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夫

更新时间:2023-09-06 17:05

俞晓夫,1950年生于上海市。画家。兼擅油画、连环画。1975年至1978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1988年赴英国留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84年以油画《我轻轻地敲门》震动美术界。上海油画雕塑院副院长,教授。

人物经历

俞晓夫,195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常州,中国著名实力派油画家。擅长油画、连环画。1964年-1968年在上海黎明中学进修。1968年-1975年上海客车厂工会干部,从事宣传工作,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同年进上海油画雕塑院从事油画创作。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曾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上海油画雕塑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88年赴英国留学。1984年,俞晓夫以油画《我轻轻地敲门》震动了整个美术界。一些评论家这幅画意味深远,充满了人文精神,敲开了中国新时代美术的大门。

2018年12月,俞晓夫担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第八届顾问。

2020年11月3日,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

艺术启蒙

斯大林像

俞晓夫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祖父是常州裁缝,父亲是海军402厂的工程技术员,母亲是一家设计院的技术员。一次极偶然的机会决定了俞晓夫的一生。上幼儿园时正值中苏友好时期,一次俞晓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斯大林侧面头像,老师赞叹:“你将来一定是个很好的画家。”就因为这幅画,老师让俞晓夫在游行时手拿旗帜走在队伍的前列,对于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是何等的荣耀。俞晓夫当即立下了要当画家的志向。他拿裁剪衣服用的划粉到处乱涂,父母发现了他对绘画的兴趣,不仅为俞晓夫准备了绘画的纸笔,还将他送到了上海著名的哈定画室,每月28元钱的学画经费。父亲规定他,你乘车了就不能吃零食;你要吃零食,就自己走路。俞晓夫一般基本上是不乘车,买零食。另外每个月可以购买两到四本连环画等与美术有关的一些资料。

画到昏厥

高中毕业后,俞晓夫被分配到上海客车厂工作。在那个年月里,上班其实也无所事事,于是俞晓夫开始拼命阅读,俄罗斯文学、法国文学。到处去借书,如饥似渴地读,一边读一边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就在这段打发时光的日子里,他又一次碰上了机遇。从一位同学手里,他借到厚厚一叠前苏联《星火》杂志的插图。俞晓夫如获至宝,躲在工厂的小阁楼上没日没夜的临摹,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竟整整临摹了600张。这种玩命似的临摹最终让他付出了代价,就在临摹完最后一张插图的时候,已经虚脱的他,突然从阁楼上摔了下来。他闭住眼睛觉得突然有几个点,亮亮的在他眼前晃。慢慢这个亮点散开了。他一看这就是办公室的窗户。俞晓夫摔得腿骨骨折、脑震荡。但直到今天,他还在庆幸,因为受伤前他已经临摹完了最后一张插图。当俞晓夫在回忆自己学画的经历时时,对自己充满感激。因为侥幸在年轻时曾经那么用功。那些画像有了灵魂,鲜活地存放在他脑海里,随时可以唤出来派上用场。

创作之旅

《我轻轻地敲门》

1984年,为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俞晓夫精心创作了一幅在他艺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油画——《我轻轻地敲门》。俞晓夫在画《我轻轻地敲门》以前,也画过很多类似这样的题材。他画过三联画《镜子》,画的是谭嗣同、詹天佑和林则徐。这三个人是清朝末年,三个知识分子的典型。由于政治昏庸,受到了灭顶之灾。俞晓夫非常同情他们,也出于自己知识分子的良知,表达对他们的一种纪念。到了《我轻轻地敲门》,俞晓夫认为好像是这种题材的延续与总结。

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俞晓夫始终处在一种自由的、无意识的、非功利主义的审美状态中。所有的安排都是那么精心却又不露痕迹。如梦幻意境的“泛黄旧照”,以及构思的高度戏剧性:任伯年、吴昌硕等四位海派画家姿态、面容各异,却有着相同的落寞寂寥的神情。他们四人以及那只耳朵竖起的小猫,目光都投向同一个方向。敲门者是谁?正是躲在画外的画家“我”,也许这个“我”才是作品真正的主人公。俞晓夫自信,这将是一件具有重大价值的作品。然而这件充满人文精神的作品,却在那届美展中落选了。《我轻轻地敲门》的落选,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此后,这幅画几乎成为所有全国性大型画册的必选之作。因为落选而声明叠起,《我轻轻地敲门》成为俞晓夫向外界坦露的第一句内心“独白”。

