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9 18:33
偏翅唐松草,中药名。为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偏翅唐松草Thalictrum delavayi Franch.的根及根茎。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主治湿热泻痢,黄疸,白带,风火牙痛,目赤肿痛,疮疡肿毒。
多年生草本,高60-200cm。全株无毛。茎直立,有分枝。叶互生;叶柄长1.4-8cm,基部有鞘;托叶半圆形,边缘分裂或不裂;基生叶在开花时枯萎,茎下部和中部为三至四回羽状复叶;叶片长达40cm;小叶草质,大小变异很大,顶生小叶圆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30mm,宽3-25mm,中部以上3浅裂,基部圆形或楔形,小叶柄较长;两侧小叶较小,先端常作不规则2-3裂,或不裂,小叶柄短,上面绿色,下面稍苍白色,网脉不明显。圆锥花序长15-40cm;苞片和小苞片均为线形;花两性,花梗细,柔弱弯曲,长8-13mm;萼片4,花瓣状,卵形或长圆形,长5.5-12mm,宽2.2-5mm,淡紫色,早落;花瓣无;雄蕊多数,长5-7mm,花丝近丝状,上部稍宽,花药长圆形,长约1.5mm,先端具短尖头;心皮15-22,有短柄,花柱短,柱头生于腹面。瘦果扁,斜倒卵形或镰刀状弯曲,长5-8mm,约有8条纵肋,沿腹棱和背棱有狭翅,果柄长1-3mm,宿存花柱长约1mm。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海拔1900-3400m的山地林边、沟边、灌木丛或疏林中。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根及根茎。
味苦,性寒。
入胃、大肠、肝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湿热泻痢,黄疸,白带,风火牙痛,目赤肿痛,疮疡肿毒。
1、治痢疾和急性肠炎,马尾连15g,木香10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2、治急性黄疸型肝炎,马尾连15g,马蹄金30g,蒲公英15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3、治白带,马尾连6g,三白草30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4、治胃热牙痛,马尾连15g,石膏30g,野菊花15g,细辛3g。(《四川中药志》1979年)
5、治急性结膜炎、疮肿,马尾连15g,千里光30g,夏枯草15g。(《四川中药志》1979年)
内服:煎汤,5-15g。
脾虚胃寒者慎服。
采集加工:春、秋季采挖,抖去泥沙,除去苗茎,晒干。
药材性状:根茎短,直径约1cm,褐色,周围包以棕色纤维状短鞘。须根丛生,细长,外表棕色;断面木心浅黄色。味苦。
对P388白血病细胞有抑制活性作用。
1、《中国药用植物志》:“杀菌消炎。”
2、《四川中药志》1979年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痢疾、肠炎、急性黄疸型肝炎、白带、牙龈肿痛、急性结膜炎、疮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