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4 12:14

侵(拼音:qī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侵的本义一般认为指循序渐进,由此引申为接近;又有侵占掳掠之义。侵的常用义为进犯、进攻,再引申为侵犯、侵害、夺取他人或他国的权利、利益。

文字溯源

“侵”始见于甲骨文,构型和本义说法不一。甲骨文(图1、2)的“侵”,左部是“牛”(如牛头的形状,两角上弯),右上像一把笤帚,右下部有一只手(又)。有人说,这是手持笤帚给牛扫土的意思,牛头上的几个点是表示扫下来的尘土。是个会意字。西周金文(图3)的右上部是面朝右的一个人(以“人”代“牛”),左下部是一只手持帚,整个字像给人扫灰尘。而小篆(图4)则把“人”移到左边去,右边是以手持帚,同样表示给人打扫尘土的意思。隶书(图5、6)、楷书右边的“手持帚”,省简为“𠬶”了。“侵”字的本义是“打扫“。因为打扫有“渐进”的意思,所以“侵”字就有“渐进”之义,如“侵晨”就是渐近早晨。“侵略”也像扫地一样,一步一步向前扩展,所以“侵”又有“侵犯”之意。

也有人认为甲骨文侵字像手举扫帚之类的东西驱赶牛。《谷梁传·隐公五年》:“苞人民殴牛马曰侵。”由商代卜辞所用看,所侵对象已用于人。如:“𢀛方亦侵我西鄙田。”(《合集》6057正)故西周时意符“牛”已开始换作“人”。

也有人认为,甲骨文侵字中的“帚”不是扫帚,而是长在野外的茅草。牛吃长在野地以茅草为代表的植物时,吃了一处又接一处,一边吃一边慢慢地向前移动脚步。其所从的“又”,可能表示用手牵牛。甲骨文侵字从牛从帚会意,或从牛、从又、从帚会意,用牛一边吃以茅草为代表的草料一边慢慢地向前移动脚步为造字对象,表示“渐进”之义。牛一边吃青草一边慢慢前进,故“侵”含有进犯之意。

详细释义

近义辨析

侵、征、伐、袭

在古代汉语中,征是褒义词,一般指上进攻下,有道进攻无道。伐是中性词,指一种正式的战争,应师出有名,大张旗鼓,以示自己的行动是公开的。后来征、伐不分了。侵指金鼓不鸣,直截了当地进行军事进犯。袭指不宣而战,搞突然袭击。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人部】七林切(qīn)

渐进也。从人、又持帚,若埽之进。又,手也。

说文解字注

“渐进也”注:渐当作𧽯。𧽯,进也。侵之言駸駸也。水部:浸淫,随理也。浸淫亦作侵淫。又侵陵亦渐逼之意。《左传》曰:无钟鼓曰侵。《谷梁传》曰:苞人民、殴牛马曰侵。《公羊传》曰:觕者曰侵,精者曰伐。又《谷梁传》曰:五谷不升谓之大侵。

“从人又持帚。若埽之进”注:释持帚之意。

“又,手也”注:七林切。七部。

广韵

七林切,平侵清 ‖侵声侵2部(qīn)

侵,渐进也。《说文》作㑴。又姓,《三辅决録》有侵恭。七林切。七。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 侵;部外笔画:7

唐韵》《正韵》七林切。《集韵》《韵会》千寻切,并音駸。《说文》:渐进也。

又朘削也。《春秋》胡传: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

又《周礼·大司马》:负固不服则侵之。

又侵寻。《史记·武帝纪》:天子始巡郡县,侵寻於泰山。《封禅书》作浸寻,《郊祀志》作寝寻。义同。

又岁凶。《谷梁传·襄二十四年》:五谷不登,谓之大侵。《韩诗外传》:一谷不升曰歉,二谷不升曰饥,三谷不升曰馑,四谷不升曰荒,五谷不升曰大侵。

又姓。《三辅决录》有侵恭。

又《正韵》七稔切,音寝。貌不扬也。《前汉·田蚡传》:貌侵。注:师古曰:短小曰侵。亦作寝。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𠬶”的上部是“彐”,中间横笔两端不出头。

【写法】❶“亻”窄“𠬶”宽,顶部和底部左右旁齐平。❷“亻”,两笔在横中线上方相接。❸“𠬶”,主体居右半格;“彐”居右上格,中间短横从竖中线起笔;“冖”的宽度超过“彐”,㇖(横钩)的横段在横中线;“又”居右下格,两笔从竖中线起笔,相交于右下格,撇尖伸向“亻”下侧,捺脚略低于撇尖。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