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万里

更新时间:2023-01-11 16:28

余万里,男,国际政治学博士,美国问题专家,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曾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外交研究室副主任,美国Kettering Foundation访问学者。

人物经历

1990年7月,毕业于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

1990年9月-199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陆军学院,军政训练;

1991年9月-1995年7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学士学位;

1995年9月-1998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1999年9月-2003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攻读博士学位;

2004年6-12月,美国Kettering Foundation,访问学者;

1998年7月-2006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外交研究室,副研究员(2004)、研究室副主任;

2006年8月-2014年11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与外事管理学系,副教授;教育部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学术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美国外交、中美关系研究、经济外交研究和教学。

科研项目

1、《美国贸易决策机制与中美关系》,0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2、《美国大战略的调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王缉思主持,承担第5部分);

3、《跨国公司与中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重点项目,已结项。

学术成果

综述:

发表合作专著有《中美关系史1949-1972》(第八章,1999)、《同床异梦:美国欧洲战略》(第二、三、四章,2000)、《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第八章,2006)等。

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报刊评论文章上百篇。

著作:

美国贸易决策机制与中美关系》,时事出版社2013年版;

雁过留声:中美人文交流的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布什主义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第10章);

美国政治风向标:2008总统大选现场观察》,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外交》,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主编);

《美国在东亚的作用:观点、政策及影响》,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第三主编,第1,11章);

《冷战后的美国外交1989-2000》,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第1章);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合著,第8章);

中国法治政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合著,第5章);

《中国政府管理创新,决策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合著,第2、3、4章);

《政府创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合著,第5、6、7、8章);

《同床异梦:美国的欧洲战略》,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合著,第2、3、4章);

《和平:安南与联合国》,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合著,第4、5章);

《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04年版(合著,第8章)。

译著:

1、《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合译,序言、第1-5章);

2、《反击一切敌人》,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合译,第2章一部、第8章)。

论文:

“The Role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 in the China-US Relationship,” in NOT CONGRUENT BUT QUITE COMPLEMENTARY:U.S. AND CHINESE APPROACHES TO NONTRADITIONAL SECURITY,edited by Lyle J. Goldstein,《中海》,NO. 9,China Maritime Studies Institute,US Naval War College,2012;

《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的“周期律”》,载《外交观察》(2012年秋季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政治思考:基于对两份国际民调报告的解读》,载《中国人的国际新形象》(韩方明主编),新华出版社2012年版;

《跨国公司公共外交的三大功能》,载《公共外交季刊》,2001年夏季号,总第六期;

“Americas Return to Asia:Both a Challenge and an Opportunity for China“,in A PACIFIC NATION:PERSPECTIVES ON THE US ROLE IN AN EAST ASIA COMMUNITY,edited by Mark Bothwich and Tadashi Yamamoto,Tokyo and New York: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2011;

“The American Factor in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in CHINA,THE UNITED STATES AND 21st-CENTURY SEA POWER,edited by Andrew Erickson,Lyle Goldstein and Nan Li,US Naval War Intstitute Press,2010.

《学者参与决策过程的五种角色》,载《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3期;

《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载《中国与世界观察》,2009年第3、4期(与孙璐合作);

“US-China Relations in G.W. Bush Years,“ JOURNAL OF REMIN UNIVERSITY OF CHINA,Vol.4 No.2,Autumn 2009;

《美国反恐战略与巴基斯坦》,载《中国国际战略评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Breaking the Cycle? Sino-US Relaitons under George W. Bush Administration“,in CHINAS SHIFT:GLOBAL STRATEGY OF THE RISING POWER,edited by Msafumi Iida,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Japan,2009;

《福克斯新闻频道的崛起与美国保守主义》,载《美国研究》,2008年第4期(与王菊芳合作);

《全球化时代的民间外交》,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5期;

《小布什的“反恐”大旗能打多久?》,载《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08》,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

《美国反恐战略的走向》,载《中国战略观察》,2008年第1期;

《美国中期选举后对外战略调整态势》,载《当代世界》,2007年第7期;

《中美相互依赖的结构》,载《国际论坛》,2007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美国中期选举之后的对外战略走向》,载《中国战略观察》,2007年第3期;

《相互依赖理论评述》,载《欧洲研究》,2003年第3期;

《跨国公司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载《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3-4期;

《冷战后美国外交思想大辩论》,载《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陶文钊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国国内对科索沃战争的反思》,载《人权与外交》(周琪主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解析美国外交中的“新孤立主义”现象》,载《国际论坛》,2001年第1期;

《科索沃战争与美国的“新干涉主义”》,载《美国年鉴200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及其限制》,载《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5期;

《中国对美政策的调整:1969-1971》,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6期。

研究报告:

《美国反恐战略的走向》,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课题,2007年10月;

