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拉迪沃斯托克

更新时间:2024-10-02 09:14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位于亚欧大陆东北部,阿穆尔半岛最南端。清朝时为中国领土,隶属于吉林将军。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将包括海参崴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域割让给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帝国将其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为“统治东方”。

历史沿革

17世纪中期,沙俄皇朝伺机东侵,寻求在远东地区开拓港口。

清代康熙年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明确订明海参崴所在地区属清朝。

清朝中后期国势日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清政府和沙俄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

1860年俄国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包括海参崴。随后其成为沙俄在远东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基地,不过由于距离俄国本部太远,所以该地的发展缓慢。

1871年俄罗斯在此建设军港,将太平洋舰队驻地从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迁于此。1875年设镇。从1880年起升格为市。

1888年成为俄国滨海省行政中心。

1891年西伯利亚铁路开通至此,亦开始有海运路线由其往返日本神户、长崎及中国上海等地。

1903年起莫斯科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直达铁路线建成后,城市发展迅速,成为俄罗斯在远东的重要城市和港口。苏联解体前,它是苏联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区首府。苏联解体后,仍是俄罗斯联邦滨海边疆首府,远东第二大城市。

1904年至1905年间日俄战争中,其曾被日本海军派遣的分遣舰队突袭。由于俄军巡洋舰队坚守,使日本海军转移攻击目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由于苏联国内战争的混乱情况,反共产党的势力在此和俄国远东地区白俄联合。当中包括一些外来势力如英国、美国和日本,日英联军在1918年4月借口当地有日资设施被袭,进驻金角湾和此城,1920年远东滨海地区建立“远东共和国”,持续至1922年由苏联收复。

1930年代开始,此城成为苏联流放政治犯的主要地点,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先后囚禁在这里的包括苏联和日本的战俘。

1954年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到临此城,并表示其可以跟美国的旧金山相比,亦奠定了其作为苏联远东地区最重点的发展城市之地位。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1991年5月16日),明确和确定已达成一致地段的中苏国界东段边界线走向。2001年7月江泽民访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会晤时达成共识,责成两国外交部长在一年内解决剩余边界问题。同时,在双方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明确规定:双方要继续就解决中俄尚未协商一致地段的边界线走向问题进行谈判。同年9月,在朱镕基总理访俄时,两国外长就解决剩余边界问题的原则达成一致,即“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互相妥协”。并以书面形式加以确认。

2015年7月1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设立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的法案。根据这项法案,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总面积为3.4万平方公里,靠近中国和朝鲜边境地区,设立期限为70年。自由港将在税收、海关和检疫等方面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优惠。这一期限可以延长,也可以提前停止国家对企业活动的扶持措施。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法将在正式公布90天后,即2015年10月12日生效。

2023年6月1日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2023年第44号(关于进一步拓展吉林省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业务范围的公告),吉林省增加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为内贸货物跨境运输中转口岸。

行政区划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远东联邦区行政中心,人口约60.5万(2018年),面积331.16平方公里。位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东端终点,是俄罗斯面向亚太的窗口。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符拉迪沃斯托克位于太平洋沿岸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的南端,临日本海,城市依山建筑,北部为高地,东、南、西分别濒乌苏里湾、大彼得湾阿穆尔湾。城市及港区位于阿穆尔半岛顶端的金角湾沿岸,金角湾自西南向东北伸入内地,长约7千米,入口处湾宽约2千米,水深20~30米。金角湾南侧隔东博斯普鲁斯海峡,有俄罗斯岛作天然屏障。海湾四周为低山、丘陵环抱,形势险要,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天然良港。

气候特征

符拉迪沃斯托克按照周淑贞气候分类法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叫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凉爽舒适;秋季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最好的季节,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持续时间较长,时有台风。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极地偏北风和海洋东南风的共同影响,寒冷湿润,降雪较多。春季到来较早;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凉爽舒适,雨量适中,有时有雾。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变化较慢。因为濒临日本海,冬、夏气温较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变幅较小,日温差很小,具有明显的温带季风气候特征。

