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8 22:15
余子俊祖籍郢州京山,其祖先在元末时入蜀地,遂定居四川青神县。
余子俊十岁丧父,自幼有大志,异于常人。景泰二年(1451年),他考中进士,同年十二月被授为户部江西司主事。景泰七年(1456年)七月,奉命署理户部福建司员外郎事。他在户部十年,以清廉有才干而著称。
天顺四年(1460年)二月,出任西安府知府。遇到灾年,余子俊打开粮仓取出十万石粮食救济贫民,偿还时区别对待,做到官府不受损而百姓得到救济。余子俊在任六年,政绩位居关中七府之冠。户部尚书年富对他很是赏识,曾上疏举荐他。
成化改元以后,主管部门上报政绩突出应当受到表彰的官员,知府有十人,而余子俊位居第一。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经林聪等上疏推荐,余子俊被擢升为陕西布政司右参政,督三边军饷。次年(1467年)九月,再升为陕西右布政使。
成化四年(1468年)九月,兵部弹劾余子俊等陕西布政司、按察司官员未能“抚绥防范”,对固原满四叛乱的爆发负有责任。明宪宗同意,下诏停发余子俊的俸禄,以示惩戒。
成化六年(1470年),余子俊被改授为浙江左布政使。
王锐在任期间,从长远考虑,请求沿边境筑墙建堡,工程还未动工就被否决了。到余子俊接任后,上疏说:“三边只有延庆平坦开阔,利于驱马急驰。寇(鞑靼)屡次入侵,俘获边民做向导,一直进入河套驻扎放牧。从此寇竟居于塞内,我们反而屯于塞外,在沿边筑墙建堡是当务之急。况且现在旧界石还在,高山多悬崖陡壁,依照山形,随着地势,有的铲削,有的垒筑,有的挖壕沟,延绵相接,形成边墙,这对于边墙工程来说较为方便。”兵部尚书白圭以陕西百姓正贫困,奏请缓兴工程。
自成化七年(1471年)十月以来,鞑靼军相继攻击孤山堡等地,又入侵榆林,余子俊先后与抚宁侯朱永、右都御史王越、延绥总兵官许宁分路出击,打败鞑靼军,斩首三百一十六级,夺回一些牲畜物资。
这时,鞑靼军占据河套,朝廷连年派遣大军征讨,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成化八年(1472年)秋,余子俊说:“现在征讨河套的兵马驻扎在延绥的有八万,牲口饲料靠内地,如果今年冬天敌寇不向北退却,又需要准备下一年的军需供应。姑且用今年的数额约略估计,米豆需银九十四万两,草料需银六十万两。每人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该动用四百零七万人,大约花费用八百二十五万两。公私冗杂繁乱到这种地步,怎能不改变谋划!臣先要求筑墙建堡,诏书说要等事情安定后再进行,请求于明年春夏敌寇人马疲乏时,役使陕西运粮百姓五万,供给食物,兴建工程,要求两个月完工。”白圭仍然坚持他的意见,阻挠兴建工程。宪宗则赞同余子俊的建议,下令迅速进行此项工程。
成化九年(1473年)六月,朝廷根据余子俊前后立下的功劳,升他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七月,余子俊、许宁等督兵同入侵榆林涧的鞑靼军交战“二十余合”,最后将其击退。次年(1474年)六月,朝廷又因此前王越率军取得红盐池之战的胜利,而酬赏助战有功的余子俊,再升他为都察院右都御史。
由于河套老营在红盐池之战中被摧毁,鞑靼军被迫远徙,不敢再在河套居住。内地忧患渐渐平息。余子俊抓住机会,全力兴建工程。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连绵一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又在其下挖濠沟,一直连绵不绝。每隔二三里建置瞭望台、崖栅以便巡视警戒。又在崖栅空处筑矮墙,横一斜二如箕状,用来瞭望和避箭。总共建筑城堡十一个、边墩十五个、小墩七十八个、崖栅八百一十九个,动用士兵四万人,不到三个月就完工了。墙内的土地全部分给军队屯垦,一年收获粮食六万石有余。
成化十年(1474年)闰六月,余子俊向朝廷一一禀报工程之事。七月,他因为母亲年老,无人侍奉,奏请辞官回乡奉养。朝廷因延绥形势稍安,仍需余子俊整饬边备,故加以慰留,不许他返乡。十二月,余子俊以患病为由辞官,再度被朝廷拒绝。
