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5 13:01
俯冲带(subduction zone)通常指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的构造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向某一方向移动,遇到大陆壳,彼此相撞时,大洋板块由于岩石密度较大,处于较低部位,便俯冲于大陆壳之下,亦称消减带,又称贝尼奥夫带,因地震学家贝尼奥夫首次测量出该带的地震而得名。
俯冲带(subduction zone)通常指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的构造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向某一方向移动,遇到大陆壳,彼此相撞时,大洋板块由于岩石密度较大,处于较低部位,便俯冲于大陆壳之下,亦称消减带,又称贝尼奥夫带,因地震学家贝尼奥夫首次测量出该带的地震而得名。
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俯冲板片向下弯曲形成的海沟;因板块俯冲而刮削下来的弧前增生楔;上驮板块前缘的富集地幔楔;板片俯冲到一定深度因部分熔融而形成的火山弧,以及与火山弧伴生的成对双变质带等。因为大洋岩石圈在俯冲带进入地幔,到一定深度被地幔熔融同化而消亡,故又称消减带(consuming boundary zone)。B型俯冲带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智利型俯冲带(高应力、弧后挤压的缓倾俯冲带)和马里亚纳型俯冲带(低应力、弧后扩张的陡倾俯冲带)。A型俯冲带是大陆岩石圈相互俯冲的产物。
是俯冲板块的俯冲部分。发生俯冲作用的板块边缘部位,包括洋—陆俯冲或洋—洋俯冲的B型俯冲带和陆—陆俯冲的A型俯冲带两种类型。B型俯冲带出现巨大的贝尼奥夫带,并以发育沟、弧及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为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