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3 14:27
信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前身为信阳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80年8月成立,为正县级单位。1998年1月,信阳撤地设市后更名为信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84年至1986年,全区十县(市)先后成立了县级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84年起市属各文艺家协会相继建立,至2002年年底,各协会共有会员1500余人,其中国家级会员34人,省级会员359人。
长期以来,信阳市文联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充分发挥联络、协调、服务、指导的职能和任务,团结进取、与时俱进,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创造了我市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各文艺门类人才辈出,成果辉煌。
建国初期,信阳的文学创作侧重于戏剧,全区各县均有创作组。1952年,信阳县业余作家创作的时装戏《大地回春》获国家级作品奖。1954年该县业余作家创作的剧本《智取华山》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山海勋、冯九畴创作的《战斗到拂晓》公开出版并搬上舞台,1959年参加省戏曲会演,获优秀剧本奖。五六十年代,一大批民歌相继问世,其中陈有才创作的《我唱山歌党定音》名噪一时;张亚铎的叙事诗《好汉石》也曾引起很大反响,他的散文《两碗毛栗子》被收入河南省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鲁行的诗歌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形成一定影响。
进入新时期,信阳的文学创作活动开始复兴,随着信阳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成立,开辟出文学创作全面繁荣的局面,从80年代开始,一直坚持了两年一届文学作品评奖活动,连续举办了六届大别山诗会,同时还举办各种专题创作笔会、作品改稿会、作品研讨会、文学采风,并坚持编辑出版《报晓》文学刊物100余期,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培养扶植了大批文学青年。全市先后出版长篇小说10余部,各种文集50余部,诗集近百部,论文集20余部;华庄的小说《管饭》是新时期之初第一部有分量的小说。1978年9月,祝凯与人合著的广播剧《明月下》由中央台播出,罗阿波出版有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多部,曾获1981年全国“五四”文学奖。李海华、曹家振、彭化厚搜集整理的豫南灶书《郭丁香》1982年获全国第一届民间文学作品二等奖和河南省民间文学一等奖。陈有才搜集整理的民歌《大别山情歌十六首》获1982年省民间文学二等奖。张书中与人合作出版的《鸡公山故事》获全国第二届民间文学三等奖。1986年,集中信阳10年的创作成果,选择公开发表的较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187篇,出版了《信阳地区短篇小说选》、《信阳地区散文选》、《信阳地区诗歌选》、《信阳地区民间文学选》和《信阳地区文学评论选》。1987年在河南省第二届儿童文学评奖中,信阳有6位作者的作品获奖。另外,周百义、陈创、董晓宇、简宏、陈永萍、梁深义、胡亚才、曹金铸、甘景龙、黄华、黄立民、祝凯、邹相、王应夫、孙炳鑫、陈宏伟等都创作发表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大多都出版了个人专著。近些年,信阳小小说创作异军突起,其中,珠晶、江岸、吴万夫、殷振玉等表现出不凡的实力,不仅多次获得年度小小说优秀作品奖,还多次荣登全国小小说创作年度风云榜,珠晶还入围中国小小说最高奖“金麻雀奖”。
信阳的诗歌创作崛起于80年代初,其中陈有才、程光炜、陈峻峰、刘高贵、王远洋等起步早、起点高,其作品为新时期的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当时河南诗歌创作一南一北的局面,其中北是安阳,南就是信阳。进入90年代,经过重新整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阳诗歌方阵”,《诗刊》、《新国风》、《河南日报》、《河南新闻出版报》等都对其进行专题报道和推荐,其中陈有才出版专著14部,作品先后获河南省政府奖等。陈峻峰出版专著3部,先后获“洛神文学奖”、“百花园青年文学创作奖”等35次。田君出版诗集3部,先后获得《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神》等诗歌界奖项11次。挟桑在台湾出版诗集1部,10余次获得诗歌报刊诗歌大赛奖项。另外,肖骏涛的诗歌获1984年《莽原》文学奖。刘高贵的诗歌获1984年《奔流》文学奖。杨海帆的诗歌获1987年《奔流》文学奖。同时胡晓靖、李胜志、韶婕、李庆华、刘火、赵玉丽、赵家利、何正权、杨主泽、林平、人与、温青、张庆超等人也都发表了大量诗歌作品,并大多出版有个人诗集。2001年年底,为了集中展示20世纪90年代信阳诗歌创作实绩,培养诗歌后备力量,先后出版了《一树槐花·九十年代信阳诗选》和《大雪纷飞》等。
信阳现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人,省作家协会会员144人,市作家协会会员336人。同时,2009年8月,信阳市80后作家邹相加入河南省作协,为信阳市作家群的崛起增添了新的活力。
信阳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地处楚汉交界,文化兼收并蓄,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工作者。在美术创作方面,60年代,李中文的年画《选种多打粮》、《除虫保丰收》和贾逊的中国画《四美图》入选第四届中国美展;70年代,苏西映在海内外出版连环画数十部,引起广泛关注;1984年,夏映志创作的年画《织女》、《青梅竹马》入选全国第六、七届美展;何家安、吕志国合作的国画《内当家》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汪明学、何家安的作品获河南省第二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90年代赵根成创作的年画《农家乐》入选全国第九届美展,中国画《春暖》入选中国美协《中国画三百家》,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有《赵根成作品集》;桂行创的作品先后获全国第九届美展优秀奖,中国美协举办的中国山水展一等奖等;2000年,殷丽创作的作品《百合花》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新人新作展;2003年,作品《芙蓉》在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画最高奖“金彩奖”入展;邹东升创作的作品分别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新光杯”、“海潮杯”美展获优秀奖;李一冉创作的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第二届中国画大展和2002年中国画展。信阳现有中国美协会员2人,省美协会员45人,市美协会员160人。
