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0 13:26
作(拼音:zuò、zuō)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作”字古作“乍”,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作”的基本义指劳作、工作,引申指起身,又引申为兴建,还引申为写作、制造。“作”又引申作名词,指作品。由制造引申为从事某种活动,再引申为进行,又引申为充当、当作。“作”由人为的制作又引申为装作、做作。另外“作”由制作又引申指制作的场所,读作zuō,即作坊。
“作”字的初文是“乍”。可是“乍”为何物,学界尚无一致意见。“乍”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图1-3等形。有人认为甲骨文下端模拟耕作土地的农具“耒”,上端模拟耕作时翻起来的土块,这两个构件合起来表示耕作的意思,本义是耕作。
也有人认为,甲骨文字形像人胸前的衣领形状。上面的小叉形是靠近脖子的衣领部分,下面大的叉形是衣领的花纹标志。初民用这形象来表示缝制衣服,于是产生了“做”“为”“制作”之意;表示刚刚缝制出衣领部分,于是产生了“起”“开始”之意和“暂”“恰”“正”“忽”等义(也就是“乍”字的本义)。
金文形体与甲骨文相同。实际上都是“乍”。春秋战国文字或沿袭初文写法,如图7,或增加“又”(表示手)为形,又或增加“人”为形,如图9。“又”“人”这两个形旁的作用在于强调人的劳作,劳作的方式。从古代文献来看,“乍”还未变成“作”之前,字就已经含有劳作之义。只是成为“作”后,其原义已经消失。至秦及《说文》小篆、汉隶,只保留意符“人”,以此结体。
从文献资料来看,“作”最早之义是劳作,就是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如《尚书·尧典》:“寅宾出日,平秩东作。”“作息时间”的“作”也是工作的意思。
“作”的另一方面意思是“兴起”“起来”。如“风雨大作”是刮起大风下起大雨,“枪声大作”是响起枪声。由此又引申为精神的兴起,就是“振作精神”的“作”,《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就是说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起来。又引申为其他事物的发生,就是“发作”,如“兴妖作怪”“令人作呕”都是这个意思。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作—做
这两个字古音不同,古代“做”是去声,“作”是入声,现在有些方言里也不同音。普通话这两个字同音,意思相近,有时通用。如“作伴”与“做伴”都指当陪伴者,“作东”和“做东”都指当东道主,“作声”和“做声”都指开口说话。在“当、看、叫”等动词之后常写“做”,意思是成、为。用于成语,多写“作”,如:装模作样、认贼作父,但也有写“做”的,如白日做梦、小题大做。这两个字的不同之处在于:1.作为多音节名词的构成成分,用“作”,如:作风、作用、合作、代表作。2.作动词,书面语色彩较重的词语用“作”,如:作罢、作怪、作战、振作;色彩较通俗的词语用“做”,如:做工、做事、做客、做生日。3.作动词,意义比较抽象时用“作”,如:作废、作对、作弊、作画、作曲;意义比较具体时用“做”,如:做饭、做家具、做衣服。“作为”的“作”不能写成“做”。
【卷八】【人部】则洛切(zuò)
起也。从人从乍。
“起也” 注:《秦风·无衣》传曰:“作,起也。”《释言》《谷梁传》曰:“作,为也。”《鲁颂·駉》传曰:“作,始也。”《周颂·天作》传曰:“作,生也。”其义别而略同。别者,所因之文不同;同者,其字义一也。有一句中同字而别之者,如《小雅》“作而作诗”笺云:“上作,起也;下作,为也。”辵部曰:“迮迮,起也。”然则作、迮二篆音义同。古文假借乍为作。
“从人,乍声”注:则洛切,五部。
臧祚切,去暮精 ‖ 乍声暮部
作,造也。臧祚切。一。
【校释】切语下字原作“𧙓”,据巾箱本、景宋本、四库全书本等改,《广韵》不收“𧙓”字。
则个切,去个精 ‖ 乍声暮部
作,造也。本臧洛切。
则落切,入铎精 ‖ 乍声铎部
作,为也。起也。行也。役也。始也。生也。又姓,汉有涿郡太守作显。则落切。又则逻、臧路二切。六。
【子集中】【人部】 作;部外笔画:5
古文:胙、𢓓。
《唐韵》则洛切,《集韵》《韵会》《正韵》:即各切,并臧入声。兴起也。《易·乾卦》:圣人作而万物覩。《书·尧典》:平秩东作。
又振也。《书·康诰》:作新民。
又造也。《礼·乐记》:作者之谓圣。《诗·鄘风》: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又为也。《诗·郑风》:敝予又改作兮。
又始也。《诗·鲁颂》:思马斯作。
又坐作。《周礼·夏官》:大司马敎坐作进退之节。
又将作,秦官名。《前汉·百官表》:秩二千石,掌宫室。
又作犹斮也。《礼·内则》:鱼曰作之。注:谓削其鳞。
又汨作,逸书篇名。
又姓。汉涿郡太守作显。
又与诅同。怨谤也。《诗·大雅》:侯作侯祝。
又《集韵》《韵会》《正韵》并子贺切,音佐。《后汉·廉范传》: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夜作,昔无襦,今五袴。韩愈诗:非阁复非船,可居兼可过。君去问方桥,方桥如此作。今方音作读佐。俗用做。
又《韵补》:叶总古切,音阻。韩愈《处州孔子庙碑》:惟此庙学,邺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
又叶子悉切,音即。《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陈琳《客难》:太王筑室,百堵俱作。西伯营台,功不浃日。
“亻”窄“乍”宽,顶部“亻”略低,底部“乍”低。“亻”,两笔在横中线上方相接。“乍”,撇从竖中线右侧起笔,撇尖抵“亻”,收于横中线;竖在竖中线右方;第四笔短横在横中线。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汉典)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