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河

更新时间:2024-06-18 10:39

修河,古称建昌江,又名修水、修江,为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以其水行修远而得名。修河是江西九江市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取水地。

干流概况

源头

关于修河源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水经注》:“修水出艾县西,东北经豫宁县,故西安也,晋太康之年更从今名……其水总纳十川,同臻一渎,俱注于彭蠡也,北入于江。” 历史上普遍认为修河源于幕阜山下、湘鄂赣交界处的黄龙山。《职方乘》(宋)载:“修水源出黄龙山, 纳众水东北流六百六十里,入鄱阳湖。”《江西通志》(清)亦谓黄龙山为修水之源。《义宁州志》(清)第三卷《山川·水源》:“州西北多为仁乡、西乡,有幕阜山。高数千丈。与黄龙山连峙,龙谳深竣。修求出焉。” 《江西省情汇要》曰:修水“源出于湘、邵、赣边境的幕阜山麓”。《江西水利志》(江西 省水利厅·1995)中记载修河潦河为渣津水,源出幕阜山湘鄂赣交界黄龙山北侧寨 下洞,从源头到吴城主河长389下米。《修水县志》记道;修河“源出幕阜南麓”。

另有一说,认为修河的源头在宜春市铜鼓县《辞海》载:修河“源冉出江西省铜鼓县西南的大围山麓,东北流经修水、武宁两县,折向东南在永络纳潦河后,在吴城镇附近入鄱阳湖。” 2007年1月出版的《江西水系》称修河“发源于铜鼓县高桥乡叶家山,位于东经1140 147、 北纬28。3l’’。

2002年下半年成立的“江两省五大河流科学考察组”,依据现代河流源头理论,于2003年10月至2006年9月多次深入源头及河口地区实地考察。2006年12月9日,江西省科学技术厅邀请了省内外9名专家学者对江西省五大河流科学考察项目进行评审,认定修河发源于铜鼓县境内的修源尖东南侧。源河为金沙河,流入修水县境内称东津水,流经修水县马坳镇寒水村附近与渣津水汇合后始称修河。源头“修源尖”(与铜鼓县花山林场交界的一座无名山峰)位于东经114°13 '、北纬28°31’。

走向

修河自发源地黄龙山东流,先后纳东津、铜鼓、缭河,并陆续有小支流注入,最后于永修县吴城镇注入鄱阳湖。流域涉及九江市修水、武宁、永修、瑞昌;宜春市的铜鼓、奉新、靖安、宜丰、高安;南昌市的安义、新建、湾里等12县(市、区)。流域总面积14797平方千米,全长419千米。

其中干流具体流向情况是:

从发源地自西南向东北,经芦家桐,在太子塅纳白岭水折向东,于全丰镇西石拱桥纳全丰水,过青板桥折向东南,过划坪后纳路口水流经古市镇,再纳月塘水(又称杨田水),折向东过噪口铺直奔渣津镇。在渣津镇烈士陵园会合支流东港水、上杉水后(始称渣津水),转东北纳支流杨津水,然后流经马坳镇,于塘三里处与修河另一源河金沙河-东津水合流,进入修河主河道。河口位于东经114°2I’、北纬29°03‘。

干流主河道自西向东穿行于九岭山脉幕阜山脉之间,四周山地的支流从南北、北南两向,呈芭蕉叶状汇入干流,群峰夹岸,水流湍急;直至修水县抱子石水库后,水面逐渐拓宽,于太阳升镇港口与武宁县船滩镇河潭村交界处入武宁。然后流经清江,于澧溪镇境内汇入柘林水库库区,至杨洲乡界牌村入永修县。在涂埠镇东岸嘴处分主流与支流杨柳津河,主流分别于永修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处纳潦河、于涂埠镇王家街口纳王家河之后,东北向直奔鄱阳湖,于吴城镇望湖亭注入鄱阳湖。

支流水体

径流

修河干流自源头到入鄱阳湖,沿途共接纳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36条,10~100平方千米的河流269条,构成一个近似羽状的水系。流域大于2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1条(潦河);小于2000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2条(武宁水、北潦河);小于1000大于200平方千米的支流有15条(渣津水、北岸水、杭口水、安溪水、船滩水、洋湖港水、罗溪水、横路河、东港水、杨津水、奉乡水、黄沙港、石鼻河、龙安河、北河)。