当初,绥德州是延绥镇官署所在地,所辖米脂县、吴堡县都在镇外。鞑靼军用轻骑入境劫掠,等镇兵发觉而去追击,总是追赶不上,鞑靼军往往得利而去。自余子俊将镇迁徙到榆林,增加守卫,扩大城墙安署军队,攻守器械都俱备逐渐成为重镇,鞑靼军来掠夺次数渐渐少了,军民得以平安耕种放牧。
余子俊当初建造的榆林边镇城墙,有人怀疑用沙土建造容易倒塌,鞑靼入侵后不能依靠。到成化十八年(1482年),寇入侵内地,总兵许宁等追逐的鞑靼军被城墙濠沟所困,四处乱跑而出不了城,于是被打得大败,边镇的人更加思念余子俊的功劳。
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二月,余子俊改任陕西巡抚,翌年(1476年)正月,他再度请辞,仍未被朝廷允准。
在任西安知府时,余子俊因了解到居民为水质含碱发苦不能饮用而发愁的情况,凿渠引入城西贑河的河水,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时间长了,渠水向外漫出,又无法排泄。此时,余子俊主政陕西,遂主持在西安城西北开凿渠道排水,水渠流经汉代旧城到达渭水。对国家和百姓更加有利,号称余公渠。又在泾阳凿山引水,灌溉农田千余顷。打通到南山的道路,直达汉中,方便来往的旅客。对于毁塌破旧的学校、公署全部补修一新。上奏章免除岷州、河州、洮州三卫的戍守,南方的兵卒一万多人。更换了南北轮戍的兵卒六千多人,让他们各自戍守本土。
成化十三年(1477年),岷州栗林羌反叛,率一千余人围攻舒龙沟堡,被指挥刘琥击退。不久后,栗林羌卷土重来,声势更大。余子俊得报后,与都督白玘等率军连夜抵达栗林羌据点附近,设下埋伏。次日清晨,栗林羌人发觉有埋伏,遂遁逃,但被伏兵四面袭击,顿时溃败。此战,余子俊等斩首一百六十四级,生擒一人,缴获一些牲畜、物资。
成化十三年(1477年)七月,朝廷召还余子俊任兵部尚书。十月,余子俊自陕西抵达京师就职,并奉诏“管部事”,成为兵部实际上的坐堂官。
余子俊掌管兵部三个月后,上奏申述明确条例十项,又列立军功悬赏等级,由此朝廷内外有章可循。缅甸酋长卜刺浪企图夺取思洪发、贡章地,找借口向朝廷要求。余子俊说不能答应,朝廷谕止了卜刺浪夺地的企图。贵州巡抚陈俨等因为播州苗人暗中起事,请求调湖广、广西、四川兵五万,会同贵州兵一起围剿。余子俊说叛军在四川,而贵州请求征讨,是为邀功,上奏章止息这件事。
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月,余子俊疏论辽东巡抚陈钺击杀进贡的夷人之罪,反对其继续增兵围剿女真各部的要求。宪宗同意余子俊的看法,但由于太监汪直的缘故,也没有处罚陈钺。然而陈钺在汪直面前多方陷害余子俊,时逢余子俊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才免遭陷害。
三年服丧期满后,宪宗授余子俊户部尚书,不久加封太子太保。成化二十年(1484年),兼任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的军务。成化二十年(1484年)冬返回朝廷。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正月,星相有变异,余子俊陈述时弊八种,宪宗大多采纳。没多久,又到边境巡视。
当初,余子俊巡视宣府、大同两镇,要求以延绥边墙法在两镇推行,因年成歉收而停止。到这次余子俊又巡视边境,余子俊坚决要推行,余子俊说东起四海治,西抵黄河,连绵一千三百余里,旧有墩一百七十个,应增建四百四十个,墩高宽都是三丈,估计需要劳动人手八万六千人,几个月可以完成。宪宗下诏书同意第二年四月开工,然而到了那个时候,年成不好,国家和百姓都不宽裕,陡然兴建大工程,上下都感到困难。余子俊又想责成边臣去完成,而自己不亲自管这件事,由此招来毁谤和议论。到冬天,余子俊上疏请求还京,宪宗听信谣言,改授余子俊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抚巡大同。宦官韦敬进谗言说余子俊借修边墙侵吞财物,又弹劾他以私怨更换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余子俊辩白,宪宗发怒,责备阮勤等。而给事中、御史又纷纷呈上奏章弹劾,宦官大多想陷害余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前往调查,按实情公平地对待,返京向朝廷奏报换置将帅同阮勤说的情况相符,没有侵吞建边墙的费用。