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18:18
《元史·河渠志》是元代水利专史。《元史》为明代官修,最后成书于洪武三年(1370年),宋濂等撰。此书撰写仓促,只收录了一些元代文牍档案,未及考订编排,并缺少元初情况。顺帝一朝,只录欧阳玄《至正河防记》一文,较原始可靠。清代末年,柯劭忞著《新元史》,体例较好,但水利内容增加不多。
《河渠志》是《元史》的十三《志》之一,全文计3万余字,分为三卷,从其内容可以看出,前两卷为洪武二年初修,记述元太宗七年迄至顺元年(公元1235一1330年)史事;后一卷为洪武三年续修,记述大德八年迄至正二十年(公元1304一1360年)史事。按所叙内容有具体河名、水系和年代可考的,约165事。该《志》编排在总序之后可分为:通惠河5事,坝河2事,金水河3事,隆福官前河2事,海子岸3事,双塔河2事,卢沟河2事,白浮瓮山6事,浑河9事,白河10事,御河6事,滦河7事,河间河2事,冶河3事,掉沱河4事,会通河33事,黄河13事,济州河2事,涤河2事,广济渠4事,三白渠2事,洪口渠4事,扬州运河3事,练湖5事,昊松江3事,淀山湖3事,盐官州海塘7事,龙山河道2事(以上为初修);黄河5事,蜀堰1事,径渠8事,金口河1事。
此《志》是元代水利的基本文献,但缺陷甚多。仅就编排失当举例:除因两次分修,致将黄河分置两卷外,如通惠河、金水河、隆福宫前河、海子岸、白浮瓮山,本为同一水系(今通惠河),却被割裂为五处:卢沟河、浑河,同为一条河(今永定河)而被分割两处:三白渠、洪口渠、径渠,本同一渠系(今径惠渠)而分割为三;等等。
《元史·河渠志》的著述意图及其社会历史背景,据总序说:“元有天下,内立都水监,外设各处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当时之善言水利如太史郭守敬等,盖亦未尝无其人焉’,认为“一代之事功,不可泯灭”,因此“历叙其事而分纪之,作《河渠志》”。
《元史·河渠志》,明宋濂等著。宋濂(公元1310一1381年),字景濂,浙江金华人。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任“江南儒学提举”。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升任“翰林院学士”其后历任“编修”、“国子司业”、“侍讲学士”等职。明代官修《元史》,分两次成书:初修为洪武二年八月,续修为次年十月,宋濂均为总裁。这两次分修的成果在《河渠志》上也有所反映。
关于《元史·河渠志》的版本,它历来是《元史》的一个专《志》,从未单行。就《元史》版本而言,前人曾撰有专篇。例如1934年开明书店《二十五史》本《元史参考书目》等。目前较为通行的是1976年中华书局校点本,曾多次重印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