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扎(佛山狮头)

更新时间:2023-11-02 12:45

彩扎(佛山狮头),广东省佛山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佛山狮头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相传当时佛山城乡曾流行瘟疫,人畜伤亡者众。群众相信狮子是吉祥之物,于是狮会团体舞着狮子穿街走巷,为各家各户驱灾求福。不久,瘟疫消除,人们对狮子更为顶礼膜拜,狮会团体相继成立,彩扎狮头便应运而生。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佛山狮头扎作已有了相当规模,“狮头行”的行会管理开始出现。

民国时期的狮头产品制作精良,不仅畅销广东省内还远销到了海外。民国《佛山忠义乡志》载:“狮头行制品精良,省垣传统黎家狮――张飞狮及外洋均来定购,多在石路铺。”当时佛山镇内经营狮头制作生产的作坊店号有10多家,佛山成为广东省甚至可以辐射海外的狮头扎作中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佛山镇经济一落千丈,手工业生产经营困难,狮头店纷纷歇业。至1949年,佛山镇的狮头作坊只剩下黎永华经营的黎祥泰和另一家德泰祥,佛山狮头生产奄奄一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关心民间艺人生活,重视民间技艺传承,组织佛山狮头艺人生产自救,1956年,黎祥泰和德泰祥两家狮艺店与棋类、乐器等工艺作坊合并为佛山文娱工艺合作社。随着体制调整,先后更名为佛山文娱厂、佛山狮棋社和佛山乐器工艺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佛山狮头扎制业有黎氏和梁氏数家,多在纪岗街、水巷和福贡路一带,全年扎制量不足300只。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与提高,佛山狮头扎制量发展迅速。1951年,佛山市全市扎制狮头约300只,20世纪60年代增至1000只,20世纪70年代为3000只,1980年达到7000多只,产品不但销向广东省内及邻近省区各地,而且还大批出口到香港、东南亚各地以及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

文化特征

造型特征

佛山狮头汲取了广东石雕狮子的造型特点,造型既夸张又浪漫,既威武又风趣,生动逼真,活泼可爱。扎制出的狮头按造型可分为文狮、武狮、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羽面相为脸谱,表现狮子温良驯善的神态;武狮以张飞面相为脸谱,反映狮子勇猛好斗的性格;少狮是一种狮头面具,专供儿童玩耍。

佛山狮头的形象特点是:额高且窄、眉粗、眼大明亮、口宽带笑、杏鼻、面颌饱满、明牙震利(舌)、双腮突出、后枕企舒适、耳朵灵活和有角。

色彩特征

佛山狮头的色彩广泛使用类比色对比,使色彩调和以达到装饰效果,其特色表现在:

大红大绿的民间风格

佛山狮头的色彩娇艳夺目光亮,富丽堂皇,颜色以红、黄、绿等色为主,配以黑色(乌烟)作调和。因为佛山狮头作为吉祥的象征,常在逢年过节等场合出现,而鲜艳醒目的颜色则能紧紧抓住人们的视线,吸引群众。同时,佛山狮头大红大绿的颜色设计具有鲜明的民间风格,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强烈的色彩对比

在色彩运用上,佛山狮头广泛使用大红、大绿、黄、黑、白等色,而且运用对比色,使红与黑、绿与黑、红与黄、粉红、粉黄、粉绿与红、黄、绿呈强烈对比、互相衬托,而以黑色作调和,使色彩鲜艳夺目,富丽堂皇。

用拟人法表现狮头的色彩性格

以狮头的脸谱和色彩特点来区别,佛山狮头又可分为刘、关、张狮和彩狮两大品种,它们都是参照戏曲人物脸谱创作出来的,根据戏曲人物的不同性格,设计一个基本色彩调子来表现狮子的性格。如七彩狮多用大红、淡黄、丹红、草绿、粉绿、粉红、黑、白颜色,表现雄壮威武的形象;“关公面”狮头,其额、背全红色,额上饰有彩花云图案(即“云头如意纹”),中间写一个”福”字;“刘备面”狮头,额上红色,配以“草尾图案”,额下着黑色,背写黄色,以虎斑纹图案;张飞面狮头,黑色,配以“草尾图案”,背饰虎斑纹图案,表现其性格豪放、威猛、凶悍好斗。

