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竹篇序

更新时间:2023-07-25 11:16

《修竹篇序》是陈子昂的文学理论,主要包括风骨和兴寄两点。也作为《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的并序存在

作品原文

东方公足下1:文章道弊五百年矣2。汉魏风骨3,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4。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5,而兴寄都绝6,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7。一昨于解三处8,见明公《咏孤桐篇》9,骨气端翔10,音情顿挫11,光英朗练12,有金石声13。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14。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15,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16。解君云17:“张茂先18、何敬祖19,东方生与其比肩20。”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21,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创作背景

此诗是陈子昂看到东方虬的《咏孤桐篇》(原诗已佚)后有感而发,是陈子昂诗歌理论的集中体现,当作于陈子昂中进士之后,具体作年不详。

注释译文

注释

白话译文

东方公足下:诗歌(的光荣优良传统)已经衰弊/中断五百年了。(指从西晋至唐初)。汉魏时期优秀的风骨传统,晋宋(指南朝宋)虽然没能流传下来,但是在现存的文献中有可以找到证明。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欣赏齐梁的诗歌,(我觉得当时的创作)过分追求词采的华丽 ,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非常的空洞),每每感慨万千。

回想古人,常常担心浮艳绮靡(的文风充斥文坛),而风雅之风就此沉寂下去,因此心中很是不安。自从昨天在解三家里欣赏了您的《咏孤桐》诗,(深深地感到诗中透露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美,诗歌的音节随感情的波澜起伏而不断波澜起伏,诗歌写得十分格调明朗,节奏铿锵有力。

于是乎心目为之一新,消除了那种沉闷和抑郁之感。(我)没想到(又从您的诗作)感受到了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想必这)也可以令建安时代的作者相视而笑(感到欣慰)。解三先生说:“您可以与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肩”,我也认为这是知音的话。所以感叹于雅制(的复兴),写了这首《修竹诗》,自然期待献给知音之人欣赏。

作品鉴赏

本文作为一封信对于了解陈子昂的风骨有很大帮助

陈子昂所标举的“兴寄”也是来源于前人主要是汉人“美刺比兴”的观念,其含义就是指诗歌的比兴寄托。这也的确切中了六朝诗歌工于体物、专有形似的弊端。更值得指出的是,陈子昂“风骨”与“兴寄”并举,为唐诗未来的发展,比如实现由风骨向兴寄的“战略转移”埋下了伏笔。

陈子昂同时的人如卢藏用对陈子昂的意义已经有所认识,他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中,给予陈子昂以极高的评价,认为是“道丧五百年而得陈君”,对其代表作《感遇》诗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卢藏用的出发点不是诗歌的美学特质,而是儒家的政教观念,因此与陈子昂在诗歌史上的真正价值,与陈子昂的理论主张对唐诗学的真正意义之间尚存在一定的距离。

但是,就总体而言,他的评价是客观的、中肯的,得到了后人的赞同。杜甫盛赞陈子昂“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新唐书·陈子昂传》肯定他“始变风雅”。当然,也有人对卢藏用的评价提出过质疑,如颜真卿、皎然等。明末胡震亨《唐音癸签》综合各种意见,仍然认为陈子昂“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作者简介

从上官仪到初唐四杰到陈子昂,大唐帝国的诗歌真正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唱出了自己时代响亮的唐音。陈地位在二: 1.诗歌理论的革新,齐梁诗风的影响为后来的诗人指明了创作的方向,他以刚健的语言,有力的节奏来抒发慷慨激昂的情感,使大唐帝国的诗歌新回到“风”“雅”和汉魏的传统

2.他的诗歌情感激昂慨.语言质朴苍劲,常常写一种美好理想与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剧,深沉的悲哀.从来是以天才自居,以天才自任,而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天才没有得到承认,感到十分的悲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