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30 15:15
元山村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公明街道。位于公明街道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0.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上辇村、下辇村、上南村、下南村、上屯村。位于深圳北部丘陵谷地,村中有红花山,海拔约90米。洋涌河(公明段俗称茅洲河)由东往西流经该村。村内有莲塘水库。始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前后,由陈鱼屏四子在新安水贝定居繁衍生息发展而形成。因水贝旧村处有座山,名元山,故称元山村。
明清时期,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公明乡;1951年,属第四区水朗乡;1952年,属第七区水朗乡;1956年,属公明区公明乡;1958年3月,属公明乡;1958年10月,属光明公社;1959年,属松岗公社;1960年,属公明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公明公社上村大队;1981年,属深圳市宝安县公明公社上村大队;1983年,属公明区上村乡;1986年,属公明镇上村;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公明镇上村行政村;2004年,属公明街道;2007年,属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街道;2015年,属公明街道上村社区。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荔枝等,养殖鸡、鸭、鹅、鱼等,有少部分村民从事小商品经营。现村集体主要经营厂房出租、物业管理。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商业经营、工资性收入等。
2015年末,户籍人口436人,其中男性203人,女性233人;80岁以上12人,最年长者90岁(女);实际在村人口336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10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3.1万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50人。
村民主要有陈姓、梁姓。陈姓源流见东边头村。梁姓先祖在1949年前从顺德迁至当地。该村现存《陈氏家谱序》和《水贝陈氏族谱》。
现存鱼屏陈公祠,又称敦睦堂,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期重修,1990年再重修。三开间两进,由前后二堂、一天井、两廊房组成。春台公家塾(又名择善堂),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前堂平脊,两端有博古饰。鱼屏陈公祠和择善堂均为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
陈仙姑庙,于清朝末年修建,2004年重建,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供奉陈端和仙姑。仙姑庙为青瓦屋顶,入门口处有木雕横梁。庙内有一天井,正殿设有仙姑像,两侧各有厢房。庙内有对联“德道十年人不信;放香百日众无疑”。陈仙姑庙为元山村与上南、下南、永南、楼村等村共用,每逢春节、元宵节、正月二十三、中秋节,村民都会到庙里点烛、焚香、求签,许愿、祭拜。据说,“陈仙姑”原名陈端和,是公明水贝村(现公明上村)人。旧时水贝村的大沘河(现洋涌河)河水泛滥,瘟疫盛行。陈端和不顾家人反对,只身到东莞、增城一带求医问药,搜集、整理了许多药方,为不少村民医治了流行的疾病,因而深受乡亲们喜爱和敬佩。据民间传说记述,陈端和升天成仙后,向天帝诉说大沘河河神罪状,天官封她为大沘河新河神。从此村里再也没有发生水灾,乡亲安居乐业。乡亲们为了颂扬她舍己为众、不畏艰难的情操与品德,为她修建了一座仙姑庙。2007年,“陈仙姑的故事”被列入深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正月二十三仙姑诞,众多外出的族人均回来参加村中拜祭仙姑的活动。逢年过节,村民会到宗祠举行祭祀活动。重阳节之后到立冬之间,族中老者会组织村民集体祭祖坟。
舞麒麟的习俗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村里组办麒麟队,请来师傅给村中年轻人传授舞麒麟技艺。几度中断,又于1975年、2000年重组。现麒麟队已解散。
麒麟迎亲习俗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过去,村民结婚前一天开厨,祭祖宗。第二天早上去接新娘,麒麟队先行,新郎跟随入村口。麒麟于祠堂里点睛、祭祖,点睛人须为村中德高望重之人。接完新娘之后,麒麟要在家中放三天。
特色传统食品有公明腊肠、金环火腿月饼。特色工艺品有竹篮等。
松白路、公明北环大道、长春北路经过该村。1964年通电,1990年通自来水,1993年通电话,1996年通互联网,1999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该村有公明第二小学,设6个年级,38个班,2015年在校学生2009人,教职工112人;还有上村幼儿园。村里还建有元山篮球场、村民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狮山公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