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伊玛堪

更新时间:2024-01-11 21:17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

历史沿革

赫哲族是中国满一通古斯语族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松花江下游,自松花江至乌苏里江的右岸及乌苏里江的西岸。据1990年的中国全国人口普查,赫哲族人口为4245人。中国的史籍和俄国的一些史料都表明:“明清以来,黑龙江流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口是那乃人(即赫哲人)生息、活动之摇篮。”完备的父系氏族制度为抢夺妇女、财产、血亲复仇而进行的部落战争;以及为了生计而进行的频繁的氏族迁徙;普那路亚式的等级族外婚;以萨满为中介的多神宗教活动等,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是满一通古斯人生活区域内各族人民的生活内容。像渔猎经济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是赫哲族的主要生产方式。民间口头创作、造型艺术、音乐在赫哲族都很发达。大约是氏族社会末期,在神话、传说、故事、民歌、萨满歌、祝辞的基础上产生了赫哲族伊玛堪,从而它成了艺术水平较高的民间大唱,成为赫哲族传统文学的经典形式。赫哲族伊玛堪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积淀,不同文化成分的影响、渗透等,也不同程度地印刻在某些诗篇中。

艺术特点

表演特征

赫哲族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玛堪大唱”,是指以说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英雄与传奇性的节目内容,如各种“莫日根(英雄)”故事和赫哲族人的创世传说;“小唱”即“伊玛堪小唱”,是指以唱为主的表演,侧重和擅长表现抒情性内容的短篇节目。

赫哲族伊玛堪在说唱的时候,每一步的开头时歌手都先拉个长声说句“赫哩啦——赫哩啦——”这是伊玛堪的惯用套语,相当于汉语讲故事用的“话说”“却说”“且说”之类的词语。一定的场合唱,然后歌手就是以叙述的形式交代一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所以说伊玛堪说唱就是从说白入手。

由说白转入起唱以前,都要把最后那句末尾的字音拉长几个拍节,如同叫板一样,随后,便唱起“赫哩拉调”。什么时候讲述,什么时候唱歌,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情节叙述是说,主要对话是唱。一定的场合要唱,如主人公遇难、作战求救、哭述衷肠、欢庆胜利等,就用歌唱形式来表达,一句话,凡是喜怒悲欢最动感情的地方,都要唱。唱的曲调也不一样,老头唱的、妇女唱的、小伙唱的、小孩儿唱的都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调,各种调演唱时随时都会发生变化。由唱转为说白,一般用“啊啷——”起兴,也有用“额乞合希——安切,啊日那——”来结束唱段的。就这样,一说一唱地重复下去,循环不止,直到把故事说唱完。

情景模式

对于赫哲族人来说唱赫哲族伊玛堪是经常的事,平常谁家盖房等一些事,都互相帮助,大伙转圈坐着,喝起圈酒来,有的讲,有的唱,有时会通宿的唱,唱的内容都差不多,都唱伊玛堪。过年过节也唱,大家在一起热闹几天,唱赫哲族伊玛堪。在赫哲婚嫁的时候,要说唱伊玛堪助兴,唱的最多的是《祝福歌》,祝福新婚夫妻恩恩爱爱,白头到老。

在村屯上说唱赫哲族伊玛堪的情景是这样的:村里哪家有红白喜事,来的人多,三间屋子两铺炕,炕上人都坐满满的。像娶新媳妇这样的红事是当天晚上就开唱,热闹非常,不管男女老少,整夜地唱呀,说呀。那时候唱伊玛堪,不是像现在现学现卖,都有点底蕴,脑子里都有点东西,点谁名谁都能唱出点儿。老太太唱,老头唱,小伙子也唱,各有各的调。像这些时候都是成本大套的唱。

在捕鱼汛期,赫哲族人要在一起祭祀江神、水神和火神,然后让歌手讲唱赫哲族伊玛堪。每天晚上讲唱关于莫日根的故事。赫哲人认为,伊玛堪不仅仅是讲给大家听,它更是一种传统,一种礼仪。每天晚上讲唱之声不断,演唱者一般都是男歌手,内容主要是歌颂打鱼的英雄故事。听的人很多,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围成一圈,中间点篝火,歌手们在篝火旁一边喝白酒,吃烤鱼,一边说唱赫哲族伊玛堪。