潦河:修河最大支流,发源于宜春市宜丰县九岭山南麓,流经宜丰奉新靖安安义四县进入九江市永修县,在山下渡与修河汇流。全长148公里,流域面积4376平方公里,占修河总面积的30%左右。潦河上游分南北潦河,以南潦河为主流。潦河在九江市辖区的长度只有22公里,流域面积447平方公里。

安溪水:源出修水毛竹山千里峰,古称安乡秀水,入南坪过黄沙桥与修河相会,长65.5公里,流域面积516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1529.0毫米,年平均产水量3.94亿立方米。

巾口水:位于修河北岸,发源于武宁县泉口镇的高泉山,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泉口镇的路口、芭蕉、田塘和横路乡的上富、儒庄、金盆、横路、花园、株林等村,于上蔡注入柘林水库。流域面积592平方千米,主河道长52.4千米,年平均降水量15460毫米,年平均产水最4. 56亿立方水。

山口水:又名武宁水,位于铜鼓县东部、修水县南部,发源于湖南省浏阳与汀两省铜鼓两县交界的九岭山脉之大沩山东麓龙须洞,自西南向东北,流经铜鼓县、修水县,于修水县义宁镇仙姑岭(今义宁镇良塘村)注入修河。流域面积1735平方千米,主河道长130千米,年平均降水量1628.0毫米,年平均产水量14.1亿立方米。

北潦河北支: 又称北河,源于靖安县官庄乡九岭山,自西北向东南流,于安义县鼎湖乡铜城熊家注入潦河。流域面积736平方千米,主河道长度103千米,年平均降水量1702.0毫米,年平均产水量6.89亿立方米。

湖泊

由于自然因素作用,修河流域湖泊均处于修河尾闾地区,受鄱阳湖水位影响,枯水位时湖泊独立成湖,丰水位时与鄱阳湖连成片。

蚌湖:位于庐山市南部,东止赣江,南止沙湖,西止扬柳津河,北止博阳河。面积为87. 8平方千米,是候鸟重要栖息觅食地,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

沙湖:位于庐山市南部,东止蚌湖,南止修河,西止小鸡湖,北止沙湖山。面积为21.8平方千米,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

大湖池:位于永修县东部,东止丁山头,南止扁担塄洲,西止曲岸洲,北止修河。 面积为30.0平方千米,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

南湖:位于庐山市南部,东止红星圩,南止万家挡,西止栗山,北止响水岭湖。面积约8平方千米。

朱市湖:位于吴城镇西侧,东止白马庙,南止狮子山,西止修河,北止芦谭洲面积为3.0平方千米。

长湖:位于杨柳津河下游左侧,东止白湖滩,南止窑墩,西止何家,北止白金圩,面积为7.0平方千米。

形成演变

在距今7亿年的元古代,修河流域地区为海水淹没。之后,经历了距今1.8亿年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距今1.4亿年侏罗纪的燕山运动和距今3000万一4000万年始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直至距今3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强烈隆起等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干流自西向东穿行于九岭山和幕阜山之间,各支流发育于两大山系之中。新生界第四系时期,喜马拉雅运动的多次作用,使修河流域进一步隆起,以切蚀作用为主的修河水系逐步形成。广大山地和丘陵地区普遍接受侵蚀和剥蚀,山麓、河谷及低洼处则进行着第四系含金松散物的堆积。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内外合力多方面作用,形成了修河流域的今日地貌。

柘林水库东津水库、抱子石水库等各类水库的建成局部地改变了修河流域的地貌格局,但总的地形西高东低,修河、潦河两大区块沿山峰向河谷倾斜明晰。

水文特征

水文特点

降水

修河流域地处长证中下游地区,季风气候影响较大,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低丘平原区(永修)年降雨量在1560毫米左右,高丘山区(铜鼓)在1850毫米以上。降水量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年降水量西部山区大,东部平原小。降水量的年季变化也比较明显,上半年逐月增加,下半年逐月减少。第二季度最多,平均为705.4毫米,占年降水总量的44.83%,也称为“雨季”;第四季度降水量最少。流域地区水面年蒸发量为1048.6毫米到1476.3毫米。

径流

修河全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35.05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为1998年的272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为1968年的58.8亿立方米。径流的年内变化也很大,4—9月径流占全年径流的74.2%,4—7月占64.4%。

枯水

自唐元和二年(807年)至1949年流域发生枯水旱灾115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9年,又发生较大枯水位9次,主要典型年份有1978、1979、2004年等。

