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

更新时间:2023-06-06 10:23

僧人 ,拼音读(sēng'rén),是一种佛教词语,是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

词组拼音

僧人 (sēng'rén)

僧人生活

按佛制讲,僧人的吃食是由居士供给的。为了有利于修定,也为了减少居士的负担,僧人实行过午不食。在寺院中,僧人吃饭称为用斋,吃饭的地方称为斋堂佛教戒律中,有不饮酒之戒,也有不杀生之戒。汉族僧人信奉的大乘佛教经典中,有反对食肉的条文,五台山汉族僧人,是坚持不饮酒和不食肉的,但蒙族和藏族僧人仍有食肉的习惯。

过去僧人为了防止蓄私财,起贪念,定有手不提持银钱的戒条。外出旅行,僧人要有俗人随从,替其管理钱物。后来由于种种不便就不那么严格实行了,现在(2013年)五台山僧人外出,一般没有俗人跟随。

僧人礼节中最普通的是双手合十,即两只手举于胸前,十指相合,向对方表示敬意。僧人与僧人之间,不以年龄分大小,而以戒龄论长幼。俗人同僧人见面和交谈,没有固定的礼仪可循,往往随着俗人社会职业和文化素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许多俗人,出于对僧人的尊重,在见僧人时,亦仿效僧人,双手合十,举于胸前。需要注意的是,游客在饮酒之后不要去见僧人,把酒味带到僧人面前是不礼貌的。在与僧人的谈话过程中,游客不要吸烟,也不要问尊姓大名。因为出家人只有法名和法号,而不用俗姓和俗名。

修佛戒律

僧是僧伽的简称,字义是“大众”。佛教徒中有居家男女和出家男女之分。出家男女至少是四个人以上的团体,才能组成僧伽。出家男女的个体,称为僧人。出家的男子,受十戒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子,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根据佛制,剃发、染衣、受戒是取得僧人资格的必要条件。受具足戒后的比丘,要遵照戒律过清静俭约的生活,这些戒律包括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财宝、不做买卖、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掠夺和威吓他人等等。僧人不能代人祈福禳灾,也不能代神降福免罪,他不是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只是为求得解脱而出家修行。僧人的精力主要用于学修,学修的内容主要是佛经的教义和教理,其方法则随着宗派的不同而不同。居住在五台山的僧侣,认真地履行着戒条,不仅潜心学修,虔诚奉佛,而且有保护和维修寺庙的责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