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川

更新时间:2024-07-06 15:56

何芳川(1939年1月4日-2006年6月29日),原籍山东菏泽,生于重庆市。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东语系,一年后转入历史学系学习。1962年10月留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副校长、亚太研究院院长、世界史研究院院长,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组副组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世界史学科专家组副组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被美国狄金森学院香港城市大学聘为客座教授,2004年被日本樱美林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人物经历

1962-198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助教。

1980-198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

1985-199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1988-1992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亚非拉史教研室主任。

1992-1995年,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

1995-1997年,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

1997年1月-4月,美国狄金森学院客座教授。

1997-2001年,北京大学副校长。

2002-2006年,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

2002年9月-2003年3月,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

2004年3月 日本樱美林大学授予荣誉博士。

担任职务

还曾担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专家组副组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世界史学科专家组副组长、教育部历史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史学会会长、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学术研究

何芳川教授治学范围宽广,在非洲史、亚洲史、华侨华人史、亚太区域史、环太平洋地区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拓和探索,先后出版了《崛起的太平洋》《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太平洋贸易网500年》(主编)、《世界历史·近代亚非拉部分》(合著)、《非洲通史·古代卷》(主编)、《中外文明的交汇》等著作十余部,发表了《古代东非城邦》、《19世纪东方国家的上层改革活动》《“华夷秩序”论》《太平洋时代与中国》等论文50多篇。他的著作多次获得国家、教育部、北京市和北京大学的优秀成果奖。

早在大学时代,何芳川教授就在名师指导下努力学习和探索非洲史,此后在东非古代城邦、非洲古代史的框架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在亚洲史研究领域,他对东方国家的上层改革运动等问题的研究,在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于对国际学术趋势的洞察和时代的需要,他转向环太平洋地区历史发展的研究。在这一研究领域,他把环太平洋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提出了“太平洋大三角关系”等一系列新的研究思路和构想。他的许多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赞赏。他通过对中外关系史的研究,特别是对“华夷秩序”和“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的研究,倡导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考察的新视野,对中国史的研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贡献成果

何芳川教授在我国历史学发展的艰难时期出任历史学系主任。他提出“别人下海,我们上山,努力攀登史学研究的新高峰”,极力开创历史学系发展的新局面。他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影响深远的新举措,特别是致力于加强本科教育、研究生培养的规范化、制度化,创办《北大史学》,保持了北大历史学系在全国史学界的领先地位。他还千方百计筹措经费,改善历史学系的办学条件和教职员工的待遇,为历史学系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担任北京大学主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副校长期间,他深入实际,对各院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主持制订了北京大学文科发展战略;他组织领导了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工作,并取得了13个研究基地成功列入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的卓越成果,居全国高校之首;他主张人文社会科学要“开大船”,主持实施了以中华文明史、盛唐工程为代表的北京大学“985工程”一期文科学科建设项目,参与领导了部分文科院系的调整和学科设置工作;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提倡“清除赝品,拒绝平庸,树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识”,为进一步繁荣北大的人文社会科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何芳川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洞悉北京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1995年他担任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北京大学成立了专门负责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作为第一任院长,他提出了学院的发展规划和努力方向,为北京大学参与国家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何芳川对档案馆和校史馆的工作给予了无私的关怀和支持。他提出北大档案工作要倡导“精品意识,凝聚共识,团结奋斗”,要求档案工作者苦练内功,深入实践,树立“精品意识—金牌战略—亮点工程”的思想,为全国高校档案工作做出榜样。他要求校史馆大力加强对校史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展览的水平和质量。在他的带领下,“北京大学档案馆馆藏与利用成果展”首次成功举办,北京大学校史馆如期开馆。他为北京大学档案事业和校史研究工作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众多的学术团体和评议组织中,何芳川对中国历史学,特别是对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筹资举办“中国世界史研究百年回顾和展望”学术讨论会,还在北大举办了各省市史学会会长会议,对历史学在新世纪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任内,他主持举办了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系列纪念活动,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何芳川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和文化活动家。他经常应邀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和文化交流活动。创办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并使之成为中国亚洲太平洋研究的重镇。组织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其中“北大论坛”和“北京论坛”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学术文化的交流,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出版图书

主要论著

著作教材

1、《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汇》,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3

2、《太平洋贸易网500年》,主编,第一著者,撰写全书1/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非洲通史·古代卷》,第一主编,第一著者,撰写全书1/1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世界历史·近代亚非拉部分》教材,第二作者,撰写全书1/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6、《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教材,第一作者,撰写全书2/3;商务印书馆,1998

7、《崛起的太平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论文

1、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2、汉文化的必然抉择-再论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 《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3、近代华侨与中华文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5、太平洋时代和中国 《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6、近代亚洲资产阶级的早期政治运动 《世界历史》1984年第5期

7、古代东非的沿海城邦 《世界历史》 1983年第6期

8、十五世纪三大航海活动 《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

9、十九世纪中叶东方国家的上层改革活动 《历史研究》1981年第4期

10、太平洋贸易网500年 《光明日报》1991年5月8日

所获荣誉

教学奖

科研奖

1、《非洲通史》国家教育部一等奖(古代卷第一主编),国家社科基金三等奖。

2、《澳门与葡萄牙大商帆》,北京市二等奖;

3、《华侨华人大词典》,北京大学一等奖;(副主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