《一次义演》

1987年,俞晓夫又创作一幅让美术界眼睛一亮的作品《一次义演》。画面上,毕加索和俞晓夫带着一名绑着绷带的孩子在募捐义演,画面的右半部是战争留下的碎片和废墟。流动着的意念与人道精神的完美结合,让这幅油画获得了首届中国油画展的大奖,再一次奠定了俞晓夫在中国油画界的地位。

《拍卖古钢琴》

俞晓夫的《拍卖古钢琴》系列,在那些古钢琴上陈列着细节莫辨的人物和器物,时间和空间同时消蚀了他们的清晰。这些暗哑的琴键中满含着对逝去的美好的悼念。俞晓夫坚持以独白的方式,倾诉着自己的想象。他是浮躁年代的沉潜者,是物质年代的思想者。他生活在一个自己想象的艺术世界,用独白向外面的世界呐喊出自己的声音。

艺术评价

前卫现实

俞晓夫不是简单地脱胎于革命的现实主义,他的前卫性在于决裂于当时沉闷的、单一的文化思潮。用纯粹的油画语言和浪漫主义手法,以个人的叙述取代历史的叙述,以个人的真实取代历史的真实。也许,这已预示了国内美术界一场悄悄的观念性革命的开始。殖民文化的遗韵、旧贵族式的生活情趣,始终在俞晓夫作品中挥之不去。20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上海依然与昨天的那个旧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童年假日大多数是在看好莱坞电影和欧洲电影中度过的。

俞晓夫称自己是一位“写实”画家,但他喜欢间接生活,相信间接生活比直接生活更真实。在他的画面中却见不到生活的细节。他画面中的细节都是飘忽在他特有的气息中的痕迹,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弥漫在闪烁不定的光晕中。他很少画眼睛,但画中的人物却总是“傲视一切”,就是躺着也端着贵族的架子。他只营造氛围,凭记忆梦游般地工作,出出进进,喃喃自语。他懂得生活中的一切与他记忆中的一切是格格不入的。他在创作时尽量排除现实的干扰,或者说在躲避现实,以便脱离这凡俗的世界而进入自己的气场。你说他在画画,倒不如说是一种梦呓。

重构时空

叙事性,这是俞晓夫难以摆脱的,也许也正是他的优、缺点的全部所在。他依靠它叙述、展开、渲染、弥漫空气,让历史和现实交融。于是在不同的场景对话中发生了故事,留下了情节……他是一个复杂的、难以名状的人,他试图以他个人的话语方式,建构一个沧海倒流,时间凝固,黑白混淆的可触摸的世界,建立一个俞的乌托邦。那里有他的寄托、供奉、缅怀和希望,以便使他的信念有一根支柱,精神有一个栖身地。也许,就像艺术家本人有一次描述萨尔瓦多·达利的内心世界时所透露的一样:“他通过自己罗织的荒谬梦境,表达了自己对宇宙、对宗教、对历史以及对人类情感的非常极端、非常个人化的价值判断。他是一个占有欲很强的人,但同时又有很强的使命感。”

信笔化境

俞晓夫的画面一会儿是规范、严整,法度分明;一会儿是横扫千军如卷席。他把油画笔摁到笔根,使每到之处那么自信。在《一个人的战争》里,平整的色彩魂牵梦萦,耐人寻味。对边缘线的处理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一张一弛的相互挤压,变幻莫测的走势,眼花缭乱的涂抹,贯穿于边缘与边缘的衔接、对峙之中。使观者在阅读时有点昏晕。仿佛他有意在笔里行间伏着玄机,滑动的笔触引领着观者游走在他所设置的悬念和起伏之间,一不小心就会掉入陷阱。

俞晓夫是穿着“具象衣服”从上游时代飘过来的人,但他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艺术家应有的品性。在似乎已穷尽意义的当口,又揭示着可能发生的意义。(姜建忠)