图案纹样

佛山狮头图案以民族传统的唐草纹(俗称草尾图案)为基调,按云头如意纹、太极纹和螺旋纹的变化规律,在狮头的上唇、对腮、眼包、眉额、眼盖、背、角、下颌、耳朵等各个部位进行装饰,配以虎斑纹、花篮纹、黑白圆点纹或文字,运用虚实、粗细、疏密、曲直、黑白、浓淡、阴阳的对比手法,加强装饰性,表现狮子生动活泼、威武雄健、瑞气吉祥的性格。同时,图案纹样的左右、前后、上下结构严谨,均衡对称,并富于动感。

装饰特征

多种装配元素的使用是佛山狮头的一大特色,艺人在狮额、眉、眼、鼻、口、腮、耳、角、背、下颌等主要部位进行艺术装饰(配),使狮子更为勇猛威武,活泼可爱。主要装饰物有白兔毛、乳白色马鬃毛、五彩绒球、明镜、金属胶片等。白兔毛装配于狮额云图案、狮鼻、眼盖、狮角、同、眼包线、中震(舌)等上面;马尾鬃毛饰在眼上下睫毛、眉毛、上唇(胡须)、鼻子、下颌长须等处;五彩绒球主要装于额头镜、鼻翼、眼盖、双腮、角、花蓝图案等处的凸刺上,全狮共有大小绒球80多个,金属胶片200多片,明镜一块。为了加强狮头的装饰效果,艺人还创作了“雄鹰展翅”狮角,“双鱼跃龙门”狮眉,“双凤朝阳”“双龙戏珠”狮腮等,使狮头装饰内容更为丰富多样,绚丽多姿。

制作工序

佛山狮头的制作工序相当复杂,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扎、扑、写、装四大工序。

¨扎”,即用竹篾编扎狮头的骨架。首先根据需要,用刀将竹篾裁割成不同宽度的篾片,篾片的扎作技巧决定了狮头的结实度。再用柔韧耐磨的纱纸蒙在狮头上。

“扑”就是“扑纱”,上完加了明矾的纱纸后通常还要加一层布,以保狮头的结实。

“写”即着色,按照模子的轮廓把整个狮子头的面部画出来,色彩方面注意突出强烈的对比,多以黑白、红绿、金银等颜色相配,在写好颜色的狮头的表面涂上一层光油,可以使颜色更加鲜艳亮丽。

“装”指贴上眉毛、耳朵、眼睛等装饰,安装上头镜、成球、铜须等。不同质地的装饰用料对狮头的重量和价格有直接影响。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佛山狮头是地方民俗喜庆活动和群众武术体育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用具,而以狮头为名的比武竞技运动则遍及中国华南、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乃至欧美的华人居住区,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中外文化的沟通交流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传承状况

为了应付频繁的狮艺比赛活动,追求减少制作成本和狮头重量,狮头制作用料、写色和装配等方面日趋简化,明显失去了传统的风格特点,精于传统制作工艺的传人也仅余两人,佛山狮头彩扎后继乏人的问题已相当突出,亟待加以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

黎伟,男,1945年11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彩扎(佛山狮头),广东省佛山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有限公司获得“彩扎(佛山狮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有限公司获得“彩扎(佛山狮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85年,“声威牌”佛山大狮头获得广东省优质产品奖。

1990年,“省艺牌”佛山狮头获得广东省优质产品奖。

1999年,佛山狮头作品《醒狮起舞》获得广东省工艺美术狮头设计创作二等奖,并被外商购买收藏。

重要活动

1987年,佛山狮头作品《七彩狮头》和《龙凤呈祥》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

1997年,广东省选送30只佛山狮头用于香港政府的庆祝活动。

1999年,佛山狮头参加了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表演活动;同年,佛山狮头参加了澳门回归庆祝活动。

2020年元旦,佛山狮头在长沙方特举办的国潮庙会中亮相。

20世纪90年代,佛山狮头参与了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的拍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