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4 00:35
《佛教与六朝诗学》阐述了佛教对六朝诗学主体的影响过程,考察了佛教对士族文人思维方式、诗人人生观和审美观、诗论家诗学观念和诗论方法的影响,揭示了佛教对诗学主体思想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描述出佛教思想渗向六朝诗学的轨迹;以意象研究为切入点,借鉴了文学史研究注重文献史料的传统,以佛教和六朝诗学的丰富资料为基础,运用了文艺学的理论研究方法,揭示出佛教对诗歌创作实践和文本的渗透;研究了“色”、“空”、“神”等佛教重要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以点带面,论证了佛教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和渗透;探讨了佛教思想对“韵”、“律”、“味”等六朝诗学范畴的影响和催生作用。总之,本论文运用比较研究和影响研究的方法,从多个方面分析论证了佛教对六朝诗学的影响原因、影响方式和影响途径,描述出佛教影响六朝诗学的过程和表现,揭示出了其影响结果。
刘艳芬,1969年生,济南大学文学院教师,文学博士,副教授,现为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先后在宗教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青海社会科学、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等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序一
序二
导论
一 研究现状综述
二 本书论旨及研究意义
三 本书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化背景概述
第一节 六朝佛教发展脉络及玄佛关系
一 六朝佛教发展脉络
二 六朝佛教与玄学的关系
第二节 六朝诗学简论
一 中国文论背景下的“诗学”概念选用
二 六朝诗学主体和创作实践概述
三 六朝诗学理论的特征
第二章 佛教与六朝诗学主体
第一节 佛教与六朝士族文人思维方式
一 思维方式走向开放和包容
二 思维方式趋于辩证和折衷
三 思维方式凸显直观和超越
第二节 佛教与六朝诗人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一 佛教与王羲之的改信佛、尚简淡
二 佛教与陶渊明的求超然、主淡泊
三 佛教与谢灵运的探性灵、尚清丽
四 佛教与颜延之的趋内敛、求华美
五 佛教与江淹的巧退隐、尚奇异
六 佛教与萧衍的尚勤修、好香艳
第三节 佛教与六朝诗论家诗学观及研究方法
一 佛教般若学思想的触动:陆机的《文赋》
二 佛教思想的滋养:刘勰的《文心雕龙》
三 佛性论思想的悄然渗透:钟嵘的“直寻”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佛教意象与六朝诗歌意象
第一节 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关系略论
一 宗教与审美:意象形成发展的两条途径和两种含义
二 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的特征比较
三 从意象的层次看诗歌意象与佛教意象之关系
第二节 佛教“镜”意象意蕴及其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一 空:六朝佛教镜意象的核心意蕴
二 六朝时佛教镜意象与其他镜意象的意蕴内涵比较
三 六朝佛教镜意象意蕴内涵对诗学的影响
第三节 佛教“莲花”意象及其在六朝诗赋中的意义嬗变
一 圣洁、灵异:佛教莲花意象意蕴
二 魏晋诗赋莲花意象“灵异”性的凸显
三 南朝诗歌莲花意象的意义嬗变及佛教的影响
第四节 佛教“水”意象意蕴及其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一 生死流转:六朝佛教水意象的核心意蕴
二 六朝佛教水意象意蕴的独特性
三 六朝佛教水意象意蕴对诗学的影响
第五节 佛教“月”意象意蕴及其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一 人生空幻:六朝佛教月意象的核心意蕴
二 佛教月意象意蕴对六朝诗歌月意象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佛教范畴与六朝诗学
第一节 佛教“空”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一 佛教“空”范畴的基本内涵
二 佛道融通:美学“空”范畴的诞生
三 佛教“空”范畴与六朝诗学
第二节 佛教“色”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一 佛教“色”范畴的基本内涵
二 丽清并举:色空观对六朝美学的影响
三 佛教“色”范畴与六朝诗学
第三节 佛教“神”范畴对六朝诗学的影响
一 佛教“神”范畴的基本内涵
二 佛教“神”范畴对六朝美学的影响
三 佛教“神”范畴与六朝诗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佛教与六朝诗学范畴
第一节 佛教与六朝诗学“韵”范畴
一 佛教对美学“韵”范畴的影响
二 佛教对六朝诗学“韵”范畴的影响
第二节 佛教与六朝诗学“律”范畴
一 佛教与魏晋诗学声律问题
二 佛经传译诵读与南朝诗歌声律美的理论
三 佛教与南朝诗学格律论
第三节 佛教与六朝诗学“味”范畴
一 中国本土文化之“味”范畴
二 佛教“味”范畴
三 佛教与六朝诗学“味”范畴 本章小结结语
一 本书对于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意义
二 本书对于中国当代诗学建构的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