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南村

更新时间:2023-07-09 20:10

侯南村,位于大埔县百侯镇中部,距镇政府0.5千米。坐落于西岩山系余脉延伸的丘陵和山间谷地,村西南有帽山,海拔891米,为大埔县境中部最高峰。百侯主村成盆地状,梅潭河贯穿盆地中央,自东向西流,将盆地切割成南北两部分,南部即侯南。宋末,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迁入此地,后裔子孙繁衍逐渐形成村落。史上梅潭河曾称小溪,故侯南亦曾称为溪南。村域有赤颈坑水库。

历史遗迹

侯南村建村于宋代,现存种德堂和大书斋,均建于明嘉靖年间。拥有县级文保单位2座(通议大夫第、肇庆堂)。百侯镇侯南村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包括众多的官宦富商深宅大院,如九厅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筑通议大夫第,以及星罗棋布的各式祠堂和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如杨氏宗祠、肇庆堂。36条石砌街巷将这些建筑连为一体,形成“三十六条巷,巷巷都一样”的神奇布局。

肇庆堂

肇庆堂又名敬修衍庆,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距今已有90余年,占地近3200平方米,主体为“堂”、“横”组合的府第式客家围屋,围屋侧是一幢精美的两层西式洋房,与其它地方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中那种屋内为客家围屋结构、外墙采用西洋风格装饰的民居形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其特点为主次分明,一中一洋,虽然各据一方却又紧密相连,屋内梁柱、斗拱、屏风和门窗依然保留着一幅幅精美的雕刻和色彩斑斓的绘画图案,仅雕刻就有镂空见底的透雕、打磨圆滑的圆雕和深浅起伏的浮雕,用料有石雕、泥雕、木雕和瓷雕四大类,构图奇特、风格各异、工艺精湛,是梅州山区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客家民居。

肇庆堂由百侯镇侯南村楼下富商杨荫垣所建。杨荫垣早年离家前往汕头经营药材生意,由于其善于经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积聚了一笔钱财,在离祖屋不远处的地方购得一块宅基地。建房时选取优质的石材、木料(有一部分从海外购进),从福建、江西和潮州请来建筑、雕刻、绘画水平精湛的工匠,建造西式洋楼时还特地请洋人督工,共历时三年,花耗银元一百多万,其屋内上堂牌匾“肇庆堂”为胡汉民亲笔题写。

通议大夫第

通议大夫第约建于1750年,距今250多年,座南向北,砖木结构,为标准三堂四横九厅十八井客家府第式建筑,建筑工艺精致,雕梁画栋,正门顶灰塑“通议大夫第”白底黑字。通议大夫第,俗称“一腹三翰院”。该屋主人杨缵绪与其弟杨黼时、杨演时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了进士,而且都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因为这是一件罕见的事,所以在民间传说里,就有“隔河两宰相,十里九状元,还不及我一腹三翰院”的故事。

该屋原主人杨缵绪,字式光,号节庵,康熙六十年(1721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员外郎,迁山西省按察御吏,后累官至陕西按察使。其为官清正硬直,有胆气。曾以焦弘勋案与庄亲王抗礼,秉公执法,不附不阿,惊动京师,名噪一时。于乾隆二十四年(1814年)告老还乡。其夫人受御赐“七叶衍祥”金匾,仍悬挂在中堂。

地理位置

历史文化

清初以来,侯南村科举兴盛,全村先后考取进士17人,其中翰林3人,另有举人110人。全村有大小古民居90座,其中杨氏80座。古民居多为九厅十八井官厅式大屋,36条石砌街巷将大宅连为一体,形成“三十六条巷,巷巷都一样”的神奇民居布局。古民居多座西北向东南,避风向阳,体现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侯南村有《杨氏族谱》、《李氏族谱》、《百侯杨氏文萃》等历代文献近70种。还有“白侯马山寺碑”、“通乡公禁碑”、刘统勋为杨搢云题“进士”匾、乾隆帝赠杨缵绪夫人“七叶衍祥”匾等。传统手工艺有老字号“广合兴”牛肉干,客家名小食薄饼、忆子粄;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舞、广东汉乐以及祈春福、酬秋福等传统民间民俗活动。

文物保护

侯南村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其他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达42处,对研究清代客家民居建筑极具艺术价值。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侯南村入选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

2019年12月25日,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2020年11月20日,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2021年3月,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2021年8月31日,入选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拟命名名单。

2021年10月,被命名为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