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曾善

更新时间:2023-07-19 09:46

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评论家朱京生曾经这样评论余先生:“曾善先生入南通画院20余年,得游历于大江南北,长河上下,心胸阔大,作品萧散简远。近年随尤无曲先生研习澄墨山水,他荡元气于笔端,寄高意于象外,时有佳作,每作必烟风淋漓,云木杳霭,读之给人万虑洗然,深入空寂之感,这是山水的真境,更是心中之境。”

艺术简介

一九四八年我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在一九三八年投笔从戎跨入抗日的前线,我曾见过他珍藏的用土布制作的新四军臂章。在胜利后他仍不忘在我启蒙时指导我学习书法篆刻、绘画和诗词,他并无奢望让我成为诗人或艺术家,而是一再教导我修养到象庄子所说的“游”,即尽力达到个性的解放、自由和通达,以求在纷繁的世事中保持自己的良知和拥有一片净土。

一九六九年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我与所有同龄人一样未能继续升学,到农村插队落户,临行前父亲给我一本《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的合订本,以及“种种恶逆境界看作真实受益之处”的话,这句话从此一直铭刻我心,所以在随后遇到的种种痛苦和折磨,我几乎都能从容处之。生活的逆境非但未能让我屈服,反而成为我风格的导师和思想的导师。

写字、画画,听音乐是我乐此不疲的爱好,而“十年动乱”又给我太多太深的教育,成为我的大学,使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追求超然、坦荡的情怀,而不致被五花八门的假面具所迷惑。

同时,乡间落日的苍茫与壮阔;邻舍农夫的纯朴与善良,时时让我陶然和沉思,一方面它们令我感到个人的渺小,一方面“它们令我看见文明生活、文艺生活和学院生活中的种种骗子而发笑。”(林语堂)

艺术虽然没有使我富有,但却带给我无尽的慰籍、力量和快乐;使我获得不少的益友……

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知足呢?

作品赏析

余曾善作品欣赏。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