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10:59
余天云(1911年11月21日-1936年4月),又名福生,原红四方面军第31军军长,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溺水身亡,1945年中共七大追认余天云为“革命烈士”。
1911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余天云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紫云乡大余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19年,徐家塘私塾停办,余天云转到闵家庙读书,先生余少亭很喜欢他,使他学了不少的知识,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1922年,父母相继病故,二叔收养了他,家里穷困,余天云停学,拜本村余双清为师学裁缝手艺。
1926年秋,湖北黄安、麻城地区农民运动蓬勃兴起,余天云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27年9月,在大队长赵赐吾的率领下,余天云和其他义勇队员一起,拉开了黄麻起义序幕。11月13日,黄安、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和农民义勇队占领了黄安县城。
1928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带领三四十名农民义勇队员参加了红军,并担任班长。
1931年4月25日,在红四军独山镇战斗第二次反“围剿”中的一次歼灭战中,负伤八处,到后方医院治疗养伤。
1932年3月下旬,徐海东团长负伤后,余天云担任团长。
1933年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进行整编,余天云担任红三十军军长,李先念任政治委员。
1935年3月28日,方面军指挥部发出渡江命令,余天云与红九军一部协同红三十一军进攻剑门关。4月2日,红三十军向隘口西侧敌军阵地进攻,将敌全部歼灭,使其沿江防线土崩瓦解。
1936年4月,于四川丹巴渡河时溺水牺牲。
1927年9月,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传到黄麻地区后,中央紫云区委将余天云所在的农民自卫队改编为农民义勇队,作为秋收起义的一支骨干力量。9月27日,在大队长赵赐吾的率领下,余天云和其他义勇队员一起,处决了土豪赵焕章、劣绅甘茂堂、赵策朋等三人。这次暴动与七里、麻城乘马、顺河等地暴动相呼应,拉开了黄麻起义序幕。11月13日,在中共黄麻特委领导下,黄安、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和农民义勇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黄麻起义,占领了黄安县城。
1933年7月上旬,红四方面军进行整编,以原红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师为基础,分别组成第四军、第三十军、第九军、第三十一军等部队,约四万人。整编后,余天云担任红三十军军长,李先念任政治委员。下辖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九师、第九十师。整编后的红三十军,是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之一。余天云和李先念等同志一起,率部参加了方面军总部部署和指挥的许多重要战役。其中影响大的有“宣达战役。这是川陕边区红军于1933年秋季举行的三次进攻战役中的最后一次战役。
1935年9月,身为军长职务的余天云南下行动迟缓,张国焘于9月17日和9月18日,接连两次给余天云电令,要余天云“大大提高全军坚决南下,再不往草地战斗的意志”。10月5日,张国焘在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会上,张国焘公然宣布另立中央,打出了分裂主义旗帜。余天云出席了会议。会后,余天云心情非常沉重,对张国焘公开制造分裂进行痛斥,认为“张国焘搞分裂党、分裂中央、分裂红军,决没有好下场。”但他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在徐向前的指挥下,仍率部参加了绥崇丹懋战役和天芦名雅邛大战役。
1935年两次战役后,余天云被免去军长职务,张国焘把他软禁起来。在红军大学里,张国焘给他强加了莫须有的罪名,要余天云检讨错误。余天云秉性刚直,敢于坚持原则,他面对张国焘的军阀主义统治,从不屈服。
1936年4月,张国焘南下碰得头破血流后,红四方面军处境日趋艰难,被迫向西康东北部转移。这时,余天云这位坚强的汉子,身体已被折磨垮了,不能行走。张国焘也开始下毒手了,他安排亲信用担架抬着余天云,过丹巴河时忽然把担架一侧,将余天云甩到河里淹死了,时年25岁。
1936年4月,余天云被害后,被张国焘等人污蔑,使余天云多年蒙受不白之冤。直到194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期间,中央为余天云进行了平反昭雪,追认余天云为革命烈士。
父亲:余正启
母亲:闵氏
妻子:刘伯新
叔弟:余天生
余天云的革命实践活动与红四方面军的建立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鄂豫皖、川陕两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英雄业绩永载史册,万古留芳。(中国军网 评)
1945年6月,因被张国焘等人污蔑,多年蒙受不白之冤的余天云,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期间,被中央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
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梓桐镇,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原名“杜府草堂”。1932年9月,红三十军在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率领下解放了梓桐乡,军政治部设在“杜府草堂”内。红三十军何芳泽想出了制作一副对联,以表达民众对旧世界的痛恨、对新世界的向往。于是,“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这副气壮山河的“中国红色第一联”便诞生了。当年10月,红军战士把它镌刻在石朝门的立柱上,并刻下“红卅军政治部”横幅。1959年,这副对联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中国红色第一联是厚重的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