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他尼酸

更新时间:2023-03-07 15:03

依他尼酸,又名利尿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3H12Cl2O4,是一种利尿药。

化合物简介

基本信息

化学式:C13H12Cl2O4

分子量:303.138

CAS号:58-54-8

EINECS号:200-384-1

理化性质

密度:1.35g/cm3

熔点:125°C

沸点:480°C

闪点:244.1°C

外观:白色结晶性粉末

溶解性:极易溶于乙醇,易溶于乙醚、氯仿或冰乙酸,不溶于水

分子结构数据

摩尔折射率:72.41

摩尔体积(cm3/mol):224.4

等张比容(90.2K):586.9

表面张力(dyne/cm):46.8

极化率(10-24cm3):28.70

计算化学数据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3.8

氢键供体数量:1

氢键受体数量: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6

互变异构体数量:0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63.6

重原子数量:19

表面电荷:0

复杂度:370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共价键单元数量:1

药品简介

功能主治

利尿作用及机制、电解质丢失情况、作用特点等均与呋塞米类似。口服后吸收迅速,30分钟内出现作用,约2小时达最高峰,持续6~8小时;静注后5~10分钟开始利尿,1~2小时达高峰,持续约2小时。水肿病人服药后第一天尿量可达4L以上,因此必须小心应用,随时调整剂量,以免引起低盐综合征、低氯血症和低钾血症性碱血症。临床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肾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肝癌腹水、血吸虫病腹水、脑水肿及其他水肿。

药理作用

1、对水、电解质排泄的影响。

(1)利尿作用,尿钠、钾、氯、磷和镁等离子排泄增加,而对尿钙排泄减少。本类药物作用机制主要抑制远端小管前段和近端小管(作用较轻)对氯化钠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K+分泌增多。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类药物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碳酸酐酶活性,故能解释其对近端小管的作用。本类药还能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减少肾小管对脂肪酸的摄取和线粒体氧耗,从而抑制肾小管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2)降压作用。除利尿排钠作用外,可能还有肾外作用机制参与降压,可能是增加胃肠道对Na+的排泄。

2、对肾血流动力学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由于肾小管对水、Na+重吸收减少,肾小管内压力升高,以及流经远曲小管的水和Na+增多,刺激致密斑通过管-球反射,使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下降,肾小球入球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也下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以及对亨氏袢无作用,是本类药物利尿作用远不如袢利尿药的主要原因。

用法用量

1、口服:每次25mg,每日1~3次,如效果不显,可略增加,但1日量不宜超过100mg,3~5日为一疗程。

2、静注(用其钠盐):每次25~50mg。偶需注射第二次时,应更换部位,以免发生血栓性静脉炎。临用前,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50ml稀释后缓慢滴注或静注,所配溶液在24小时内用毕,3~5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易引起电解质紊乱,需同时补充氯化钾(每日3~4g);因排氯可引起重碳酸盐的蓄积和代谢性碱中毒,可用氯化物(如氯化精氨酸)调整。

2、由于本品利尿作用强大、迅速,故当达到利尿效果后,可采取间歇疗法:以最小有效量隔日使用或用药3~5天后停药数日后再用,以免引起严重电解质紊乱。

3、按常量服用,虽然同时补充钾盐,仍可能出现口干、乏力、肌肉痉挛、感觉异常、食欲减退、恶心、皮疹、头痛、视力模糊等副作用。

4、本品可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耳聋,不应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

5、本品亦能引起高尿酸血症、高血糖症。

6、静注有发生胃肠出血倾向,偶有肝细胞损害、粒细胞缺乏、皮疹等。

7、肌注时不宜和普鲁卡因青霉素、氯霉素等配伍,以免使本品失效。

8、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尿闭病人和婴儿禁用本品。

9、应用时,应检查血液(如血清内电解质、二氧化碳结合力等),如异常,应减量或停药。

药物相互作用

1、肾上腺糖、盐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雌激素能降低本药的利尿作用,并增加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的发生机会。

2、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能降低本药的利尿作用,肾损害机会也增加,这与前者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肾血流量有关。