注:降雨日表示日降雨量不少于1毫米,气象站位置为:北纬43.1度,东经131.9度,海拔183米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符拉迪沃斯托克在大彼得湾生活着2千多种无脊椎动物、约300种鱼类、鸟类,以及约20种海洋哺乳动物。这里最常见的海洋动物是海豹。沿海的岩石上栖息着各种海鸟,人们称这里为“鸟市”。

人口

截至2018年,符拉迪沃斯托克总人口60.5万,其中大部分是俄罗斯人。

交通运输

铁路

西伯利亚铁路,于1891年从东西两端同时开工,1905年建成通车,全长9000多公里,东起俄罗斯远东日本海之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穿越人烟稀少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经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赤塔、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等城市,到达乌拉尔山东麓的叶卡捷琳堡。

航运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港口,亦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贸易港,港口年吞吐量约1000万吨,其中国内运输量约400万吨,国外运输量约300万吨。由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冬季结冰期长达100~110天(12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借助破冰船可通航。在夏秋两季多雾,其中6~8月平均有雾日一个半月,有时大雾影响航船进入港湾。北海航线的终点,远东区近海运输的中心。1979年港口吞吐量约900万吨,其中近海运输占三分之二。港口拥有良好的设备和大型仓库。主要货运是向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北冰洋东部沿岸以及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运输石油及煤炭、粮食、日用品、建材和机械设备,并运回鱼及鱼产品、金属、矿石等。外贸货物中,出口煤炭、木材、建材、矿石、化肥和鱼产品等。进口则以机器设备、谷物和日用品等。符拉迪沃斯托克港货物吞吐量居俄远东地区之首。工业种类有修船、机车车辆、采矿设备、电子仪器、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等。主要输出石油、煤、谷物,输入石油制品、鱼等。

社会事业

科教事业

符拉迪沃斯托克有12所高校、11所中学。自1890年开办第一所航海领航员学校以来,已经建有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大学、远东高等海洋工程学院、远东国立渔业技术大学远东国立大学、还有其它几所综合性大学,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专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远东国立大学,亦译为远东联邦大学,2013QS世界大学排行榜600名以上,它的汉语系培养出一批批的汉语翻译人才,当你走在大街上,若遇上俄罗斯人用流利的汉语和你交谈时,那么他(她)基本上就是远东大学汉语系毕业生。市内还有4座博物馆,3座剧院和1座音乐厅。每年七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当地最大的节日——俄罗斯海军节,世界各国的军舰都停靠在军港岸边,五颜六色的国旗迎风飘扬,热闹非凡。

文化旅游

符拉迪沃斯托克也是一个风景秀丽的疗养胜地,已成为仅次于黑海、波罗的海沿岸的第三旅游疗养胜地。利用山丘地形、临海的位置和大片森林的特点,经过总体规划设计,把这个滨海山城装扮得秀丽多姿,别具一格,环境幽美,令人心旷神恰。这里有良好的海滨浴场,每逢夏季,来自远东各地、西伯利亚、欧洲部分乃至外国的游客、疗养者成千上万。

军事基地

由于符拉迪沃斯托克重要的地理位置,1877年俄罗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设立要塞,1904-1905年间,初步建设完成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日军未能占领符拉迪沃斯托克。1923年苏联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设立了海军管理局,在原阿穆尔河舰队的基础上成立太平洋舰队,自此符拉迪沃斯托克一直是苏俄海军太平洋舰队的总部,苏俄一直十分重视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远东要塞和海军基地的建设。现符拉迪沃斯托克除作为太平洋舰队的总部外,还作为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军事港口,驻扎着太平洋舰队主力第36水面作战师和第44反潜作战旅等部队。

风景名胜

友好城市

主要领导

市长:康斯坦丁·舍斯塔科夫

城市荣誉

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289名。

2020年4月,入选“2020全球避暑名城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