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5 16:20
侯建文,男,1960年7月生,上海航天局卫星总设计师,研究员。1983年,23岁的侯建文以优异成绩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多年来,他一直从事人造卫星和卫星控制系统工作。他承担了风云一号A、B两颗卫星的控制设计和技术创新研究,负责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技术攻关和工程研制,组织风云三号等新一代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技术开发和工程研制。
2005年7月6日清晨6时40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天还未大亮,朦胧的晨雾像轻纱一般笼罩着恬静的大地。突然,沉寂中爆发出轰鸣,如繁密的响鼓震动着人的心胸——原本安静矗立于高大发射塔之中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喷出熊熊烈焰,缓缓拔地而起,稳稳地顶推着实践七号科学试验卫星,越来越快,如刺向苍穹的利剑,直冲九霄。
星箭分离,卫星捕获地球,卫星姿态工作正常……
太阳帆板展开,电源系统工作正常……
相机打开,有效载荷工作正常……
成功了,成功了!
在欢呼雀跃、激动万分的人群中,实践七号卫星总设计师侯建文却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多少次临难履险,多少次攻关归零,多少次成功失败,多少次徘徊反复,万千思绪化为两行热泪,滚烫而不由自主地滑过他的面庞。
侯建文1960年6月出生,虽然才40多岁,却已成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新一代卫星研制工作的领军人物。他曾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和主任设计师、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副总师、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总体研究室副主任、上海航天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实践七号试验卫星总设计师、某遥感卫星技术总负责人,曾多次获得部、委、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
不断进取勇创佳绩
侯建文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取得了大量成果。1983年大学毕业至1992年,侯建文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卫星工程研究所承担风云一号卫星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根据微型计算机在科研开发中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的趋势,他独立研究、开发了用微机进行卫星控制系统的数学仿真、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并首次成功地应用于风云一号卫星上,解决了卫星非线性控制和太阳帆板挠性复杂动力学的控制及仿真技术难题。在研究解决卫星动力学及控制问题中,他针对无推进剂燃料的特殊要求,专门设计了利用磁控制进行卫星姿态捕获和控制的仿真软件及试验方案,解决了卫星从翻滚状态到三轴稳定理论和验证试验问题,为开发卫星的抢救技术奠定了基础,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参加风云一号A、B两颗卫星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研究中,他通过潜心研究和反复试验,在国内首次解决了极轨卫星三轴稳定零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问题,并获得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0年至1999年,他先后在509所和812所全面负责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技术设计、技术攻关和工程研制。当时,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正处于研制的关键阶段,该卫星在A、B两颗卫星基础上进行了重大技术改进和创新,重点解决A、B两颗卫星的技术基础落后(20世纪80年代水平)、可靠性差、寿命不够长的问题,同时跟踪90年代国际技术水平,使系统在自主化管理与自主化控制技术上有创新,确保C卫星在无人维修及空间环境下连续两年稳定运行。为此,在他的带领和组织下,专门研究开发了4项比国外同类卫星控制技术更简单、更可靠、精度更高的新技术,同时研究和开发了6项国内同类卫星控制技术上居创新和领先水平的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为风云三号卫星工程的研制铺平了道路。
勇挑重担迎难而上
2000年,侯建文勇挑重担,先后负责实践六号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研制和实践七号卫星总体及各有关系统的设计、研制、试验、攻关等工作,实现了从一员能征善战、攻城拔寨的“虎将”,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的转变。
他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精彩的一页。
实践系列卫星是国家对地球环境和空间环境等重大决策目标进行探测研究的试验型卫星,要求新、技术难、时间紧、责任大,特别是2002年8月立项研制的实践七号卫星,要求必须在2005年年中发射。3年就要上天,在卫星研制领域摸爬滚打近20年的侯建文,非常清楚自己作为该卫星的总设计师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在技术上,实践七号卫星没有预研基础,虽然在立项时有充分的技术论证,但毕竟该星的姿轨控、推进系统、星敏感器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头一次研制,而其有效载荷、稳速阻尼展开机构和大面积对地遥感机构系统都属于国内第一次干,要在短时间里拿出成果难度很大;在时间上和经费上,由于立项紧急,都不很充裕;在人员上,队伍新建,而且相对年轻,经验不足,就连主任设计师队伍中也有近80%的同志没有完整地经历过卫星研制的全过程;此外,还要面对多型号并举、进度质量并重的形势。所有这些难题只有靠自己来解决。