人物评价

率真性情

我是俞晓夫的班主任,每当课堂作业、野外写生,他总是躲在我后面看我怎么画。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又好学的年轻人。当时他性格像孩子一样,有时候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经常引大家发笑。他看的书也比较多,他特别喜欢文学,还有欧洲的古典文学,像巴尔扎克的东西,莫泊桑的东西,他能够倒背如流。(方思聪)

如果要我举例说哪一类人属于性情中人,那么俞晓夫肯定是我首选的人物之一。与他交往,说话轻松、随意,最要紧的是好玩。别看他口气很大很“老卵”,但真的遇上记者访谈,谈到机遇、天赋、勤奋三者对他的事业的作用时,却又强调起机遇来。骨子里还是儒雅之辈,老在嘴上,但这也正是他的可爱之处。其实大部分艺术家都牛皮哄哄,谁也不服谁,但他有时敢直言道来,或许正是他的这种直率与有趣,让他的作品既诙谐又智慧。其实他是个很关心政治的人,前几天在与一位法国朋友的交谈中,他还时时拿他们的总理萨科齐开玩笑,内容与当下的时事政治很有关联,这正是隐藏在嘻嘻哈哈背后真实的俞晓夫。(张培成)

人道情感

他表达思想,不是直接表达。他完全是通过艺术表达。所以你知道这个背景的时候,你可以完全从思想的角度去理解。但是你不知道这个思想背景的时候,你完全可以从艺术上,单独的去欣赏它。

俞晓夫不是那种以艺术谋生却没有一点艺术气质的艺术家;俞晓夫不是那种以利益为内驱动力随波逐流的艺术家;俞晓夫不是那种不会走就想跑,不会画画却胡涂乱抹、穿着皇帝的新装满世界乱跑,糊弄人的艺术家;俞晓夫不是那种只顾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只有技巧没有思想的艺术家;俞晓夫不是那种满嘴“主义”,拿起画笔面对画布却不辨东西的艺术家。俞晓夫是那种很聪明而不是那种小聪明的艺术家。他的聪明是一种五味交织的,把机智、智能、狡猾、灵性、装疯卖傻、装聋作哑各种要素结合起来的聪明……在他心目中,人性最终是不可战胜的。也正是在他画室里那些大大小小的画布上,我们触摸到了一颗充满人道主义的高贵情感以及一颗滚烫的心,看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尊严和价值!(毛时安)

画家自述

穿越历史

我觉得最有人气的东西还是写实主义。我的写实是比较个人化的,画一些自己想表达、带有人文意味的历史画,比如中国人和毕加索在一起这样的题材。有一次,我看照片突然有了一些感受,认为历史画应该是两边各有声部、舞台中有内容的合唱团,两边的画比较当代一点,与历史之间有些关联也可没有关联,当中的肯定和历史有关联。于是,我找到了表现的形式,一种三联式的历史画,两面是现代的,中间的是相对比较中国化的东西。这些历史画超越了原有的历史画的概念,不是再现历史,而是穿越历史,是在历史题材、事件、人物上重建的一种意境。我觉得画得最成功的作品有两件,《司马迁》和《清明上河图》。

我喜欢把某段经典的文化大餐切一段下来嚼一嚼,品一品,重新组装一下。同时也强调民族性,要找到一个有民族性的东西是很难的,但这是中国艺术家必须要过的坎。如果没有这一点,人家最多会说这是一个比较有天分的画家,但在历史层面没有太大的作为,这是很可怜的。把当代人和古代人组合在一起,是一种冒险。我把汉朝司马迁移进现代生活中,让他占有很大的比重;再如,画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厮杀场面,让他们打得很厉害。难度很大,可能我的文化底蕴也不够,但我努力去做了。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告诉人们要有一种责任感,如霍去病死在路上时年纪很轻,很多人扛着他在荒原上行走非常悲壮,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的东西。我这么多年真诚地面对自己,老老实实坚持自己的东西,形成了一种风格。