《美国对伊拉克政策的走向》,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6年第7期;

《布什亚洲之行及其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6年第3期;

US-China Relations Under Structural Interdependence,在“中美关系及其对亚洲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2005年11月19日;

《飓风灾害后的美国政治与外交》,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5年第32期;

《中美关系步入历史新阶段》,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领导参阅》,2005年第26期;

《从美国思想库的发展看中国民间智库的道路》,在天则经济研究所“民间智库论坛”上的报告,2005年8月27日;

《剖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研究报告,2005年8月;

《关于对美“反独促统”工作的建议》,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委托课题报告,2005年7月;

Rising China and East Asian Security Structure,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系所做的报告,2004年11月;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etween China and US,在美国Center State University的讲演,2004年10月;

《艰难的选择:美国与两岸关系》,美国所与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联合学术研讨会报告,2004年5月;

《“9-11”事件后美国的外交思想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911”事件影响预测课题组,2001年11月。

报刊文章:

《国家重建才能解决阿富汗问题》,《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9年12月28日;

《中美关系须夯实国内政治基础》,《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9年11月12日;

《理性的背面:麦克纳马拉与美国战略的悲剧》,《世界知识》,2009年第16期(与肖河合作);

《中国学者要放眼看世界》,《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9年8月10日;

《华盛顿去平壤只有借路北京》,《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9年6月16日;

《朝核问题:中美是对手还是朋友?》,《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9年6月5日;

《朝鲜行为的逻辑》,《羊城晚报》,2009年6月4日;

《奥巴马外交开局不错》,《世界知识》,2009年第9期(与蒋翊民合作);

《更积极的中美关系正向我们走来》,《东方早报》社论,2009年4月3日;

《中美关系:国家VS社会》,《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9年3月19日;

《东亚对美国的外交需要远大于其内部合作》,《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9年2月24日;

《希拉里亚洲之行的含义》,《羊城晚报》,2009年2月19日;

《中美不做G2做P2》,《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9年2月10日;

《从排序看希拉里平衡外交》,《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2月9日;

《不必对“巧实力”太敏感》,《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9年1月19日;

《从奥巴马就任总统看中美关系的走向》,《法制日报》,2009年1月16日(与肖河合作);

《2008:“地球村”竞争规则继续改变》,《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4日;

《“危机总统”选择现实主义》,《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8年12月23日;

《气候真的要变了》,《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8年12月3日;

《中国不是奥巴马的关注重心》,《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8年11月25日;

《知华派在美国政坛崛起》,《环球时报》人物春秋,2008年11月21日,(与王文合作);

《美国人需要什么样的“变革”》,《法制日报》,2008年11月23日,(与肖河合作);

《经济危机帮了白宫新主人》,《法制日报》,2008年11月9日,(与于帅合作);

《佩林能否为麦凯恩扭转局面》,《法制日报》,2008年11月2日,(与黄宇蓝合作);

《“不值钱”的名字与“值钱”的自由》,《羊城晚报》,2008年11月1日(与龚正合作);

《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法制日报》,2008年10月26日,(与蒋翊民合作);

《泡沫已经破灭人造神话还在继续》,《羊城晚报》,2008年10月16日;

“China and Russia have always been great powers,“ Guardian,Series:The World Reordered,September 28 2008;

《两个版本的变革牌》,《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8年9月25日;

《“世界新秩序”是伪命题》,《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8年9月18日;

《美国大选,中国人看点在哪里》,《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8年8月27日;

《中美篮球,战略地位决定悬殊》,《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8年8月12日;

《美国的神话是谁制造的》,《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8年5月19日;

“The Race Goes on,“ Beijing Review,May 8,2008;

《民主党要抛弃 希拉里不放弃》,《经济观察报》,2007年4月27日;

《头象与群驴》,《经济观察报》,2008年2月17日;

“Complex Engagement“,Beijing Rewiew,Vol.51,No.3,Jan. 17,2008;

《奥巴马的肤色VS希拉里的眼泪》,《新民周刊》,2008年第3期;

《布什休战,调整“革命”?》,《环球人物》,第46期,2008年1月(下);

《关不住的中美关系》,《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7年12月24日;

《中国,美国的外交依靠?》,《世界知识》,2007年第23期(与苏明华合作);

《布什执政进入“垃圾时间”》,《世界知识》,2007年第20期;

《美国中东政策面临挑战》,《人民日报》国际周刊(2007年9月14日第七版);

《塑造中美合作新亮点》,《人民日报》国际论坛(2007年8月4日);

《中美合作是双方寻求共同利益的需要》,《进出口经理人》(2007年第7期);

《警惕中美经贸问题政治化》,《民主》(2007年第7期,与刘峰合作);

《美国人走在错误的道路上?》,《环球》(2007年第10期,5月16日);