水质

修河水质清澈透明、无色无味,一年四季丰、平、枯水期基本保持这种状况,唯有暴雨时节,局部水质呈黄色浑浊状,暴雨后一周左右恢复清澈。

泥沙

由于上游渣津水支流河源地带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干流中游地区植被较好,又有柘林水库拦蓄;下游河势平缓,湖水倒灌,含沙量相对稳定,所以形成了上游河流含沙量较大,中、下游河清水绿的状况。整个流域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0.113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153万吨。输沙量分布主要集中在主汛期,其中4—7月占全年值的84.7%,4—9月占全年值的89.3%。

水资源

整个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5.40亿立方米,最高可达272亿立方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31.66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31. 23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0.43亿立方米。

水旱灾害

洪水

修河流域具有典型的南方山区性河流特征,多暴雨且强度大,易发生连续降水,洪水起涨较快,洪峰持续时间短。主要暴雨洪水多发生在4—6月,特殊年份受台风影响,9月局部地区也会发生暴雨洪水。据统计,自唐元和二年(807年)至1949年,修河流域发生洪水灾害183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9年又发生较大洪水14次,主要典型年份大水有1954、1955、1973、1998年等。如1973年6月22日至24日,修河中上游普降暴雨,高沙水文站以上流域面雨量达320毫米,山洪暴发,铜鼓县受淹农田1837公顷,损毁水利工程4368处,冲毁桥梁863座,受灾人口1.47万人,死亡41人;修水县城进出公路水淹1米余,冲坏小型水利工程8896处,受灾人口13.4万人,死亡94人,高沙水文站出现有记录以来最高水位99.00米。局部地区暴雨与洪涝年年都有。

干旱

自唐元和二年(807年)至1949年,修河流域发生旱灾115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8年,又发生严重的干旱11次。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而干旱往往同时伴有高温,给人们生产生活也带来严重影响。1978年的大旱,从6月下旬起到11月初,时间长达5个月,而后接冬旱,直至次年春旱,历史罕见。全境受旱面积15万公顷。其中永修县中、晚稻绝收面积2000公顷,武宁县155座蓄水工程除3座尚有少量底水,其余全部干涸,多数村镇群众饮水困难,农田受旱面积超过80%。

水站

在宜春市修河上设有港口水站。

流域概况

气候特点

修河流域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平均气温17.0°C,无霜期260~280 天,年平均降雨量1629.8毫米,适于植物生长。

地质地貌

修河流域经九岭运动和晋宁运动褶皱上隆为陆地,属于扬子地台,又经九岭花岗岩体入侵后,成为扬子地台基底,此基底上的褶皱构造均为复杂的复式基底褶皱。在基底上沉积的地层受到后期造山运动的影响,褶皱上隆为陆地,形成“盖层”褶皱。

修河流域北部有幕阜一九宫山,位于省境边缘,是省际界山;南部有九岭山,为县际界山和分水岭。两大山脉均呈近东西走向,多为500~1000米以上中低山,构成南北屏障。中部则是连续展布的东西向丘陵、河谷平原地貌。地形总体趋势由西部向中东部渐低,即由中低山地形逐渐过渡到丘陵、低丘岗埠、河湖平原地形。整个地貌形成以修河为轴心,向南、北两岸延伸的平原、丘陵、山地阶梯式格局。

社会经济

2008年底,流域内人口为235万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

2008年,耕地面积98568.62公顷,其中水田70238.75公顷,旱地28329.87公顷。红壤是该流域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土壤资源。

农业生产以生产水稻为主,部分耕地种植棉、麻、甘蔗、大豆、花生、油 类、药材等农作物;丘陵地区将宜种植果园的红壤开垦为园地,主要以果园、茶园、桑园为主;此外,域内森林资源丰富,部分乡(镇)以林业为主要收入来源。

水利概况

历代航运

修河历史上通航条件较好,木帆船曾上溯到上游段的渣津。航运是物资运输和贸易的主要方式。

1972年,柘林水库大坝建成蓄水后,原来的天然通航道从此被截断。

1983年4月,坝头右侧建成设计通航能力50吨、年运货量25万吨的翻坝船滑道,水库内外的船泊可过坝继续航行。

2002年,修河中上游交汇处再次拦河建起抱子石水库大坝,使干流通航到此终止。而下游永修河段航道基本保持不变,货物运输可经鄱阳湖上溯南昌等地,下入长江诸河。永修县城至吴城河口35千米的航道经1991年初整治后,已由VI级提升至V级,当年水上货运量达67.3万吨。2000年修河水上货运量26.7万吨。水上客运是永修县重要交通方式,2000年县城建成一处新客运码头,当年全县水上客运量为96万人次。

