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7 11:33
假道伐虢,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年》。
《左传·僖公二年》:“假道于虞以伐虢。”
后人总结出成语假道伐虢。
虞、虢本是春秋时期两个相邻的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国家,便计划先攻打虢国。然而,晋军要开往虢国,就必须途经虞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与虢国联合抗晋,晋军虽然强盛,也难轻易获得成功。
为达到出兵虢国的目的,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王献公建议,用晋国出产的良马和美玉送给虞国,以此借用虞国的路径,进军伐虢。晋献公舍不得将宝物送给别人,更担心送了礼物虞国仍不肯借路,岂不是鸡飞蛋打?荀息便说:“送给虞国的这两件宝物,如同从晋国的内库府取出来,暂时存放在晋国的外库府而已,早晚都是自己的。”晋献公虽然十分明白荀息的意思,但仍很不放心地说:“虞国有个叫宫之奇的大臣,他肯定不会轻易让虞公接受晋国的礼物的。”料事如神的荀息又答道:“宫之奇虽然心如明镜,但行为懦弱,他绝不会强行劝阻虞公收受礼物的。因为他和虞公一起长大,虞公也不可能对他言听计从,更何况虞公并非具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的明君,只不过是只看眼前利益的平庸之辈。”晋献公听荀息讲得头头是道,便采纳了他的主意,并让他带上良马和美玉去虞国说项。
荀息以晋君特使的身份到了虞国,向虞公献上宝物,又大讲了一通晋、虞两国历史上的恩恩怨怨,然后十分谦卑地试探道:“虢国屡屡侵犯晋国边境,如今我国想借道于虞国,去质问虢国为何要侵犯晋国边邑,万望圣明的虞君高抬贵手。”虞公见了晋献公送来的国宝,果然心花怒放,又听了荀息的一番高论,便不加思索地应允晋国借道攻虢。宫之奇见自己的国君如此轻率,连忙劝阻说:“晋君的礼物如此厚重,荀息的话语也如此谦卑,其中必藏祸心。君主千万要三思而行。”虞公全然不理会宫之奇的劝告,不但答应借道给晋国,而且还要求率先出兵攻打虢国,以讨好晋国。宫之奇又连忙跪伏在地,竭力劝阻说:“虢虞两国如同唇齿,相邻相依,虢国一亡,岂不是唇亡齿寒吗?”虞公仍不理会。宫之奇见虞君一意孤行,料定虞国灭亡在所难免,便带着家眷跑到曹国避难去了。就在宫之奇跑到曹国不久,晋献公就派大将军里克、荀息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借道虞国,只用了几个月的功夫,就轻而易举地消灭了虢国。晋军得胜回国途中,又以部队需要休整为借口,在虞国驻扎下来。虞公仍然毫无戒备,满口答应。不久,晋军发动突然袭击,把虞军打得措手不及,很快就消灭了虞国,虞公也当俘虏,荀息献给虞公的晋国良马、美玉又如数回到晋献公手中。荀息无不奸猾地笑道:“美玉依然璀璨夺目,只可惜良马的牙齿长长了。”后来,晋献公将女儿嫁到秦国时,又将虞公作为陪嫁的奴仆到了秦国。
处在敌我两大国中间的小国受到敌方武力胁迫时,某国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态,把力量渗透进去。对处在夹缝中的小国,只用甜言蜜语是不会取得其信任的,援助国往往以“保护”或赠给“好处”为名,迅速进军,控制其局势,使其丧失自主权;再乘机突然袭击,就可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若有远虑,人则无忧。如果欠缺远见,就必须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天赋、知识及欲望去勇敢地描绘,向着呼唤你的方向前进。如果这样还是体会不到自己的远见,就设法找一位富有远见的领导,在跟随他奋斗的过程中,慢慢地去体会别人是如何表现自己的远见的。
假道:借道。虢: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名。假道伐虢原义指通过向对方借路为名而行消灭对方。在句中作谓语、定语。
《千字文》:“假途伐虢,周伐商汤。”
明·无名氏《鸣凤记·忠佞异议》:“先把仇鸾一本,就将此揭帖明告严嵩,使他知我假途灭虢之计,消彼得陇望蜀之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