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10 14:21
健康经济,是以保障和促进经济健康为目标、以维护生命健康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促进经济运行健康,要求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不超出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实现绿色发展;要求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集约发展;要求经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实现平衡发展。二是经济运行必须以不损害人的生命健康为底线,以保障生命安全、提高健康水平为原则,充分考虑发展的资源显性成本和健康隐性代价,实现生产过程、市场流通、产品服务和消费处置的全程健康,践行以人为本。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尤其是90年代以来,以阿玛蒂亚·森为代表的一批发展经济学家,围绕能力、权利与福利建立一种新的发展观理论体系。阿玛蒂亚·森用人类发展理论解释了健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拥有生活的基本能力,健康是人们拥有其他各种能力的最基本要素,唯独拥有健康功能,人们才有能力完成其他“功能性活动”,从而实现有价值的生活。因此,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能力,它既是发展的目标,又是发展的手段。获得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是国民获得健康能力的“权利”,政府和社会应该为人们提供这种“权利”。从1990年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人口健康指标列为评价一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指标。世界银行《增长的质量》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思路和框架也反映了这一人类发展观。与此同时,全球对增进健康的承诺也是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部分。
所谓健康经济,是以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健康为目标,以维护生命健康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健康经济有两层含义:
一是促进经济运行健康,要求经济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必须以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前提,促进绿色发展;要求生产要素必须实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集约发展;要求经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体现平衡发展。
二是经济运行必须以不损害人的生命健康为底线,以保障生命安全、提高健康水平为原则,充分考虑发展的资源显性成本和健康隐性代价,实现生产过程、市场流通、产品服务和消费处置的全程健康,践行人本发展。
健康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民健康、社会和谐。它摒弃追求物质产出最大化的传统发展模式,颠覆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考核体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健康经济以促进生命健康为基础,以发展高附加值健康创造业为路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新型发展模式。
健康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在保障和促进人的生命健康和经济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经济的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健康的基本标志,它与人的生命健康共同构成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这既是发展健康经济的根本目标,也是人类发展的最终追求。
健康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中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人口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9岁增加到2010年的74.8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69.6岁)。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孕产妇死亡率大幅下降……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遇到了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主要表现为人口健康指标的改善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些不良趋向:一些健康指标存在较明显的城乡、地区和阶层差异,一些新型传染性疾病、职业病、亚健康以及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患病人次和严重程度增大,食品药品安全引发的健康问题以及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在增加。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增长,为未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埋下隐患。尤其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如果不能持续维护和改善人口健康,那么人力资源会转化为人口负担,引起经济波动、停滞乃至衰退。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对人力资本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以人口健康促进经济增长,是一种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战略选择。在新时期,中国政府应更加注重健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重视健康对劳动生产率、消费倾向的影响,在拉动以健康为导向的消费需求、推进人口红利收获、改善收入分配、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方面有所作为。
以国民健康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路径
重视大众健康教育,树立全民健康观念。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的第一资源,是社会文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国人口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力资本利用程度。因此,关注健康、以国民健康促进经济增长,既符合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又可以扩大内需、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要加强普及公共卫生与健康知识教育,引导城乡居民改变不科学的健康观念,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只有人人树立健康观念,人人参与防病治病,建立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国民的健康素质才能提高,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健康经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如何通过转型升级释放内需潜力已成为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当务之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用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形成了庞大的市场需求。这为大力发展以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养老为目的健康产业以及以健康为向导的健康经济提供了契机。健康经济主要包括技术含量高的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大量以改善健康为目的的中高端服务业,主要涉及自主研发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和大型医疗仪器等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保健用品、健康营养食品、健身用品等健康产品产业,养生保健、健康管理、家庭健康护理、老年健康照顾、休闲健身、健康文化创意、综合性养老养生园区等健康服务业。大力发展健康经济,能够加速释放消费需求,创造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提质增效。
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提高医疗可及性、公平性。建立并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良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其公民提供健康保障的必要手段。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疗可及性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现象依然比较突出。新时期,政府应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加政府卫生投入,促进卫生领域的公平性,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
中国营养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中食品文化交流协会(中国)顾问、营养学博士曾晓飞表示,“健康经济”是当今中国创新年代之重要领域,是根本的创新经济发展方向。
可以从下面四大方面加以讨论:
1、健康要从“健康教育”抓起,从师范教育、基础卫生教育着手,将基础营养学导入师范教育、医学教育,要教育人们知道少生病与不生病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只知道得病去医院求助的方法。
2、健康干予与保险税收结合,以经济的力量约束个人与社会团体对环境的污染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3、“健康经济”学科的提出与建立、研究与推广,对中国“大健康”产业顶层设计意义重大,是推动“大健康”领域国家战略有效措施的指导性理论与方法。
4、建立系统的“健康教育、健康干预”理论到实施的法律法规,推动“健康经济”的发展。拥有一个健康的民族,就能够完成“一带一路”经济大战略的实施。
推进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健康经济,对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破解发展难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高投资、高出口、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将健康纳入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注重绿色发展,推动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选择。
抢占发展先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的加速,健康消费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当前,生物健康技术突飞猛进,健康产业附加值和发展潜力巨大,呈现引领新时期全球经济的趋势,有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如果我国率先倡导和发展健康产业,就有可能抢占全球发展制高点,在现代生物技术创新、健康产业发展以及扩大健康需求、促进健康消费等方面占得发展先机。
建设民生工程。生命健康是人的永恒追求,健康经济则是发展的持久动力之源。发展健康经济,保障和促进人的生命健康,以可持续发展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民生工程。
凝聚国际共识。健康经济的进取型发展理念容易形成国际共识,特别是能够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同。因此,我国率先倡导健康经济发展模式,以健康引领发展,有利于在全球凝聚共识,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发展健康经济的政策建议
制定健康经济发展战略。开展健康经济研究,制定健康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在国家层面出台指导意见,将健康制造业、健康服务业等健康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产业规划。破除限制健康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制度创新和配套政策支持健康经济发展。
推进试验示范和改革创新。选取中国东、中、西部典型地区,分别进行健康经济试验示范,赋予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权,推进土地、户籍、资源、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和创新。
营造健康经济发展环境。在全社会普及健康经济发展理念,培育健康经济文化,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努力营造国家引导、地方主动、市场自发、全民参与的健康经济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