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3 16:37
余彦,女,1979年10月出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9年10月,余彦出生。
1997年9月—2001年7月,就读于安徽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2002年9月—2006年12月,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系,师从陈春华教授,毕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07年4月—2008年2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机械和材料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9年—2011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工作。
2011年—2012年,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8年—2022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及“爱思唯尔”材料类高被引学者榜单。
2019年8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余彦带领的团队坚持“产、学、研、用”的创新研发机制,长期聚焦于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及器件研究,突破钠离子电池技术瓶颈,开发了多款低成本高容量的钠离子电池器件,推动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发展和应用。
余彦在储能电池材料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提出普适性材料设计筛选策略,获得长循环寿命的正极材料;提出多相-多尺度协同调控电极材料的导电性、离子传输效率及体积膨胀的策略,提高负极材料长循环寿命和快速充放性能。
余彦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探索并发展高性能的钠离子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在实现对电极材料的设计以及可控制备基础之上,深入研究电极反应的机理、界面反应过程、材料的结构、离子/电子传输过程。对新型电极材料的储能机制及提高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找出了优化及适应性的调控和解决途径。其中代表性成果包括:
(1)提出设计双碳层结构钠超离子导体材料(Na3V2(PO4)3,NaTi2(PO4)3),获得高倍率超长循环寿命钠离子电池。(2)构筑“0D纳米粒子嵌入1D碳纳米线”的独特一维结构,实现基于转化反应机理钠的电极材料可逆,大幅提高了多种纳米结构正、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截至2023年3月,余彦先后以通讯作者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美国化学会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能源与环境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化学学会评论(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SCI他引35000余次,H因子120。
截至2023年3月,余彦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
余彦在研究生培养上因材施教,采用导师指定课题与自由探索课题相结合的方法:对于刚入学的研究生,指定研究课题和方向,让学生逐步进入研究正轨;对于已经摸清门道的高年级研究生,更注重培养他们独立科研的能力,鼓励他们去尝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余彦成长于一个教师家庭,幼时,母亲就教育她要拥有远大的理想。
余彦有着“不服输”的性格,勇于勤奋探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评)
余教授(余彦)有着清晰的逻辑、流畅的思路。(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