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婴撮要

更新时间:2023-01-04 23:35

《保婴撮要》,儿科著作,20卷,明·薛铠撰,其子薛己增补,初刊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前十卷论述初生婴儿护养法、儿科疾病诊法、变蒸、五脏主病以及幼儿内科杂病的证治。后十卷主要论述有关幼儿外科、皮肤科及痘疹等病证治及医案。书中不仅介绍了丰富的治法,还收载了大量的儿科医案,为本书特点之一。后人将本书收入薛已《薛氏医案》中。

内容简介

《保婴撮要》前10卷正文部分由薛铠原作,主要论述初生儿护养法、儿科疾病的诊断方法、五脏主病及小儿内科杂病证治。其中所有的临床医案均由薛立斋补入。后10卷论述的是小儿外科、伤科、皮肤科及痘疹等的证治及有关医案,均由薛立斋本人所作。全书共列病证221种,载方780余首。此书不仅收录的小儿病种比较全,而且附有大量的临床医案。书中采撷了十分广博的各家医论,上自《内经》,中至唐宋金元各家,下延明初医家的重要论述,多所收录,反映了中医儿科理论历史的延续与各代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资料的选择及临床应用上,又充分体现了薛氏父子重视张洁古脏腑辨证及钱乙调补脾胃的学术观点及薛氏家传的儿科诊治经验。因此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首先在婴幼儿卫生方面,书中提出了一些很有现实意义的见解:①初生儿除毒法。小儿初生之时,当急用棉帛擦拭口腔,以清除其中的秽液。这是唐宋中医儿科学著作即提出来的观点,如《千金要方》等书均有记载。而《保婴撮要》一书对之有着更为深刻的论述及更为具体、也更为多样的方法。书中云:“小儿初胎,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脏腑百骸,藉胎液以滋养。受气既足,自然生育。分娩之时,口含血块,啼声一出,随即咽下,而毒伏于命门。遇天行时气久热,或饮食停滞,或外感风寒、惊风发热等因,发为疮疹。须急于未啼时,用软帛裹指,挖去其血。用黄连、豆豉、朱、蜜、甘草解之。后虽出痘,亦轻矣。”并对黄连、豆豉、朱、蜜、甘草、牛黄及犀角等各种不同解毒药物的使用方法及其优缺点一一作了介绍与评价。认为:黄连性寒,金石(朱砂)镇坠,犀角能伤脾胃生气,“不若只以牛黄分许,蜜调与吮为佳。”《卷一·初诞法》②断脐法。中国历代儿科医家对于新生儿断脐法均相当注重。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了“断脐不得以刀子割之”,而必须隔单衣物用牙咬断。宋代亡名氏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明确提出了脐风是由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了用“烙脐饼子”烧烙断脐以防止脐风。薛氏在继承前人经脸的基础上,提出用纸捻烧灼断脐,虽然他的出发点并不在于灭菌消毒,而在于“使暖气入腹”,以防感冒风寒,而实际上却很好地起到了灭菌消毒的作用。此外,薛氏还汇集了17种治疗小儿脐风的内服或外用方药。他认为用绵灰或枯矾抹擦或以艾灸脐中,有可能治愈此病。③婴病调母。薛氏对于乳母与婴儿的密切关系十分重视,认为小儿初生,须令乳母慎七情六淫及厚味炙烤,方能使乳汁清宁,儿不致病。否则,阴阳偏胜,血气沸腾,乳汁败坏,必生诸症。而小儿脏腑柔嫩,若屡用药饵,则脏腑阴损,多成败证。故提出“大抵保婴之法,未病则调治乳母,既病则审治婴儿,亦必兼治其母为善。”(《卷一·护养法》)、在此书对小儿200余病证的论述中,充分体现了薛氏父子的这一观点。许多病证都提到可能由乳母饮食、七情、外感等因的影响而使婴儿患病,如小儿寒吐,就可由“乳母当风取凉,或风寒客于乳房”所致。因而,在婴儿疾病的治疗上也提出“宜调治乳母为主”。如治疗小儿胎症,提出了:“乳母服大连翘饮,儿用浴体法,以疏通其腠理。”薛氏在400多年以前已经注意到乳汁对婴儿的影响,确是难能可贵的。