3、与拟交感神经药物及抗惊厥药物合用,利尿作用减弱。

4、与氯贝丁酯(安妥明)合用,两药的作用均增强,并可出现肌肉酸痛、强直。

5、与多巴胺合用,利尿作用加强。

6、饮酒及含酒精制剂和可引起血压下降的药物能增强本药的利尿和降压作用;与巴比妥类药物、麻醉药合用,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7、本药可使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升高,故与治疗痛风的药物合用时,后者的剂量应作适当调整。

8、降低降血糖的疗效。

9、降低抗凝药物和抗纤溶药物的作用,主要是利尿后血容量下降,致血中凝血因子浓度升高,以及利尿使肝血液供应改善、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多有关。

10、本药加强非去极化松药的作用,与血钾下降有关。

11、与两性霉素、头孢霉素、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合用,肾毒性和耳毒性增加,尤其是原有肾损害时。

12、与抗组胺药物合用时耳毒性增加,易出现耳鸣、头晕、眩晕。

13、与锂合用肾毒性明显,应尽量避免。

14、服用水合氯醛后静注本药可致出汗、面色潮红和血压升高,此与甲状腺素由结合状态转为游离状态增多,导致分解代谢加强有关。

15、与碳酸氢钠合用发生低氯性碱中毒机会增加。

不良反应

常见者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尤其是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时,如体位性低血压、休克、低钾血症、低氯血症、低氯性碱中毒、低钠血症、低钙血症以及与此有关的口渴、乏力、肌肉酸痛、心律失常等。少见者有过敏反应(包括皮疹、间质性肾炎、甚至心脏骤停)、视觉模糊、黄视症、光敏感、头晕、头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胰腺炎、肌肉强直等,骨髓抑制导致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损害,指、趾感觉异常,高糖血症,尿糖阳性,原有糖尿病加重,高尿酸血症。但胃肠道反应、水样腹泻和耳毒性较呋噻米多见。尚可引起血尿和消化道出血。对糖代谢的影响较呋塞米轻。有较强的耳源性毒性,目前临床上较少用。

药典信息

来源

本品为[2,3-二氯-4-(2-亚甲基丁酰基)苯氧基]乙酸,按干燥品计算,含C13H12Cl2O4不得少于98.0%。

性状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

本品在乙醇或乙醚中易溶,在水中几乎不溶,在冰醋酸中易溶。

熔点

本品的熔点(通则0612)为121~125℃。

鉴别

1、取本品约30mg,加氢氧化钠试液2ml,置水浴中加热5分钟,放冷,加硫酸溶液(l-+2)0.25ml与10%的变色酸钠溶液0.5ml, 小心加硫酸2ml,即显深紫色。

2、取本品,加盐酸-甲醇Cl: 1000)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0µ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测定,在270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196图)一致。

4、取本品约20mg与无水碳酸钠0.lOg, 混合,炽灼后放冷,残渣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通则0301)。

检查

苯提取物

取本品1.0g,加8%亚硫酸钠溶液50mL,振摇使溶解,放置20分钟,加盐酸5mL,摇匀,用苯提取3次,每次15mL,振摇2分钟,分取苯层,必要时置离心管中离心,合并苯液置已恒重的蒸发皿中,置水浴上蒸发至干,在60℃减压干燥2小时,遗留残渣不得过20mg。

干燥失重

取本品,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60℃减压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0.5%(通则0831)。

炽灼残渣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通则0841),遗留残渣不得过0.1%。

重金属

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法检查(通则0821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含量测定

取本品约0.15g,精密称定,置碘瓶中,加冰醋酸40mL溶解后,精密加溴滴定液(0.05mol/L)25mL,加盐酸3mL,立即密塞,摇匀,在暗处放置1小时,注意微开瓶塞,加碘化钾试液10mL,立即密塞,摇匀,再加水100mL,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溴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15.16mg的C13H12Cl2O4。

类别

利尿药。

贮藏

遮光,密封保存。

制剂

依他尼酸片。

安全信息

安全术语

S26: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seek medical advice.

眼睛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S36: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穿戴适当的防护服。

风险术语

R20/21/22:Harmful by inhalation, in contact with skin and if swallowed.

吸入、与皮肤接触和吞食是有害的。

R36/37/38:Irritating to eyes, respiratory system and skin.

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