除此之外,也在鱼滩地、沟地、船上、庭院里等地随时随地说唱。这时也不唱成本大套的、从头到尾的,也可以哪段热闹就唱哪段。

传承方式

在说唱传播方面,赫哲族伊玛堪以家族传承和社会传承为主。家族传承就是传承人会说唱的赫哲族伊玛堪是从家族内部上辈亲人那里传承下来的。社会传承是传承人会说的赫哲族伊玛堪是在社会上各种活动时与人接触中学来的。20世纪30年代,赫哲族差不多都会说唱赫哲族伊玛堪。好多全家都是歌手,而且一家一个调。他们对赫哲族文化都有很大的贡献。过去赫哲族家庭里的孩子自幼就接受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用故事里英雄(赫哲族语为莫日根)的形象鼓舞和教育自己及伙伴们同困难做斗争。长期熏陶下,学会了不少的赫哲族民间文化艺术,说唱技巧提高,逐渐成为传承赫哲族的一个说唱歌手。

在社会传承方面,像吴连贵、尤树林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们说唱的伊玛堪是听别人说唱,自己学会后,把听来的再说唱给周围的人,在一定的社会生活范围内传承。

唱腔曲调

赫哲族伊玛堪的唱腔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流行地和艺人的不同,所采用的唱腔曲调也各有区别,常见的曲调有【赫尼那调】【赫里勒调】【苏苏调】【喜调】【悲伤调】和【下江打渔调】等。

作品类型

据考察,赫哲族伊玛堪作品包含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基本上都是萨满英雄的故事,如《满格木莫日根》等。这类作品萨满文化特征明显,作品篇幅一般较长,萨满神歌、跳神仪式等穿插其中,是伊玛堪作品中最古老的部分,也是伊玛堪作品的源头,它们是萨满文化的直接产物,赫哲族歌手把它们称为“伊玛堪大唱”。

第二种类型主要是一些民间传奇故事,这些故事的情节往往建立在玄幻传奇故事的基础上。尽管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的神奇能力和故事的神异色彩依然浓烈,但却少了前一种类型中主人公身上充斥的神性和英雄性,取而代之的是非英雄化的传奇性和故事性。这些变化决定了主人公性格的多样化,说明伊玛堪在脱离神性的过程中,更加生活化和世俗化了。它代表新的审美情趣的出现和成熟,标志着伊玛堪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三种类型主要是平凡的日常生活故事。在伊玛堪叙事兴趣发生转变的背景下,一批新的作品出现了,题材与主题大多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们同前两种类型作品相比,篇幅一般较短,内容清新活泼,由于演唱起来比较容易,所以也更具传播力,赫哲族人把其中有的作品叫作“伊玛堪小唱”。

经典剧目

赫哲族伊玛堪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代表性作品有《什尔达鲁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西热勾》等。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据民族学者调查,20世纪50年代会唱伊玛堪的歌手还有10多位,但20世纪60-70年代会说唱赫哲族伊玛堪的人少了很多,擅长说唱赫哲族伊玛堪的仅有三四人。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仍能说唱伊玛堪的歌手有5位,分别是葛德胜、尤树林、吴连贵、董风喜和尤金良,他们也仅是在专家采访时,应邀说唱一些赫哲族伊玛堪的片断,而历史上曾大量出现过的长篇赫哲族伊玛堪音乐已全然销声匿迹了。21世纪以前,能说唱传统、长篇赫哲族伊玛堪的歌手全部离世,真正意义上的赫哲族伊玛堪歌手已经没有了,仅剩几位能复述出一些简单赫哲族伊玛堪故事梗概的老人,其年龄也都在七八十岁。截至2017年,不仅没有能说唱传统、长篇赫哲族伊玛堪的歌手,即使是会赫哲族语言的人也少之又少,能听懂并会说赫哲语的老人已经很少。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外人可以成为赫哲族伊玛堪学徒,但他们通常还是在部落和家庭内部以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训练。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学校教育的规范化,赫哲人的母语已濒临消亡。仅年长者能讲他们的母语。这种损失已成为赫哲族伊玛堪口头传统宣传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截至2011年,仅有五位说唱大师能够表演曲目,数位资深的说唱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人远离家乡到城市就业,使得赫哲族伊玛堪的传承实践状况加剧恶化。