《美国拿中国说事,多是瞎嚷嚷》,《环球时报》国际论坛(2007年4月13日);

《老虎、老虎,燃起熊熊烈火!》,《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7年1月25日);

《解读“火神派”及其拯救者》,《环球人物》(第22期,2007年1月16-31日);

《被扔在十字路口的美国》,《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12月15日,与齐鹏合作);

《博尔顿走了,激进的“火神派”在美日渐式微》,中国网(2006年12月7日,与许午合作);

《美国中期选举的风向标意义》,《新民周刊》(2006年11月15日);

《对新保守主义的质疑》,《人民日报》国际论坛(2006年11月10日);

《色与痛》,《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11月9日);

《伊拉克,还是伊拉克!》,《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11月2日);

《中美形成结构性依赖》,《环球时报》(2006年10月8日);

《“布什主义”的反扑》,《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9月4日);

《美国外交难改“牛仔脾气”》,《环球时报》(2006年8月10日);

《国际社会还有什么用》,《环球时报》(2006年7月23日);

《一曲“布什主义革命”》,国际时评(2006年7月12日);

《美式新闻自由也有边界》,《环球时报》(2006年7月7日);

《作为国家实力的法治》,《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5月25日);

《在美国感受中美关系全球性》,《环球时报》(2006年5月12日);

《认识自己,塑造中美关系》,《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5月9日);

《韩国大米与全球化》,《人民日报》国际随笔(2006年5月6日);

《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4月26日);

《中美关系结构化》,《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4月20日);

《福山、伊拉克、梦不醒的民主迷信》,《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3月9日);

《院外游说:美国政治的灰色地带》,《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3月1日);

《“转型外交”:以反恐、民主与美国的名义颠覆主权》,《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2月17日);

《“潜规则”横行的灰色地带》,《人民日报》国际随笔(2006年2月7日);

《2006年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综述》,《民主》(2006年第1期);

《布什现在称正赢得伊战为时太早》,《环球时报》(2006年01月09日);

《迷失的“帝国”》,《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6年1月4日);

《“跛鸭总统”力拼政治遗产》,《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12月8日);

《美国东亚外交政策尚待调整》,《人民日报》国际论坛(2005年11月28日);

《走过2005年的中美关系》,《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11月17日);

《小布什的“六年之痒”》,《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11月4日);

《伊拉克的三场战争》,《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10月25日);

《“超女政治”与民主不可承受之轻》,《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9月23日);

《让世界听到中国学者的声音》,《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9月1日);

《以稳健的大国心态审视当前的中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9月1日)

《三个视角看中美相互依赖》,《环球时报》(2005年8月19日);

《优尼科收购案背后的政治因素》,《人民日报》国际论坛(2005年8月11日);

《黑珍珠掌门》,《环球时报》(2005年7月25日);

《从赖斯访华看中美关系》,《环球时报》(2005年7月13日);

《穿越芳菲苑的中美大国外交》,《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7月28日);

《包道格有点烦》,《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6月9日);

《求稳恐“独”:美国对台心态》,《环球时报》(2005年5月16日);

《老博尔顿的官位有点悬》,《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4月25日);

《布什的“无厘头”》,《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3月18日);

《大西洋联盟的裂缝在哪里》,《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2月23日);

《赖斯杰克逊主义共和党外交》,《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5年1月28日);

“Veneer of Democracy:Bush Needs the Iraq Election to Justify the War,” Beijing Review,(Vol.48,No.4,Jan. 27,2005);

《2004年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综述》,《民主》(2005年第1期);

《美国在走向分裂吗?》,《环球时报》(2004年11月29日);

《是道德观,傻瓜!》,《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4年11月8日);

《我的投票记录》,《东方早报》国际时评(2004年10月28日);

《美国面临认同危机》,《环球时报》,(2004年9月17日);

《伊拉克,“美帝国”的边界》,《环球时报》,(2004年5月21日);

“Timing Is Everything:Sino-U.S. Relations Influenced By Recurring Events”,Beijing Review,(Vol.47,No.15,April 15,2004);

“Political Future of Iraq:a Minefield Sprint or Tip-toe to a Sovereign Iraq?” Beijing Review,(Vol.47,No.10,March 11,2004);

《2003年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综述》,《民主》(2004年第1期);

“Mired in Military Quicksand:Is Iraq Resurrecting the Ghost of Vietnam?” Beijing Review (Vol.46,No.50,Dec. 11,2003);

《一场愚蠢的战争———约翰?米尔斯海默教授访谈》,《南方周末》(2003年11月27日);

《施瓦辛格:政治终结者?》,《新民周刊》(2003年10月13日);

“What Happening to Iraq:the Daily Death Toll Rises,the US Spends Billions-Will Iraq Ever Be a Stable Country,” Beijing Review (Vol.46,No.41,Oct. 9,2003);

