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5 15:02
始建于元朝,设停洞古停司。
清改置停洞堡。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前,停洞辖区属下江县停洞自治乡。
1951年,停洞建区。
1958年,成立停洞公社。
1984年8月,公社改乡,改为停洞乡,属六区(停洞区)。
1992年,加哨、架里、停洞、加民4乡合并为停洞镇。
2011年末,辖停洞1个社区,停洞、田坝、苗棚、新寨、加哨、老寨、九挂、摆下、架里、长寨、摆坟、党略、污昔、伶娃、加当、传洞、归奶、九日、东岑、摆也、高坎21个行政村;下设124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停洞镇辖1个社区、15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停洞村。
停洞镇地处从江县西北部,东与下江镇为邻,南与东朗乡相连,西与往洞乡相依,北与榕江县八开乡接壤。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县城62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2.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0.23千米,总面积122.15平方千米。
停洞镇地处月亮山边缘的缓坡地带,地势起伏较大,西南高、东北低,镇内最低点海拔245米,最高点位于加哨村松保山,海拔775米。
停洞镇多年平均气温18.4℃,1月平均气温7.7℃,极端最低气温-3℃;7月平均气温27.6℃,极端最高气温38.4℃。年平均日照时数13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无霜期年平均310天。
停洞镇境内河流属珠江流城西江水系,地处都柳江中段,都柳江从北面境内船洞村流入辖区,在东子流入下江镇辖区,境内河段为10余千米。
停洞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暴雨、洪涝、泥石流、干旱、风灾、冰雹等。暴雨灾害年均发生0.3次,主要发生在5~8月夜间。
2011年,停洞镇有耕地面积12151亩。截至2011年末,停洞镇林地面积5.5万亩,森林覆盖率47.43%。
2011年末,停洞镇辖区总人口27784人。总人口中,男性14538人,占52.3%;女性13246人,占47.7%。总人口中,以苗族为主,达24108人,占86.8%;其他民族3676人,占13.2%。2011年,停洞镇人口出生率16.8‰,人口死亡率7.88‰,人口自然增长率8.9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29人。
截至2019年末,停洞镇户籍人口32276人。
2011年,停洞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336元。
截至2019年末,停洞镇有工业企业10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4个。
2011年,停洞镇农业总产值4157万元,比上年增长21.73%,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45.5%。
停洞镇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7502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朝天小香辣是地方特色品种。2011年,辣椒面积种植1万亩,年产干椒500吨。
停洞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出栏6953头,年末存栏6924头;耕牛存栏7683头;山羊出栏864只,年末存栏935只;家禽年末存栏23320羽。2011年,生产肉类994吨;畜牧业总产值1704万元。
2011年,停洞镇林业总产值1273万元。
停洞镇渔业以山塘养鱼和稻田养鱼相结合。2011年,鲤鱼产量100吨,产值150万元。
2011年,停洞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24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876万元。
2011年末,停洞镇有商业网点56个,从业人员480人。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00.5万元。
2011年末,停洞镇有幼儿园6个,在园幼儿191人;小学13所,在校生2874人,专任教师11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346人,专任教师6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
2011年,停洞镇共建成村级广播室19个,广播覆盖率为96%。电视用户559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88.8%,可收视频道9至45个。
2011年末,停洞镇有文化站1个,农家书屋3个,藏书0.5万多册。有秧歌队、芦笙队等各类业余文艺表演队伍6支。
2011年末,停洞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个,其中镇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4个;病床28张。专业卫生人员32人。
2011年,停洞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3155人,参合率99.96%。
2011年末,停洞镇有篮球场14个,斗牛塘4处。
2011年末,停洞镇有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4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00门,固定电话用户233户,移动电话用户3380户,宽带接入用户113户。
2011年末,停洞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12.2千米,生产能力60吨/日。
2011年末,停洞镇镇区有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5台。全镇通电率100%。
2011年末,停洞镇镇区有花坛5个,绿地2000余平方米,林地3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7%。
2011年,停洞镇有321国道公路干线从镇内穿过。镇汽车站日均发送30辆客车,日客运量800人次。
停洞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停洞村而得名。据传先民由江西泰和县褚石巷迁居至黎平潭溪,后迁榕江等地,几经辗转,最后迁至此地定居。侗语叫此地为“停”,后人为便于称呼,则将古时对这一地区俗称“九洞”的“洞”字附加在“停”字的后面,“停洞”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