薛氏在小儿疾病的治疗上也体现了其注重脾肾,善用温补的学术特点。对于小儿疾病的辨治,以钱乙的五脏辨证为依据,五脏之中,尤其重视脾胃。认为脾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人身气血脏腑俱由胃气而生,赖胃气以养,这是薛氏一贯观点。而在小儿疾病的辨治中,对于脾胃之气,则更是给予特殊的重视,指出“小儿虽得乳食,水谷之气未全,尤重胃气。胃气一虚,则四脏俱失所养矣。”(《卷九·胃气虚寒》)对于多种病证,常以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调治小儿脾胃为主,而某些治疗本证的峻厉之剂,却用之十分谨慎。如在“惊搐目直”一证中,提出“凡饮食停滞,痰涎壅满而见惊证者,实因脾土虚弱,不能生金,金虚不能平木,故木邪妄动也。宜健脾消食,其症自愈。若辄用惊风之药,反成其风而益其病也。况脏腑脆嫩,不可投以峻厉之剂,治者慎之。”(《卷二·惊搐目直》)与此同时,薛氏父子还特别赏识钱乙的六味地黄丸,认为“禀赋不足,肢体瘦弱……五脏齐损,或属肝肾诸虚不足之症,宜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可尽述。”(《卷一·肾脏》)在同一条目中,还说:“地黄丸壮肾水以制心火,若因脾肺虚而不能生肾水者,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可见薛氏“滋化源”的概念是比较广泛的、包括健脾补肾二法在内。在薛氏医案中,将补中益气汤与六味地黄丸合用,是十分常见的。例如五软证,认为“此五者皆因禀五脏之气虚弱,不能滋养充达,故骨脉不强,肢体痿弱,源其要总归于胃。盖胃水谷之海,为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也,治法必称以脾胃为主,俱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头项手足三软兼服地黄丸,凡此症必须多用二药。”(《卷三·五软》)此证病案,大多以“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丸”为治。

薛立斋擅长外科,在《保婴撮要》他所撰著的10卷中,从理论上或治疗上均显示了他小儿外科治疗的独特风格。在病因方面,他认为有些病与胎毒、禀赋有关。如杨梅疮,他认为除了因“传染而患”,也有因“禀赋而得”。所谓禀赋而得,实际上是指小儿先天性梅毒,这种认识是十分先进的。在小儿外科疾病论治方面,他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当分脏腑所属之因,病之虚实,调其血气,平其所胜。”他按脏腑经络对小儿外科疾病进行辨证。如口疮病,“若发热作渴欲冷,额间色赤,左寸脉洪数者,此属心经,先用导赤散清心火,次用地黄丸滋肾水;若寒热作渴,左颊青赤,左关脉弦洪者,属肝经,先用柴胡栀子散清肝火,次用六味地黄丸生肝血;若两腮黄赤,牙龈腐烂,大便酸臭,右关脉洪数,按之则缓者,属脾经,用四味肥儿丸治脾火,以五味异功散补脾气;若发热咳嗽,右腮色赤,右寸脉洪数,按之涩者,属肺经,先用清肺饮治肺火,用五味异功散补脾胃;若发热作渴,两额黧黑色,左尺脉数者,属肾经不足,先用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次用补中益气汤以生肺气。”(《卷十一·诸疳口疮》)在薛氏治疗用药中,对于寒凉峻厉药物用之极其谨慎,主张调血气、平所胜。

作者简介

薛凯,明代医学家,自良武,吴县人,素业儒,为郡学生,精医理,曾任太医院医士,宗张洁古,又参各家之说,治病不按方施治。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约生活于公元1486~1558年。薛己幼承家学,得父薛铠之传。早年即以外科闻名,后通擅各科,在学术上能旁通诸家。正德年间,选为御医,擢太医院判。嘉靖初,为太医院使,后因事告归。当时医界承元代遗风,重视降火,有的医者动辄恣用寒凉之剂克伐生气,对此流弊,薛己提出责疑:“世以脾虚误为肾虚,辄用黄柏、知母之类,反伤胃中生气,害人多矣。”于是援引经旨,致力著述,潜心研究,立一家之言,重视甘温以升发脾胃之阳气,临证注重脾与肾、命之辨证,治疗用药以温补著称,对后世医家之温养理虚,颇多启发。著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等。

成书背景

《保婴撮要》中对上自《内经》,中至唐宋金元各家,下延明初医家的重要论述,多所收录,反映了中医儿科理论历史的延续与各代的发展。同时又体现了薛氏父子重视张元素脏腑辨证和钱乙调补脾胃的学术观点,并结合了薛氏家传的儿科诊治经验。

流传版本

《保婴撮要》现存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薛氏自刻本、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明万历十一年(1583)赵氏福建刻本、《薛氏医案》本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书评、序言