在书法创作方面,各种流派、风格的作品也全面发展,成果丰硕。1984年,李乾山的书法作品获河南省第一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顿席珍、雷云霆获三等奖。1988年雷云霆的楷书条幅入选第四届全国书画展;1999年,刘宝光、周斌获全国首届书法政府奖;2002年,刘宝光、周斌、吴洪春的作品入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其他在省级展览中获奖的作品更不计其数。信阳市现拥有中国书协会员12人,河南省书协会员45人,市书协会员320人。
在书法、美术事业发展的同时,信阳的摄影艺术也获得长足的进步。市摄影家协会成立后,不仅组织参加了多次大型展览活动,还十分注重摄影工作的理论研究与发展。自1985年以来举办各种理论讲座、摄影技术培训班20多期,进入新世纪后与市劳动部门联合按国家劳动部职业培训规定,共举办正规的摄影师职业证书发证培训班5期,培养了各级摄影师上百名。2003年10月,市影协还与信阳农专联合在该校开设“摄影艺术专业”选修课程,拟定规范的《教学大纲》推荐协会精英到校授课,培养摄影艺术后备人才。协会还组织本市作者参加省级、国家级影展活动20多次,入选作品130多幅,其中获奖60余幅。2002年,河南省摄影艺术周活动,我市共参加展出作品140幅(含个展),获奖11幅,并有5名作者9幅作品在国际和海外影展中获奖。信阳市作者已有3人出版摄影作品专集,黄泽远的《瞬间情韵》、周波的《看大地》两部专集已列入“河南摄影百家”对外宣传大型系列丛书,并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外,黄泽远的作品《春满茶园》获河南省第八届艺术摄影大展三等奖,作品《美的探索》获河南省第十三届摄影艺术展优秀奖,作品《玉龙晚秋》入选“中国当代风光摄影艺术作品(赴美国、加拿大)展览”并获铜牌奖,多部作品入选《中国优秀摄影家作品集》。目前,信阳市摄影家协会共拥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9人,河南省影协会员27人,市级会员262人。
信阳地方戏曲丰富多彩,豫南花鼓戏、咳子戏、倒七戏、四句推子戏等是信阳独有的民间戏曲。京戏传入信阳历史较早,1993年前,河南省6个京剧团中,信阳地区就占4个。50年代,信阳地区京剧团著名演员赵虹珠曾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专场演出京剧《挡马》;1956年赵虹珠、崔件麟首演京剧《扈家庄》,1957年1月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获演出一等奖,其表演受到专家的高度赞扬。豫剧19世纪传入后,到建国初期,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地方剧种。60年代,信阳豫剧团编创的剧目《刘氏牌坊》曾代表河南参加中南5省6市“现代戏观摩汇演”,大获好评。1965年,豫剧《一头猪》赴省会郑州参加汇演,由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全部录音播出;1976年,《点点红》赴省会郑州参加调演被评为优秀剧目,进入80年代,李海华创作的大型豫剧《三全其美》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后,向全国发行,曹金铸、雷桂华创作的大型现代豫剧《命根》获河南省第三届戏剧大赛优秀剧本奖、演出奖。
信阳是河南著名的歌舞之乡,其民间音乐和舞蹈有着丰富的存量及悠久的历史。1952年,光山歌舞《夫妻观灯》代表河南进京,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演出,受到奖掖。商城《花伞舞》经地区、省改编,推荐至国家团体于1958年在维也纳“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获银奖。六、七十年代,罗山歌手毕家称曾为采风的文艺工作者演唱了民歌200余首,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出多首。进入新时期以来,信阳文化部门开始对本地民歌、民舞进行大规模普查,整理、研究,加大创作演出的力度,从1984年的河南省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赛)至1998年的第七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共计推出民歌、民舞节目22个,全部获奖。其中舞蹈《山乡渔歌》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北京组台演出;《歌乡行》、《情满大别山》等歌舞专辑、录像带分别在中央台、河南台播放。《锣鼓闹秧》荣获2000年文化部“群星奖”评选活动银奖。
信阳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其中,许煦近年来创作的剪纸作品更是屡获大奖。其作品《祖国万岁》入选河南省第九届美展,《援手》入选“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并获金奖。2001年,大型剪纸《红楼佳境图》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国家级最高奖“山花奖”。根雕与烙画在信阳的发展历史不长,近20年来,以李冰为代表,其作品在省以上获一等奖(或金奖)7次,其代表作有根雕《生活》、《断肠人》,烙画《息夫人》,根艺作品《家》、《中华精神》,其撰写的论文,曾被国内13家省以上新闻媒介报道。李冰也由此被命名为“中国民间工艺大师”。
新世纪的到来为文艺事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党的十六大为我国经济建设绘制了宏伟的蓝图,也为广大艺术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旗帜和行动纲领,也是繁荣文艺的指导思想和锐利武器。新的世纪,信阳市文联将立足于本地文化优势,抓好品牌创作,实施精品工程,打造信阳的文艺品牌,如“信阳诗歌方阵”、“固始书法创作群体”、“罗山美术创作群体”以及“信阳歌舞”等。同时,要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加大促进文化产业的市场份额。适应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奖励机制,尊重文艺发展规律,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造劳动,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大胆推动文艺形式及风格流派的充分发展,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讴歌新生活,开创信阳文艺工作全面繁荣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