《坎昆不了局》,《新民周刊》(2003年9月22日);

《恐怖主义在伊日益猖獗,美调整政策以免深陷泥潭》,新浪网(2003年9月9日);

《从美加大停电事故反思政府的公共职能》,《学习时报》(2003年8月25日);

《布什为避免“政治滑铁卢”陷入外交苦战》,新浪网(2003年3月17日);

《2002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综述》,《民主》(2003年第1期);

《布什主义全面亮相》,《宣传》(2002年第20期);

《从小政府走向大政府:911周年记》,《羊城晚报》(2002年9月9日);

《美国为何鼓吹“中国威胁”》,《宣传》(2002年第16期);

《美媒体国际报道,政治挂帅》,《环球时报》(2002年7月22日);

“Anti-Terrorism:A War in Itself,” Beijing Review,(Vol.45,No.28,July 11,2002);

《美国思想库手眼通天》,《环球时报》(2002年6月10日);

《冷静看待反恐战争中的美国军事态势》,《宣传》(2002年第8期);

《小布什出言不逊,国际社会感到不安》,《宣传》(2002年第6期);

《第二波较量:小布什界定反恐新概念》,《新民周刊》,(2002年3月25日);

《中美破冰三十年》,《南风窗》,(2002年第2期);

《中美签署三个联合公报》,《环球时报》(2002年2月4日);

《中美关系大河东流》,《新民周刊》,(2002年2月25日);

《2001年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综述》,《民主》(2002年第2期);

《“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宣传》(2001年第20期);

《聚焦“911”美国恐怖袭击事件》,《宣传》(2001年第19期);

《隐性的霸权:美国霸权主义的文化要素》,《宣传》(2001年第7期);

《美国国会上演的又一出闹剧:评所谓的“加强台湾安全法案”》,《宣传》(2000年第1期);

《美国大选之后的外交及中美关系的走向》,《宣传》(2000年第23期);

《一次明智的投票》,《宣传》(2000年第21期);

《人权论坛岂容无理取闹》,《宣传》(2000年第9期);

《新世纪大国外交走势》,《瞭望》(2000年第6-7期);

《美国霸权膨胀的新动向》,《瞭望》(2000年第2期);

《简析“台独”背后的美国因素》,《宣传》(1999年第21期);

《且看“考克斯报告”的狰狞面目》,《宣传》(1999年第15期);

《考克斯:惊险小说》,《新民周刊》(1999年第23期);

《北约空袭公然践踏联合国宪章》,《新民周刊》(1999年第13期)。

出版图书

人物成就

1、《布什亚洲之行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2、《新一轮“中国威胁论”的背景、特点及我国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一等奖;

3、《卡特里娜飓风后的美国政治与外交》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4、《中美关系步入历史新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优秀决策信息对策研究类三等奖;

5、《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04年版,第8章)获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6、《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及其限制》(《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5期)获2001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人物事件

诱骗女留学生

2014年10月24日,刘伟(化名)给北京大学纪检网站等发送实名举报邮件。在电子邮件中,刘伟实名举报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余万里,诱骗北大在读女留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10月25日,刘伟再次以文字信函形式向北大相关部门寄送了3封举报信,并附呈了该女留学生和余万里的聊天记录以及相关照片。举报人刘伟自称是北大毕业生,与该女留学生系朋友关系。

多次发生性关系女留学生怀孕

该留学生讲述了其与余万里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经过:“那天下午有个课题会,他第一次来宿舍找我说先碰个面,但是到我宿舍时,他突然侵犯我。”

据女留学生提供的微信记录显示,余万里多次以“老婆”称呼该女生。该留学生称一直挣扎在与余万里的不伦关系中。

女留学生称与余万里多次发生性关系,11月初发现自己已怀孕。

在刘伟的实名举报信发出后,北大纪委约谈余万里。

2014年10月31日,余万里短信留学生:“我向领导承认了错误。”

2014年11月3日,余万里短信该留学生称:“不管怎样,我要对意外到来的小生命负责。”

刘伟和该留学生也向北大纪委和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提出,要求给与余万里“双开”处理。

2014年11月13日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做出了给予余万里开除党籍的处分。“

2014年11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李寒梅证实,余万里已被开除党籍,行政处分正在进展中。

余万里名言:勾引也是一门艺术。

处理结果

2014年11月23日,根据举报,北京大学迅速调查、核实相关情况,按照查清事实、认定责任、严肃处理的原则展开工作。经调查,该校副教授余万里与女学生王某发生不正当性关系,并造成不良后果,影响恶劣。根据学校教师管理的相关规定,经院系及学校党委研究决定,给予余万里开除党籍、撤销教师职务、撤销教师资格处分。开除出教师队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