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黄梅

更新时间:2024-07-12 16:58

倒黄梅(Reoccurrence of Meiyu)是一种天气,出梅进入盛夏已数日,长江中下游气象要素已具盛夏特征后又再转入具有梅雨特点的天气。这种情况就好像梅雨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故名倒黄梅。一般来说,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者一周左右,长者十天半月。

定义

倒黄梅是指出梅进入盛夏已数日,长江中下游气象要素已具盛夏特征后又再转入具有梅雨特点的天气。

形成原因

出梅进入盛 夏数天后,由于冷空气在东亚(局部地区)的势力较强,迫使冷干和暖湿空气 的交锋位置南压,再度停滞在江淮流域,出现持续阴雨。主要是东亚上空大气运动初夏到盛夏的季节转变过程中发生反复所造成的。

具体说来,主要是高空西风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第二次北跳以后,重新南退一段时间,就好像两军对阵,战线向前推进以后,阵地没有巩固,又不得不暂时后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东部的主要降雨带,重新从黄淮流域移到长江中下游。过一段时间以后,高空西风急流和副热带高压才真正北移稳定下来,雨带从此北上,倒黄梅结束。

与梅雨的异同

相同点

(1)出现的地区相同:均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2)温湿特征相似:均是持续的阴雨天气。

不同点

(1)发生的时间不同:梅雨发生在春末夏初的季节过渡时期;而倒黄梅是出梅进入盛 夏数天后。

(3)降雨量不同:一般而言梅雨期降雨量要大于倒黄梅的降雨量,但是有的年份,如1997年,梅雨期短,降水量少且少暴雨。而倒黄梅的持续时间却较长,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4)产生原因不同:梅雨是由于大气环流季节性的调整,副热带空气和冷空气持续交锋的位置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到日本南部,从而形成天气气候特征显著的梅雨时期;然而倒黄梅是环流在局部地区发生暂时变化下产生的。

上海倒黄梅天气特征分析

天气特征分析

王智等对2009年7月21至8月23日期间上海地区连续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该段时间上海地区具有与梅雨期相似的温湿特征。从日平均温度来看(图1),梅雨期上海日平均温度都在25°C以上,大多低于30°C,出梅以后第一天((7月9日)平均气温迅速升到近33°C,直到7月21日平均气温多在31°C附近或以上,7月20日平均气温甚至达到了35°C,明显具有盛夏的气温特点;之后倒黄梅期的日平均气温迅速回落,但也都在25°C以上,大多低于29°C,只有在降水初期和末期的日平均温度高于29°C。

天气形势分析

通过高层(200 hPa,南亚高压)环流形势分析、中层(500 hPa,副热带高压)环流形势分析以及低层(700 hPa、850 hPa)环流形势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南亚高压对江淮流域的倒黄梅天气有更为重要的影响,南亚高压的维持或加强是出现倒黄梅天气的有利条件。

(2)与梅雨期相比,上海倒黄梅期间中低层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减弱,位置也偏南偏东,说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对倒黄梅的影响明显不如梅雨期。

对其梅雨期和倒黄梅期的低层水汽分布进行分析,表明了低层的水汽输送不仅对梅雨期降水,而且对倒黄梅期降水同样非常重要,与中低层副热带高压形势不同,倒黄梅期间自我国西南地区高湿区向长江下游的水汽输送比梅雨期更明显。

2009年7月江苏省倒黄梅暴雨过程

2009年7月下旬,江苏省自南向北出现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研究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实况要素资料和NCEP1°x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这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和要素场特征。结果表明:从大环流形势看,这次暴雨过程是一次“倒黄梅”暴雨过程,500hPa东北低涡和中低层低涡辐合和切变线,是这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分析物理量场发现:水汽通量散度场中的辐合区基本呈带状,与降水区相对应,强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分布也非常一致。这次暴雨天气发生在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背景下,强降水区域与能量锋区有很好的对应。分析动力条件可知,暴雨过程有着强烈辐合和上升运动,辐合中心和上升运动大值中心与强降水也有着很好的对应。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