天趣抒发

我也有自己的创作习惯,老朋友戏称我画画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我认为说得形象,但还要补充的是我同时又是很理智、很周密的。我作画没有草图、色彩小稿这一步骤,而是挑一个心情好的日子直接上画布。当然也要热身,比如先画习作写生,熟熟手;或者东翻西翻,主要是翻摄影画册,希望在里面能够找到可供提示的东西,譬如光影、气氛、质感、人物或动物在灵动状态下的一种神情和结构。这样想想翻翻看看几天,其间顺便在画布上做做颜色底子,等到稍干后便开始我梦游一般的工作。这时我往往画得飞快,但都是行色匆匆不做肯定,涂改得也非常厉害,像是个建筑工地,凹凸不平,烽烟四起。但我喜欢这个局面,一直到我找到所需要的感觉为止。

有时会搁笔休息几天,但心里绕着画转圈,宏观地审视画面会不会出现“麻烦”,能不能克服。然后继续工作,首先是色彩调整,着眼点放在平衡和协调上;接下去是清理战场,也就是取舍,我会忍痛送走一个个“爱将”。总体来说,我是讲究用笔的。我以为好的用笔都是自然流露,兴致所至。我喜欢抒发,自然就流畅;我喜欢随意,自然就天趣;我喜欢豪放,自然就爽快;我喜欢内敛,自然就收得住。我以为在一个画面里,好的用笔不必笔笔皆拾,只要能够“下酒”,有点菜也就够了。

冷静为艺

前卫艺术在外国是自然形成,在中国是输入。中国习惯一面倒,过去倒向前苏联,现在是倒向美国,说明自己拿不出东西只能听凭摆布。其实,美国人摆的那个龙门阵——现代艺术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全靠霸气撑着。说实在的,中国底子还很薄,人的素质还欠缺不少,最好少折腾,静下心来搞艺术。

大陆的艺术市场尽管充满泡沫和浮躁,但还是属于火旺,且可以持续走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果一个艺术家是处在一个足够自由的创作空间,那为什么还需要包装、炒作?中国的艺术市场应该说是国内艺术家奋斗了很多年才慢慢形成起来的,所以,无论是国内画家还是海归画家都要以诚心的态度对待中国艺术品市场,保护它。

艺术概况

重要活动

2006年参加架上一线——上海油画十人展;2006汉源画廊艺术家迎春画展。赴荷兰、德国、印度尼西亚举办画展;参加架上一线——上海油画十人展;参加2006汉源画廊艺术家迎春画展。

2005年 参加四十年——上海油画雕塑院作品展;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巡回展;自在方式——俞晓夫、邓箭今、王承云作品展;中国诚信画廊精品巡回展;赴日本、印度尼西亚举办画展。

2004年 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在北京举办个展。

2003年 参加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三届全国油画大展;武夷印象——中国油画风景写生展;获全国画院联展艺术奖。

2001年 参加学院与非学院画展;最初的形象——当代纸上作品展;获首届上海美术大展金奖。

2000年 参加20世纪中国油画展,担任全国肖像画大展评委。

1998年 参加上海百家精品展;赴台湾举办画展,时间一个半月。

1997年 3月组建“上海油画学会”;参加庆祝香港回归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并担任评委。

1996年 5月加入“中国油画学会”;参加首届上海美术双年展。

1995年 获全国油画批评家提名奖;赴台湾举办画展,时间三个月。

1994年 获全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览荣誉奖,担任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

1989年 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并被选赴法国展出;7月组建“上海青年美术家协会”。

1987年 获首届中国油画大展大奖;赴英国作艺术考察,时间半年。

1986年 参加上海海平线展览;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创作二等奖;首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一等奖;上海中青年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1985年 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创作全国二等奖;全国首届青年美展鼓励奖;5月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84年 获首届上海青年艺术节“艺术十佳”称号;上海文化艺术优秀奖。

1983年 10月加入上海美术家协会。

1978年至今 上海油画雕塑院从事油画创作。

1975年-1978年 上海戏剧学院进修。

1968年-1975年 上海客车厂从事工会宣传。

1964年-1968年 上海黎明中学进修。

重要获奖

首届中国油画大展大奖。

首届上海青年艺术十佳称号。

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

第二届全国连环画大展二等奖。

第三届全国连环画大展二等奖。

首届上海青年美展一等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