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11 16:57
据《史书·蜀王本纪》记载,望帝约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时代称王于蜀,因鳖灵功高,故禅位于鳖灵。在这之后,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他想,国家交给更有能力的人打理,将是万民之福。哪想到,那宰相坐上帝位之后,竟然慢慢变了样,不仅把国家治得乱七八糟,还占去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一个个传言飘到望帝的耳边,望帝变得心急如焚,于是想赶回都城劝那宰相回心转意。可是,人家城门紧锁,根本连都城都不给他进。望帝求也没用,喊也没用,只好郁郁寡欢地回到西山,并日夜掩泪痛哭。哭得久了,可能是悲伤过度吧,他黯黯然断了气。不久,他化作了一只鸟,目光呆滞地站在屋顶上,望着远处曾经熟悉的都城哀声啼鸣,而且常常啼出一片片红红的鲜血来……望帝死后,他的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
杜鹃为提醒人们不忘农时而号鸣,直至“啼血”。人们感今他教民务农有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和七月初一祭祀他。今郫县城南有他和丛帝的陵墓,称望丛祠。每到祭之日,人们便纷纷赶来开展祭祀活动,同时,赛歌跳舞,演戏娱乐,十分热闹。在川西平原等地,当杜鹃鸣叫时,人们便认为这是望帝在提醒大家莫误农时。
在遂明国,有一棵大树,名叫“遂木”。这棵树真是异常之大,它的树枝很高很长,仅仅光树冠的面积竟达一万顷,伸展到了几十里以外的地方,而且整个大树看起来,就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按理说遂明国本来就是见不到日月之光,暗无天日的,再加上有这么大的树木遮蔽,必然是黝黑一团、漆黑一片的。其实并非如此,大树下到处闪耀着美丽的火光,犹如珍珠生辉、宝石发亮,把四下里照耀得明明亮亮的,如同白昼。不见天日的遂明国百姓,就在这种灿烂的美丽的火光中,躬耕劳作,怡然自得,悠哉悠哉的靠这种火光生活。尽管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人们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过去,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多半是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一块儿吃了,因为找不到火来进行烹饪熟。因此在遂明国里,人们还不知道如何生火。人们发现火能帮助人们御寒,抵御野兽的伤害和烧熟食物,让人们可免于挨饿及受冻,所以火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为了火种不能久存而困苦,因此保护火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万一没有了火种,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因为,没有了火,就等于没有了光明,人们就不能够正常的生活,不但要生吃很多味道很不好的食物,到了晚上,也只能靠月光来照明,而且还会经常受到野兽猛禽的袭击。为了保存火种,大家就轮流值日看守火种,长年累月,没有尽头。可是保存火种非常之难,有许许多多的不利因素,常常使得他们的生活处于没有火的状态。有个聪明智慧的人一想到自己国家的人民的痛苦状态,就发誓要把这个谜团解开。
有一日,这个聪明智慧的人周游天下,走得很远很远了,远到连日月星辰都不见了,终于来到遂明国。他见到此地的奇异景象,感到十分奇怪,决心把火光的来源弄个明白。经过了好多天的仔细观察,有一天,他终于发现这里有一种大鸟。桔红色的嘴巴、漆黑的脊背、雪白的肚皮,长着鹗爪似的坚硬利爪,在大树上跳来跳去找虫吃,不时像啄木鸟似的用长长的硬喙啄树干,每一啄,就发出璀璨的、夺目的火光。这个聪明人见了这种景象受到启发,想到了取得火种的力、法。他于是捡了一根硬木枝,在遂木上钻起来,结果真的也发出火光。可惜的用这种树木钻出来的火,只发光,没有火头。他回到自己的国家后,继续用别的树木作试验,虽然钻起来很费劲,但终于钻出火来。他并且无私地把这个钻木取火的力、法教给人民,从此人类就不再靠天然的雷电来点燃的火种,也不必小心翼翼地天天看守着已点燃的火堆、惟恐熄灭了。有了取火的方法,火的用途也就大为扩大了。而且聪明的人类又改变了取火的方法。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敲敲打打,敲出火来。如此这般,人们最终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正因为他的功劳,让人们享受到光明,让人们无须生活在黑暗中,真是太伟大了。他的事迹是对人类最初征服火的一曲颂歌。人征服了火,火磨炼了人,人成了星际间的万物之灵。这个聪明人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受到后人敬仰,尊称为“燧人氏”,就是取火者的意思。由于发明钻木取火,燧人氏被黄帝封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于衡山,葬于衡山人们为了纪念他的重大贡献,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山峰。
有襄山。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有缗(mín)渊。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