余一日过薛立斋先生处,见先生蓬头执卷,䌷绎寻思,恍然如经生下帷之状。先生以余至,乃入户理衣冠。余缔观几案中,皆残编断简,皮壳脱落,及取一卷阅之,其点窜注释,较之经生下帷者倍之矣。余曰∶先生苦心哉!先生曰∶医之道不明,世之患夭扎者,将何所控诉为也?而婴儿为甚,夫婴儿不能言也。《传》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夫中其欲非难也,尤须心诚求之,而况于疾痛痒痾,变幻百出者邪!今之医者,率执数方以求试,及其不效,则曰命也。夫按方以求病,非因病以处方,此与刻舟、胶柱者何异焉?顾卒委之命,悲夫!先生又曰∶真精合而人生焉。是人之一身固五行之躯壳也,五行之中,土能生物,是人之身亦借脾土以生,兹盖主本之论云。今婴儿虽未能言,然声音之所悲号,形气之所宣扬,意欲之所指向,机未尝不可见也。虚之、实之、扶之、抑之,古人之成法俱在,或晦而难辨,或杂而不分,宜乎学医者之望洋矣。余曰∶愿先生纂而约之,余将刻以传焉。先生唯唯。余又曰∶频年以来,倭夷弗靖,丘墟村落之民,耕织之所根据者,十亡二三也。先生幸用心校之,倘是书的然可传,则今日之所生全者,即不必皆俊秀,固亦云汉之遗黎,桑榆之耕织也。先生有余仁矣。书成于丙辰年正月。余不佞,为之识其篇端。立斋先生名己,官太医院院使,盖三吴世家云。

嘉靖丙辰岁春正月吉日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知苏州府事前工科给事中闽林懋举书

章节目录

卷一

初诞法

护养法

噤风撮口脐风

脉法

变蒸

肝脏

心脏

脾脏

肺脏

肾脏

卷二

面上症

发搐

目睛瞤动

唇口蠕动

惊搐目直

睡中惊动

目动咬牙

摇头便血

偏风口噤

角弓反张

卷三

急惊

慢惊

惊痫

惊风

天钓内钓

盘肠气痛

胎惊

胎风

五软

五硬

卷四

风热风症

痉症

夜啼

悲哭

胎症

解颅囟填囟陷

目症

耳症

鼻塞鼻衄

龟胸龟背

卷五

鹤膝行迟

齿迟

咬牙

语迟

滞颐

腹痛

腹胀

癖块痞结

积滞

卷六

发热

潮热

寒热

伤寒夹惊夹食

咳嗽

百晬内嗽

作喘

黄疸

呕吐乳

吐舌弄舌

卷七

热吐

寒吐哕逆

霍乱吐泻

魃病

冷泻

热泻

食泻

惊泻

诸痢

诸疟

卷八

脱肛

肛门作痒

便血尿血

大便不通

小便不通

诸淋

遗尿

白浊

疳症

二便色白

卷九

吐血

虚羸

胃气虚寒

食积寒热

肿胀

蛔虫

疝气

渴症

烦躁

注夏

卷十

自汗

盗汗

噫气

下气

不寐

惊悸

吞酸

脾弱多困

寻衣撮空

喜笑不休

卷十一

肿疡

溃疡

胎毒发丹

伤食发丹

胎毒疮疡

热毒疮疡

胎毒瘰疬

热毒瘰疬

惊风结核

胎毒疮疥

热毒疮疥

诸疳疮疥

诸疳口疮

热毒口疮

卷十二

疔疮

时毒(头面赤肿)

流注

天蛇毒

天泡疮

杨梅疮

赤白游风

发癍

黄水粘疮

头面疮

眉炼(附癞头疮)

卷十三

喉痹

腮痈(附耳症)

臂痈

腋痈

胁痈

腹痈

臀痈

腿痈

鹤膝风

卷十四

肺痈肺痿

肠痈

痔疮

下疳阴痿

便痈

囊痈(谓阴囊患痈)

足指冻疮(附耳冻疮)

汤火疮

翻花疮

多骨疽

漏疮

五瘤

卷十五

作痛不止

作呕不止

出血不止

肌肉不生

发热不止

大便不通

大便不止

小便不通

小便不止

作渴不止

敷寒凉药

服败毒药

用刀针法

五善七恶

卷十六

跌仆外伤

跌仆内伤

舌断唇伤

脑骨伤损

腹破肠出

阴囊被伤

金木所伤

漆疮

风犬伤(附蛇虫痛伤)

疮疡发痉

破伤风

瘈瘲

颤振

卷十七

痘疹受病之由

痘疹正状

痘疹轻重

不治五症

发热口渴烦躁不止之症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

泄泻切牙作渴之症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

欲靥不靥欲落不落之症

涕唾稠粘大便坚实之症

顶陷灰白泻渴之症

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之症

卷十八

不靥闷乱哽气腹胀之症

两目生翳痕黯凹凸之症

靥后发热咽痛不利之症

顶陷心烦狂躁气喘之症

作痒抓破脓水淋漓之症

风邪搏于肌肉患疳蚀之症

癍症

水痘麻痘

痘疮生痈毒之症

痘疔

夹疹痘

卷十九

痘稠密

痘吐泻

痘自汗

痘痒塌

倒靥

癍烂

痘痫搐

痘风

痘潮热

痘吐逆

痘咳嗽

痘喘症

卷二十

痘小便不利

痘便血或黑屎

痘疮焮裂出血

痘衄血吐血

痘烦躁

痘腹痛

痘腰痛

痘面青

痘痕赤白

痘喑

痘疮痛

痘身疼

影响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本书“于幼科证治,最为详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