保护措施

赫哲族伊玛堪的濒临消亡,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很多非赫哲族人都积极投入到了伊玛堪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来,其中以黄任远、刘敏、徐昌翰、孟慧英、刘雪英等为代表。黄任远在其青年时代于同江工作期间便开始研究赫哲族伊玛堪,后来虽调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室工作,但从未间断对赫哲族伊玛堪的研究,共发表学术专著、合著编著30余部,论文百余篇。刘敏(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为保护传承赫哲族伊玛堪组建了研究小组,多次带领队员深入赫晢族聚居地调研、走访,2014年6月,其主持的国家基金项目《赫哲族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获批,更把赫哲族伊玛堪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2013年,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孙亚强要求各地市文广新局和保护单位要全面落实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赫哲族伊玛堪的验收。2014年6月,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同江市文广新局承办的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工作培训会议暨展演在同江市举行。2015年,在哈尔滨召开了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工作会议,黑龙江省将在年底前组织各传习所代表性传承人和优秀学员完成联排《希特莫日根》大唱,从而实现《希特莫日根》全部连起来完整说唱。

2015年,由黑龙江省文化厅组织编纂,前后历时三载而成的《伊玛堪集成》,已由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伊玛堪集成》共收录伊玛堪说唱48部,图片300余幅,总计230余万字,比较完整、客观、系统地反映了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的全貌,收录了诠释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传承区域、代表性传承人、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濒危状况及抢救保护的重要理论学术论文。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评估合格。

入选非遗

2006年5月20日,赫哲族伊玛堪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11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6届会议上,赫哲族伊玛堪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人物

吴宝臣,男,赫哲族,1960年生,黑龙江同江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政府退休干部。自幼跟随祖父吴连贵、叔叔吴明新学习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主要演唱伊玛堪片段中的“撵鬼歌”“祝福歌”。1992年获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荣誉奖,1998年黑龙江民间歌手大赛获演唱奖,2001年中国赫哲族第六届乌日贡大会上获特别奖。多年来,为继承发展赫哲族传统文化和传承濒危的伊玛堪说唱做出了突出贡献。

吴明新,男,赫哲族,1937年生,黑龙江佳木斯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伊玛堪代表性传承人。原佳木斯铁路行李处车站行李员。自幼跟随父亲吴连贵学习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其说唱口齿伶俐、清楚,曲调动听,并在原来的曲调上进一步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曾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代表作品有:《美丽的姑娘》《赫哲莫日根》《被遗忘了的网滩》等。

曲艺价值

赫哲族伊玛堪是中国东北部赫哲族人民世界观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伊玛堪用赫哲语叙述,采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由许多独立曲目组成,描述部落联盟与战争,包括赫哲族英雄战胜恶魔和入侵者的故事。这项口头传统强调对民族身份和领地完整性的保护,也保存了有关萨满仪式、捕鱼和狩猎的传统知识。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品类和一种娱乐审美的方式,它同时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价值独特,意义重大。由于赫哲族没有书写系统,所以赫哲族伊玛堪在保护母语、宗教、信仰、传说和习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影响

民间文学艺术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于2011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黑龙江省的首项世界文化遗产,这样的独特地位使之成为赫哲族民俗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赫哲族在黑龙江省民俗旅游发展中脱颖而出,极具吸引力。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视察,在八岔赫哲族村亲切看望了赫哲族同胞,聆听了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表演,对其给予高度评价。赫哲族众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更受到世界的关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