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德渊

更新时间:2023-09-28 18:18

俞德渊(1778-1836俞登渊),字原培,号陶泉,平罗人,祖籍安徽五为州。清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初九,出生于本县头闸俞家庄,卒于道光十五年十二月甲戌,俞德渊幼年就读于本村和平罗兴平书院。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吴其濬榜三甲58名进士。

个人简介

嘉庆二十年(1815年)中举。嘉庆二十二年(1817)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庶吉士散馆道光初年,任江苏荆溪知县,不久调任长洲知县。在任期间,严正廉洁,甚得民心,后升任苏州督粮同知道光六年(1826年),江苏初行海运业务,俞德渊总揽其役,亲手制定了章程,工作成绩出色。道光八年(1828年),俞德渊升任常州知府,旋调任江宁知府。道光十年(1830年),两淮盐务混乱,宣宗授陶澍两江总督,命尚书王鼎,侍郎宝兴到江南主持改革盐法,与会众臣一般都主张“罢官商盐”归盐场或盐户,由盐场或盐户纳税,俞德渊没有盲从。

盐场治理

认为:盐归盐场后产值额数难定,又不好稽查,会造成收税难的局面;而盐归盐户,不仅私煎容易拖欠,而且经不住天灾人祸,又不好管理。权衡利弊,还是仍实行官商盐,但需先定章程,重新清灶签证裁减浮加杂费。这样即不因新旧接替而停产,又不影响税收和各地用盐。这一正确意见被朝廷全部采纳,俞德渊遂被提升为两淮盐运使。为了治理混乱的盐规,他接任后,首先把原来由岸商私自贩运食盐,全部改为派官吏督办。并实行在海运中严格稽查,核价,凡余利如数上交国库的制度。很快形成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盐规、盐法,即提高了食盐产量,促进了盐运工作,又增加了国家的税收。

为官之道

“两淮本脂膏地,运使多以财结权贵及四方游客。”而俞德渊一贯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尚书黄钺之子黄中民为盐场大使。欲得美职,俞德渊不允说:“美职以待有功,中民无功不可得”。俞德渊不但自己生活俭朴,而且其妻子、儿女生活也简朴,使华侈的江南一些地区的风俗,也为之大变。

俞德渊虽在江南为官,还十分关心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道光五年(1825年)平罗知县徐保字,正拟兴修“又新书院”,俞德渊从江苏来信,赠银三百两,当即动土,近月落成。俞还在来信中书示童生“立志大植,品正察理”八个大字,勉励上学童生努力学习,以求上进。

俞德渊逝世后,朝廷诰授他为“中议大夫”。灵柩运回原籍,葬于平罗头闸南原冒润渠畔,并建祭祠,后人称为俞家祠堂。

文采作品

俞德渊学识渊博,文采过人。著有《默斋存稿》、《默斋公牍》二书,刊行于世,原版存藏“关中书院”。

人物评价

俞德渊一生为官严正廉洁,刚正不阿,政绩显著,真可谓是封建时代德才兼备并深得民众爱戴和朝廷器重的清官。两广总督林则徐称他:“体用兼赅,表里如一”。两江总督陶澍,也非常钦佩俞德渊的才干,曾多次向宣宗帝推荐:“其才可大用”。宣宗也嘉奖俞德渊的才干,行将被重用。道光十五年(1835年)俞德渊不幸突然患病逝世,享年五十七岁。荆溪、常州、江宁等地民众闻之噩耗,无不痛哭流涕,纷纷请求为他建立祠堂,以示永远纪念。

(摘自《平罗县志》、《平罗县文化志》、《盖碗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