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8 11:07
保定府官立中学堂,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保定知府凌福彭创建。
保定府官立中学堂成立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公元1906年9月28日)。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腐朽的清政府对侵略者屈膝投降,对人民实行残酷的镇压,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竟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神州莽莽,众生沉沉,中国危亡,千钧一发。”在中华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受西方资产阶级影响的觉醒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维新派。他们力主变法图强,抵御外辱,效法西方资本主义。他们认为中国衰弱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不良,提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康南海教育文选》)他们把“救弊之法归之于废科举、兴学校”。主张以西方资产阶级之“新学”来改良封建主义的“旧学”,无疑这主张是进步的。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其中有关教育的就有废除八股、考试策论,筹办高、中、小学堂,要求各省、州、县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1900年又发生了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事件。次年签定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陷入更加深重的灾难。为挽救垂死的命运,清政府不得不实行某些“新政”,以安民心。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废科举,兴学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发布兴学诏书,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并饬各省速办学堂”,不久即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第二年,又发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较为完备的近代学校制度的开始。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保定知府朱经田以保定为省会所在地,中学未便久缺,因禀准以保属十六州县房税契加捐为中学经费。三十二年知府凌福彭复禀,就准在城内城隍庙西子母宫旧址改建校舍。七月十三日(阳历9月28日)本校成立,定名为“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以知府凌福彭为总办。凌氏去职,罗正钧继任。八月,招考中学部学生56人,为第一班。又招师范生48人,共有学生104人。由罗正钧聘张国浚为监督,总揽校务。
这时的保定,虽有几所中学,但都属私立或公立,如崇实学堂(1904年建)、中州公立学堂(1904年建)等。官立的中学堂这是第一所。建校第二年,也即光绪三十三年,《东方杂志》第十一期载有《保定府中学堂调查意见》,全文如下:“此堂新立,建筑未合法。除讲堂二所尚合用外,寄宿舍面积小,生徒太多,极宜设法在堂后添造。至教员皆用省城师范毕业生以教中学,学力未能相当。宜添聘有高等专门学力者二人(一文科。一理科)为正教员,以师范生为助教,乃有实际。调查此堂时,已经停课,未见其授业,但学生在堂温习颇整肃,管理尚认真。”学校之初,问题尚有,第一,地方狭窄,建筑未达标。第二,师资学历不达标。但官立学校不同于私立学校,有它的优势。又过了两年,宣统元年(1909年),学校就大变样,据《直隶教育统计表》显示,学校教员情况:董锟(安肃人,北洋大学毕业)、王金鉴(安肃廪生,高等学堂毕业)、李大本(乐亭优贡,北洋大学毕业)、殷珍(南皮举人,优师毕业)、苏莘(交河廪生,师范毕业)、(王家鹤)(元氏举人,优师毕业)、田书麟(新城举人,师范毕业)、高庆题(束鹿人)、刘凤舞(江苏人,武备毕业)。职员情况:监督:清苑副贡张国浚;文案:清苑附生许瑾育;会计:清苑人冯沼;庶务:清苑人候选从九李清和;医官:清苑人候选从九宁益寿。从师资队伍情况看大有改变。校舍虽还属狭窄,但已有讲堂六处,操场一处,宿舍46间。到民国元年(1912年),各省奉命停办高等学校,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以子母宫狭隘,呈请将西关灵雨寺高等学校址划归本校使用。八月,本校奉命接收高等学校校舍和教育设施,九月迁到高等学校校址。这时,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今非昔比,其规模令同类学校唏嘘惊叹矣。
保定府官立中学堂,其领导机构设总办和监督。总办先后为凌福彭(1906、7)、罗正钧(1906、8)、陶式鋆(1907、6)、胡远灿(1907、9)、王守堃(1908、4)、锡阿龄(1909、8)、延龄(1911、1)、吕调元(1912、1)李如堂(1913、1)。旋即废除府治,学校不再设总办。监督,总揽校务,实为学校负责人。官立中学堂监督更替如下:张国浚(1906年7月)、李晓冷(1910年8月)、李大本(1911年12月)、周镐川(1912年)。民国建元,学校监督改称校长,周镐川始称校长,保定府官立中学堂名称,同时改称直隶省立第六中学校。
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与保定其他中学一样,按《奏定中学堂章程》的要求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理化、图画、法制与财政、体操共12门课程。其中,外国语中,东文(日语)与英语并重。每周授课36小时。宣统元年(1909年)实行文、实分科。文科以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课,以修身、算学、博物、理化、法制理财、图画、体育为通习课。实科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博物为主课,以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图画、手工、法制理财、体操为通习课。主门课加重,通习课减少。保定是宣统二年(1910年)实行分科的,当时,保定府官立中学堂招收实科一年级学生61人。
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与国家一起度过了清朝末年那风雨飘摇的岁月。1910年,清朝政府把粤汉、川汉铁路权利卖给帝国主义,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纷纷成立保路同志会,保定府官立中学堂的学生曾罢课声援。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学校同保定各类学校一起停课、集会、游行。这年11月6日,原保定府官立中学堂学生张培植,曾冒死在北京丁家街参与炸北洋大臣袁世凯的活动(未遂)。保定府官立中学堂,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资料显示,保定府官立中学堂从1906年建校,到1912年民国建元,共计招收8个班,招收学生406人;还有一个师范班,招学生48人。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班已经毕业,实际毕业人数101人;师范班毕业45人。1912年民国建元后,保定府官立中学堂改称直隶第六中学校,保定府官立中学堂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以自己排头兵的位置和卓越的办学成绩,蜚声京畿,也算树起了一面中等教育的旗帜,彪炳史册。
保定府官立中学堂后来的名字是:直隶省立第六中学校、河北省立第六中学校、河北省立保定中学校、河北保定一中。这些学校都名播海内外,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培养了大批才华卓异的人才和社会栋梁。大河滚滚有源头,它们的源头就是1906年创建的保定府官立中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