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2 15:32
特指在海关监管区域内,包括保税区、保税仓、海关监管仓等,从事仓储、配送、运输、流通加工、装卸搬运、物流信息、方案设计等相关业务,企业享受海关实行的“境内关外”制度以及其他税收、外汇、通关方面的特殊政策。
从2009年起,[1]经海关总署批准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这对于出口加工区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2003年6月破土动工,2005年7月25日顺利通过国家九部委联合验收正式封关运作。 2007年11月,经国家海关总署批准,出口监管仓和公共保税仓选址在出口加工区内。集加工贸易、“两仓”等为一体政策叠加的优势逐步显现。目前,这里汇集了食品加工、家具制造、现代物流等多家企业。
截止2008年底,出口加工区共完成进出口贸易额1.3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完成3176万美元,物流企业完成1.02亿美元。其中,2008年,加工贸易完成1737万美元(2007年为1087万美元),同比增长60%。 此前,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功能较为单一,获批保税物流功能后,对出口加工区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是增加了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等功能的政策优势,实现了出口加工区从单一的加工制造向研发、试制、采购、加工、检测、维修、出口、分拨、配送等综合发展方向的转变;二是改善了出口加工区的投资环境,促进了招商引资;三是优化了区内企业的经营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为出口加工区的良性发展积累了资金;四是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弥补了部分地区保税物流网点的不足;五是发挥了保税物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无论是对外向型企业、出口加工区本身还是乌鲁木齐市乃至新疆的区域经济来说,保税物流功能的拓展,都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利好消息。
对于企业来说,不仅可以缩短上下游物流成本,还能帮助企业通过第三方开展国际国内贸易,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力。对加工区来说,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后,在原有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基础上,区内可新增研发设计企业,国际贸易企业,仓储企业,国际物流分拨、配送企业,检测、维修服务企业等企业,这将使出口加工区的功能更加全面,使出口加工区成为承接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重要节点,推动区域经济从产品加工制造向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售后服务延伸,从而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加工贸易升级转型。
出口加工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将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出口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的历史机遇,主动承接国内外加工制造业的转移。按照国家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的政策导向,大力引进现代物流企业,推动外贸物流与生产型企业联动发展,鼓励风力发电机组等机械装备制造产品及其他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2003年3月27日,[2]12家保税物流企业与北海出口加工区签订了投资合同,这标志着西南唯一的临海最接近东盟的北海出口加工区,从单纯的“加工车间”向拥有完整产业链的“研发制造基地”和“保税物流基地”转型,进入“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两轮驱动的新阶段。
北海出口加工区从单一的保税加工功能,增加保税物流、研发、检测维修等功能,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意见》批准的。这不仅给加工区内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且解决了多年来北海出口加工区因物流及相关功能的缺陷而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获批准保税物流功能后,对于企业来说,不仅可以缩短上下游物流成本,实现“零库存生产”,还能帮助企业通过第三方开展国际国内贸易,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力,实现了从单一的加工制造向研发、试制、采购、加工、检测、维修、出口、分拨、配送等综合方向的转变,这将使北海出口加工区更趋向国际流行的“自由贸易区”,成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开展保税物流的重要节点,推动区域经济从产品加工制造向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售后服务延伸,从而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加工贸易升级转型。
转型后,北海出口加工区拥有一定的财税源泉,增强加工区的“造血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它能有效地满足北海市与周边地区发展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保税物流等方面的政策需求,可以打破目前单一的加工贸易形式,改变加工贸易产业格局,有利于利用出口加工区的平台发展保税商品展示业,直接提升北海市利用外资水平,也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合作水平,促进经济区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了解,自2003年3月1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北海出口加工区以来,北海出口加工区已经累计引进项目43个,项目投资总额为45亿元,逐步形成以机电产品加工制造为主的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成为北部湾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此次的增加功能,加工区内的企业将从过去清一色的加工制造类,扩大至保税仓储、设计研发、国际采购、国际分拨配送、检测维修等领域,因此更加吸引企业进入园区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