然而花费银一百五十万两、米豆二百三十万石。耗费财物,劳动百姓,不能说没有罪。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二月,宪宗削去余子俊的太子太保职,命其以左都御史致仕归家。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正月,兵部尚书空缺,宪宗发觉余子俊无罪,于是在同年七月起复他为兵部尚书,仍加太子太保,主持兵部事务。余子俊以患病为由推辞,被宪宗安慰挽留。九月,明孝宗继位。孝宗因余子俊是先朝老臣,对他愈加尊敬。
弘治元年(1488年),余子俊上疏陈述十事,之后又陈述边防七事,孝宗大多同意实行。
弘治二年(1489年)初,余子俊病重,仍亲自撰写奏稿,陈述救荒息盗的办法。刚刚得到朝廷的允准,他便在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一岁,时为弘治二年二月二十三日(1489年3月24日)。孝宗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太保,谥号“肃敏”,授予他的一个孙子官职。
余子俊在西北任职多年,政绩卓著。
余子俊初知西安府时,遭遇荒年。他当机立断,下令开仓,用十万石粮食赈贷,让受贷者分期偿还,百姓既得以救济免为饿殍,官府也不受损失。那时,西安水质含碱性苦涩,而龙首渠废弃已久,有人建议凿渠引城西皂河之水流入西安。时日一久,因无处泄注而水溢,眼见西安城垣将遭损坏,余子俊动员百姓在城西北方开新渠排水,使丈八沟水经汉城流贯全城,然后注入渭水,避免了损失。时人为感谢余子俊的德政,将该处泄水渠命名为“余公渠”。他在西安任知府六年,政绩位居关中七府之冠。
巡抚延绥时,余子俊将治所由陕西绥德移至榆林,增卫益兵、拓城,置攻守器械,使榆林成为重镇。余子俊详细观察边防地势,每天徒步数十里进行勘察,熟悉了该地区的地形以后向朝廷上疏,沿着边境建墙筑堡作为边界线。每隔三里筑敌台崖砦以便巡警,如此连绵相接以成边墙。又在中空处加筑短墙,横一、斜二如偃月状的建筑物以侦察敌人,为防御敌人的射击。他的上疏,得到宪宗的赞赏,付诸实施。东起清水营的紫城砦(今陕西府谷县西北),西抵宁夏花马池(今宁夏盐池),长达一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其下掘堑,连续不断。共筑城堡十二座,壕墙崖砦八百一十九个,小墩七十八个,边墩十五个。这项工程,以四万役军投入劳动,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全部竣工。他又调定边、安边两营移到边城附近一面防守,一面就近耕种。此外,他还将缉拿的逃兵及谪戍的南方人员的子孙迁到边城防守、耕种;并将边区内荒地开垦为屯田,军民在此耕作,每年收获粮食六万多石,为国家节省了大笔军粮费用。史称其“尽心边计,数世赖之”,影响后世深远。
余子俊还在延绥设立武学,以培训其优秀子弟,深得当地军民拥护。驻军中的大小器具一应俱全,军士都能安心驻守。他还按不同季节派人向军士教导种植瓜果蔬菜技艺,并常亲自前往巡视。在余子俊的精心规划下,军民都能安心耕种、放牧,也加强了防守工作。
巡抚延绥时,余子俊曾与朱永、许宁击败进犯榆林的鞑靼,立下战功。
调任陕西巡抚后,余子俊采取消弭盗贼,安定民生的措施。当时泾阳有个旧堰,不利于灌溉,多次修凿,不久又损坏。余子俊动员百姓在泾阳凿山引水,灌溉田地千余顷。又凿南山水道,直抵汉中,也便利沿途行旅客商。他在西安知府及陕西巡抚任上,还将学校和公署旧房修葺一新,并发展教育事业。
余子俊又奏请朝廷,将岷、河、洮三卫戍一万多人守南方,使之回归本土,又将南北易地戍边的六千多兵丁调回本土戍守、耕种,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成化二十年(1484年),余子俊在总督宣大期间,打造了人称“鹧鸪车”(意指运动迟滞)的战车。该车辕长1丈2尺,10人驾拽,每战车500余辆为一军。行则纵以为阵,止则横以为营。车空缺处补以长5尺的鹿角。每车配备炮4门。
余子俊的诗歌受北宋苏轼的影响,颇为豪放自适,陈文烛在余子俊《春塘集》序中称:“余先生诸作在黄鹄碧鸡者,思壮而悲;在三岩凌雪者,语放而适……其诗工矣,海内推太史于苏长公似也。”他认为余子俊对于诗意的提炼类于苏轼,具有“好风凭借力、炼字好诗工”的特点。
