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再希

更新时间:2024-10-18 14:02

傅再希(1899—1984年),江西临川上顿渡人。江西著名老中医,民国时期民间有“临川傅再希、李渡赵亦藩”的说法,他们为抚河流域的两大名医。1959年调江西中医学院,任教授、主任医师、基础教研室主任。

背景介绍

历任抚州镇联合中医院副院长,临川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抚州市第一、二届政协副主席,抚州市一至三届人大代表,江西省一至三届人大代表,江西省一至五届政协委员。1959年调江西中医学院,任副教授、教授、主任医师、基础教研室主任,江西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和全国中医学会理事、江西著名中医、赣东四大名医之一。著有《阴阳五行学说的研究》、《农村常见病中医简易疗法》,1960年先后出席全省和全国两级文教卫生群英大会,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民国时期民间有“临川傅再希、李渡赵亦藩”的说法,他们为抚河流域的两大名医。赵亦藩是指宋太宗三十一世孙、清诰授奉直大夫赵如棻之子,祖籍江西丰城市白土镇,师从清代名医周佐臣先生,深得其衣钵真传。抗日战争期间,抗日名将陆军预备第十师师长方先觉、十九师师长唐伯寅都曾数次派遣随从接他到驻地出诊。病愈后赠送牌匾、锦旗等以表谢忱。而傅再希先生则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古文根底深厚。

成长经历

傅再希出生于1899年6月,1916年毕业于省立临川第七中学。因家贫无力升学,遂随本县名医李圃孙先生学医。满师之后,悬壶济世。又三年,名闻乡里。其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堂弟傅烈影响下,1926年年投身北伐,转战苏浙。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派遣回到临川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因党组织受到破坏,被迫潜隐福建,与党失去联系,化名行医,5年后回临川继续行医,成为一方名医。

解放后,先生与李元馨先生响应党关于“组织起来”的号召,在抚州城创办区境第一所“临川县抚州镇大众中医联合诊所”。1958年任抚州镇联合中医院(现今抚州中医院前身)副院长,并当选为江西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第四、五届政协委员。1959年后,先生执教于江西中医学院,任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多次被评为学院和南昌市先进工作者。

工作研究

傅再希天资聪敏,嗜书成癖,上自《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下至历代医家主要著作靡不贯通,且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尤擅于文献考据,被誉为江西中医界的“活字典”。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发表了《应该认清几种传染病都是从外洋输入的》论文,论证了鼠疫、血吸虫、梅毒等七种传染病的来源;1961年完成了中国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下达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课题,撰写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研究》专著,对这一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东方文化精髓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研究,书中不但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发展、基本规律、学说流派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等作了系统深入的探讨,而且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揭示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内涵。其《我对五运六气的看法》、《本草品汇精要的评价问题》、《祖国医学中“神”的初步探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的作者问题》皆发前人之所未发;《进一步探索血吸虫病的来源》、《论日本血吸虫病不是古代的蛊》、《李时珍以后杰出的本草家----赵学敏》等论文都受到中医界的重视,还著有《农村常见病中医简易疗法》等。为表彰其对祖国医学所作出的贡献,1959年国家卫生部授予他“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金质奖章和奖状,并于1960年先后出席省和全国两级文教卫生群英大会,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傅再希行医60余载,方圆数百里莫不知其名;踵门求医者,不问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故户外之履常满,治人无数。他博采众家之长,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精于内、妇、儿诸科,尤以治疗疑难杂症见长,对肝胆、哮喘、麻疹、先兆流产、不孕等病证的治疗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成熟经验,享有盛誉。其治病不拘经方、时方,但求“方必切病,药必对症”。其用药有两大特点:一是偏重于养阴,认为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甚合我国南方人体质的一般情况;二是在组方遣药时强调要选择专长特效的药物,例如同是风证,破伤风的专长特效药物为防风、南星,而子痫的专长特效药物为荆芥,等等。先生认为,不懂得药物的专长特效而谈辨证,疗效未必就高;而脱离辨证,单纯对症用药则必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疗效亦差,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方能出奇制胜。欲达到此境界,《本草纲目》为医者必读之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