随着公路交通发展,航运逐步减少。

水库建设

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可上溯到唐代。唐会昌六年(846年),永修代知县何易于在县治南筑何公堤,咸通三年(862年),永修县令孙永筑孙公堤。1948年底,全流域仅有小型水利工程100多座,灌溉面积10万余亩;少量的圩堤工程也标准很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河流域加固修复了原有水利设施,新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至2015年,流域内有大型水库3座(柘林水库、东津水库、大塅水库);有中型水库16座(红旗水库、源口水库、云山水库、石嘴水库、盘溪水库、抱子石水库、郭家滩水库、淹家滩水库、龙潭峡水库、小山口水库、罗湾水库、小湾水库、石马水库、小栏关水库、香坪水库、樟树岭水库);有小(一)、(二)型水库599座。

柘林水库于1975年末建成,坝长590.7米,最大坝高62米,集雨面积9340平方公里,占整个修河流域面积的63.5%;总库容79.2亿立方米,为全国土坝水库之冠,其中防洪库容3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34.4亿立方米,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航运和发展水产事业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东津水库于1993年兴建,大(二)型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080 km,水库总库容7.05 亿立方米,坝址至河源长117 km。

大塅水库大塅水库位于江西省铜鼓县城东北的大塅镇太坪村,距铜鼓县城约32km,是大(二)型水库,总库容1.15亿立方米。

桥梁涵洞

修河上的桥梁建设历史悠久,早在宋朝就建有石桥、木桥和浮桥。修水的北宋香花桥、西摆南宋桥等至今仍在使用。自宋以来,流域内建造的各种桥梁数以千计。清道光年间,修建的渣津福星桥,跨噪口、东港南北两河水,全长240米,石墩石梁至今保持完整,为跨度最长的“修河古道第一桥”。

修河干流上建桥则始于民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修河干流上相继建成了坑口大桥、郭家滩桥、茅坪大桥、抚州坊大桥、宁红大桥、武宁大桥、山下渡公路大桥、涂家埠铁路桥(新桥)、易家河大桥、虬津公路大桥、立新公路大桥、福银高速修河大桥等。

宁红大桥位于修河修水大桥之上游的一座特大公路桥。2001年竣工通车。主桥全长540米。

武宁大桥位于武宁县城东北角,横跨修河。2001年主桥工程竣工。主桥长847米。

清江修河大桥是武吉高速公路跨越修河的一座钢筋混凝土30米连续T形梁桥。2007年12月竣工。桥长578米。

易家河大桥位于柘林湖风景区易家河附近,横跨修河。2010年建成。大桥总长915米。

水电开发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域水力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先后建有柘林水电站 、东津电站 、抱子石电站等大型水电站,装机5000千瓦以下小水电站有349座,总装机容量17.29万千瓦,年发电量5.95亿千瓦时。铜鼓、修水、武宁3县已实现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目标。

柘林水电站位于干流中游末段。工程于1958年秋季开工兴建,1970年8月复工续建,1972年8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975年6月四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首期装机18万千瓦,2002年扩容至42万千瓦。

东津电站位于上游修水,装机6万千瓦。

抱子石电站位于干流上游末段,装机4万千瓦。

大圾水电站位于支流定江河一山口水中段,装机1.28万千瓦。

茶子岗水电站位于下游,装机2.3万千瓦。

盘溪水电站位于武宁罗溪水下游,装机1.2万千瓦。

旅游开发

修河流域境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内有云居山一柘林湖国家级风景区、天柱峰、九岭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南崖一清水岩省级风景区。位于河口处有永修县吴城镇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云居山位于永修县西北隅,方圆22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 143米。山间有一处约7公顷的平原,禅宗千年古刹真如寺就坐落其中,现为国家重点开放寺庙,也是全国3个样板丛林之一。

九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武宁县,森林覆盖率达91%,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4.5万立方米。园内珍稀树种众多,自然景观奇特,有吴王峰、桃花尖、云腾洞、象鼻洞等自然景观。园内留有陶渊明苏轼黄庭坚周敦颐韩琦等历代文人笔墨古迹。

柘林湖位于永修县西北部,地跨永修、武宁两县,是江西最大的一座人工湖,为省级地质公园。湖区为典型的向斜构造洼地,总面积308平方千米,蓄水量多达70亿立方米,湖内含有大小不等的997个岛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