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13 13:19
1.迟疑。
汉刘向《九叹·离世》:“余思旧邦,心依违兮。”
明马愈《马氏日抄·徐尚书》:“妇依违未应,公色愈厉,起解驴欲行。”
2.谓模棱两可。
《公羊传·襄公二年》“ 齐姜 与 缪姜 ,则未知其为 宣 夫人与? 成 夫人与” 汉 何休 注:“ 齐姜 者, 宣公 夫人;九年 缪姜 者, 成公 夫人也。传家依违者, 襄公 服 缪姜 丧未逾年,亲自伐 郑 ,有恶,故传从内义,不正言也。”
《宋书·郑鲜之传》:“﹝ 高祖 ﹞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
《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此国之大事,宜君臣各尽所见,勿以朕先言而依违於前,同异於后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焚券》:“此辈依违权势,贼害忠良。”
刘良 注:“依违,乍合乍离也。”
依违于正邪之间:
在人们的印象中,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只要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取官爵就如同拾取草芥一样,连唾手都是用不着的。其实大谬不然,韩愈的经历便证明了这一点。韩愈,文章钜公,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可他一生的仕宦经历很不顺利。他20岁便开始科举考试,可连考三年,居然连连落榜,直到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第四次再考,这才终于取中。这一年主持考试的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陆贽,看来陆贽其人很有知人之明,他的这一榜中,同时取中的,还有李观、李绛、崔群、王涯等23人,多天下名士,榜发之日,时人号之日“龙虎榜”。而这些人,在后来的政坛上多进入权力中枢,在中晚唐的政局中扮演过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