自2001年以来,开展的有关二氧化碳的功能化转化的方法学以及有机催化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有26篇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J Catal., ChemSusChem, J Org Chem, Green Chem., Synlett., Tetrahedron Lett., J. Mol. Catal. A: Chem., Appl. Catal. A: Gen, Eur. J. Org. Chem., Catal. Commun. 等国际刊物上,其中有一篇作为国际刊物《绿色化学》2005年第七期的封面论文;并且在2005年《绿色化学》封面评比中获得第五名。

开展学术交流。相关论文的引用次数达300以上, 最高单篇的引用次数为57。此外申请和已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共四项。表明课题组在有关二氧化碳功能化转化利用以及绿色化学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与好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