余子俊的《次唐王勃元武山圣泉诗》,语言平实质朴,淡然随意,其“青鞋布袜陟层岭”与苏轼“竹杖芒鞋且徐行”句相仿,所述及的皆是日常之物、寻常之态但又能够将其融入诗意,拓展了诗境,将生活中之物纳入写作的范畴。正如苏轼其诗词中表现出的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美以及豁达自适的文人气质。
余子俊成长于西南眉州地区,其诗所咏多涉及眉州山川名胜。如在《中岩》一诗中,他将人物、场景、景物描写相结合,描绘了中岩寺中安乐祥和而韵味深致的场面;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有客远来、清扫制茶相待的场景生动表现。烟霞、石笋茶、维摩石皆为静态之物,而诗中“入”“净扫”“频煎”又为动态描写。末句中“招提”一词为佛教梵语,有四方之意,余子俊晚年多接触禅佛思想,故而诗含自适思想。
朱诚泳:“貔貅十万度洮河,顷刻前徒自倒戈。小丑命从今日尽,名臣功比昔人多。一天膏雨消氛气,满路春风奏凯歌。闻有巨崖堪勒颂,万人相向为君磨。”(《闻余士英都宪凯旋喜而有作》)
朱见深:“卿谙练戎务,效劳有年。”
丘濬:“今余公之建功,在延绥、环庆之间,盖二公(范仲淹、韩琦)故壤也。而榆林边墙之修,延袤余二千里,虏人望望而去,边民优游以嬉者,余二十年矣。使继公者人人皆体公心,踵而葺之,使母致废坏,则公之功留於後世者,岂下二公哉?夫天之於夷狄,固限之以山川,山川不足,而以人补之,因厄塞之阙、顺形势之便,以扼异类之冲突,似不过是……而公则遂矣,且有效矣。而或者不废其前功,而顾逆料其后弊何哉?忌之也,亦非专公也。方公建议时,有云凡事务须足到目过、似能经久者,方始之。予固知公非苟然而漫之者,边墙之修成不成不足惜,而所惜者民财。民财不足惜,而所惜者国计。呜呼!决一已之弘,而忘国计之大,斯人何人哉?”(《兵部尚书余肃敏公子俊传》)
刘瑞:“公才为文武,决胜望隆中外,功伐在西北者,妇人孺子能诵之,虽传之百世可也。”(《余肃敏公奏议后序》)
刘健、谢迁:“子俊沉毅寡言,团达有才略。论者谓其所施设,在狭西为多。在延绥功尤卓绝,边人利之至今。及用于北边,时与地异,而行之不疑,其招物议以此。然忧勤为国,始终不变,一时臣僚亦罕有其云。”(《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
杨廷和:“公尝语人曰:‘人臣事君,当随事尽力’”
唐枢:
郑晓:“先朝大臣屡有复套之议。成化八年,遣吏部侍郎叶文庄公行视。文庄以为未可轻议,特缮障增戍,谨备之便。九年,遂移延绥镇城于榆林。此余肃敏经略之功也。”
张松:“一兵车之制,自旨记之。先臣余子俊用之,宣大屡立奇功。”
项笃寿:“昔先襄毅(项忠)以撼汪直去位,余公继入为兵书。余承乏职,方览故所存堂稿,皆明确可为法守。其所经画边事,大都重修守先墙堡,意深远矣!当是时,市事不常有,间被边患,犹有余力。及板筑频年,通市烽火,稍希练习,兵将绸缪,户牖可置不讲乎?窃迹二公勋名在榆林尤着,而才干宇局。及出处会遇,亦略相同。公即旋罢旋起,席不及温。襄毅一蹶,竟不复起。成功难居,多口难调,岂非命耶?”(《今献备遗》)
王世贞:
宋徵璧:
张廷玉等:
余子俊处理公务时,都亲自撰写奏疏,常常到半夜才睡,他曾说:“大臣为国,应当不考虑自身利害关系,怎能躲避埋怨换取恩惠,为保全自己作考虑?”因此榆林的边墙工程才开始,怨言诽谤众起,余子俊态度更坚决,终于大功告成,有利于后世几代人。余子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母丧守服时,要儿子余蜫不参加会试,余子俊说:“虽然律令上没有这条,但我于心不忍。”朝廷本当荫封其子官职,余子俊推辞,改封此职给弟弟。
余子俊著有《春塘集》,今已佚。《明史·艺文志》载有《余子俊奏议》6卷。《皇明经世文编》录有《余肃敏公文集》1卷。《四库禁毁书丛刊》有《余肃敏公奏议》3卷。
2019年音乐剧《余子俊》:饰演者不详。
《余肃敏公传》
《兵部尚书余肃敏公子俊传》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二十三》
《国琛集·下卷》
《今献备遗·卷二十九》
《名卿绩纪·卷二》
《续藏书·卷十六》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