攻城莫怕坚,攻关莫畏难。面对困难和挑战,侯建文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他带领一支年轻的科研队伍,克服重重困难,历经33个月的拼搏,终于使这颗卫星按研制进度出厂并成功发射。经在轨测试,卫星各项技术性能指标良好。
33个月完成一颗卫星从方案设计到整星出厂,这不但创造了上海航天卫星研制周期的新纪录,在国内也不多见。自立项以来,侯建文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到卫星的研制工作之中。他精心主持确定了卫星总体方案、各分系统方案、地面大型试验方案、飞行试验方案等。为了保证节点进度,他狠抓设计源头,要求设计人员一定要吃透技术、吃透状态、吃透规律,确保产品方案设计不出现反复,确保研制过程不颠覆。与此同时,他还给自己约法三章,一是工作日清日毕,当天工作不过夜;二是第一时间赶到问题现场,查找原因不过夜;三是及时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不过夜。就这样,侯建文不仅抓紧每一分一秒,甚至是“白天不够夜里补”,更别说双休日了。33个月里,他几乎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而忙碌的工作之中,每天都在数个协同研制单位之间来回奔波,每天都要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今天有事,晚点回来”已经是他给家里打电话最惯常的语言了。
侯建文全身心地投入、呕心沥血般地付出,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大家都明白,确保卫星研制成功,才是对他最大的关心、最好的安慰。就这样,在侯建文和“两总”系统模范表率作用的带领下,整个研制队伍发扬航天精神,通过苦干和巧干,终于使卫星按计划出厂、发射和在轨运行,并按时交付用户。
精益求精确保质量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进度、质量就是生命。对待质量,侯建文毫不含糊,总是严格要求各级岗位人员做到以工作质量确保产品质量,并深入基层单位,深入试验现场,指导试验工作,掌控试验的具体情况;亲自指导每一个产品质量问题的归零工作,甚至为了让问题早日归零,在工作现场连续多天不回家。
在整星热真空试验中,他和研制人员一起通宵值夜班,第二天试验顺利完成,大家回家休息,他却又到相关单位去协调技术问题了。当时,同志们劝他回去休息休息,他却说:看到问题解决了,我的心定了,用不着休息了,而且很兴奋,睡不着。
为了保证卫星的控制精度,在姿轨控分系统上使用了星敏感器。由于研制经费少,星敏感器不可能从国外进口,而国内又没有小型化的成熟产品。这种情况下,他为星敏感器的研制论证跑遍了国内有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与设计人员一起论证产品设计方案、元器件的精度和可靠性。那段时间里,为了取得第一手的试验数据,他经常与课题组成员一起,晚上开上几个小时的汽车,到没有城市灯光的郊外观星,彻夜无眠。在他的领导下,星敏感器课题小组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研制出两套性能、精度满足使用要求的正样产品。
对于严格管理,侯建文有自己的看法,“现在抓得紧、抓得严,今后就干得快、干得易,将来成功就到得早、到得好”。的确如此,实践七号卫星在初样阶段出现的100多个技术和质量问题,在全体研制人员补课归零以及研究院其他型号队伍的支持帮助下,历经3个月得以全部解决;在正样研制阶段出了10个问题,其中1个问题经过研制人员10天8夜的连续奋战终于得以解决;到发射场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问题。严格按照“标准”做,严格按照“程序”办,严格按照“要求”干,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更使研制队伍在边学边干中日趋成熟,逐渐养成了严慎细实的作风。
“出成果、出人才”,是侯建文完成任务的双目标。他一向认为,通过承担和完成艰巨的任务,可以迅速磨炼和锻造一支卫星研制的精兵强将队伍。实践七号卫星的研制队伍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有干劲、有冲劲、可塑性强,但必须加强引导和指导。在各项大型试验前,侯建文总要和卫星总指挥一起作动员,反复叮嘱,明确各项工作要求;同时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队伍的管理。
一支队伍能否打硬仗、打胜仗,组织纪律性是关键。对年轻人,侯建文总是严格要求。有一次,他在晚上8点多到一个单位检查工作,发现本该加班加点负责攻克难关的副主任设计师—— 一位刚进单位两年多的年轻博士不在场,对此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侯建文的严厉,深深震动了年轻博士的心,自此以后该同志在单位的附近租了一套房子,每天都干到深更半夜,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
当年,自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时,侯建文虽然知道“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但仍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航天事业,别人问为什么,他坚定地回答:“是航天事业吸引了我。”几十年来,他在自己的航天生涯中,一次次地攻克技术难关,一次次地解决卫星总体和卫星有关分系统设计和试验中的难题,成长为一名卫星总设计师。
面对组织的表彰和同志们的赞扬,他却说:“是同事支持了我,是组织培养了我,是事业激励了我。”这朴实无华的言语,这诚挚的心声,透露出他对航天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对组织的信任和对团队的友爱,也道出了他爱岗敬业、精忠报国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