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更新时间:2024-10-29 09:53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是元代景德镇瓷器扬州博物馆于1978年从北京举行的文物汇报展览中购得,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文物特征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浅底内凹。通体施霁蓝釉,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主纹刻划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并衬以象浮动的珊瑚枝一样的四朵火焰形云纹。巨龙威武、雄壮、悍猛,腾空飞舞于万里蓝天之中,颇有叱咤风云之势。

流传历史

元朝时景德镇的各大瓷容都被朝廷所管辖,专门为皇室贵族烧制瓷器。这种精美的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由于其图案的特殊性,只允许收藏于皇宫当中。成批的瓷器烧制成功之后,品质较为完美的被直接运往京城,那些稍有瑕疵的就会被当场砸碎,因此这种梅瓶的产量在当时就比较少。后来历经朝代更替和岁月变迁,其数量越来越稀少,也变得越来越珍。

1978年在北京举行的“各省、市、自治区征集文物汇报展览”时,扬州的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首次亮相,引发了国内众多博物馆的极大关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博物馆纷纷向扬州文物商店表示了想收藏此瓶的愿望。扬州博物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捷足先登,以3000元价格购得了这只宝瓶。

扬州博物馆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先生、南京博物院王志敏先生两位古陶瓷专家鉴定,一致确定此瓶为江西景德镇窑元代蓝釉瓷器精品。最终,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制作技术

元代的瓷器制作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制作出了独具特色的精品,这种霁蓝釉梅瓶就是其中一种。元朝时,景德镇采用了新的制作工艺,把“钴”作为呈色剂融在釉中,烧制出了美丽如蓝宝石般的钴蓝釉。由于此梅瓶器形较大,胎体分三截成形,用釉药粘接,接缝明显可见,底部留有轮修痕迹。施釉方法是先在刻画的龙纹和云纹上施白釉,然后将纹饰罩上,其余部分施蓝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

文物鉴赏

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端庄秀丽,通体施蓝色釉,釉质肥厚莹润,色彩浓艳,透明度强。梅瓶的造型为小口,口沿宽平,颈细而短,肩部丰满,腹部以下收敛,底足微撇。瓶的腹部刻有飞腾游动的自龙纹饰,蓝白相映,对比鲜明,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此梅瓶是元代景德镇烧造的件代表性的精品,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潢工艺,都非常精湛。到了元代,由于制瓷工匠掌握了钴的呈色原理,所以此梅瓶具有色彩浓艳、釉层淳厚、光泽度强、透明度好的特点。而且此梅瓶蓝釉浓艳,白釉泛青,色彩对比既强烈又柔和,能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由于龙是中国人心中的神物,自古以来就被尊奉崇拜,以至迷信,所以,以龙纹为装饰图案的器物很多,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但作为装饰纹样,龙的形状是不断演变的,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到华丽,由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到了元代,龙的造型更加美观,龙体更加修长、屈曲。梅瓶上的龙纹,具有典型的元代龙纹的特征,龙头上昂,张口翘舌,双角向后伸展,两眼正视,细颈疏鬣,曲腹蛇尾,背鳍整齐,龙鳞细密,肘毛细长,四腿三爪,刚劲有力。龙纹首尾相接,张牙舞爪,作腾飞游动之状。再以蓝釉点饰龙眼,起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龙纹的上下饰火珠纹及流云纹,使凌空飞舞的气氛更加突出,整个画面疏密有致,笔意流畅自然。

文物价值

2013年,国家文物局将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诞生于景德镇的瓷窑之中,代表了元代瓷器烧制的最高水平。为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社会评价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李映福《中国文物鉴赏辞典》:“此瓶通体沉着的蓝釉,配上神态生动的白龙,是一件极为珍贵的艺术精品。”.

扬州汉墓博物馆馆长夏梅珍《中国历代珍宝鉴赏辞典》:“此件梅瓶为器形最大,高达43.8厘米,保存又最完好,是迄今所见最完美的一件元代梅瓶,实属稀世珍品。”

文物争议

存世数量

三件。扬州博物馆网站资料:据冯先铭先生说,国内外保存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仅见三件。其中一件收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北京颐和园管理处,而唯见扬州博物馆的这件梅瓶比前两件梅瓶高出约十厘米。

五件。程美东在2006年11月2日的《人民政协报》撰文《蓝白相映写新篇——我所见过的一件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文中说:元代景德镇烧制的蓝釉白花瓷器中,尤以蓝釉白龙纹梅瓶最为珍贵。这种梅瓶据已公布的共有五件,其中以江苏省扬州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为最大。另外四件,一件藏于颐和园,已有破损;一件早年流往国外,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另一件于2000年,由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拍出,属谁家之手不详;还有一件前几年在上海《新民晚报》介绍刊登过,被张宝权先生所收藏。

六件。2010年8月18日,《长江商报》刊发了《蓝釉白龙纹梅瓶现江城?》一文,武汉收藏家联谊会古玩专委会主任吴兴平在武汉一收藏品市场购买了这件黑釉青花白龙梅瓶。这件梅瓶比扬州博物馆的梅瓶略大,可惜的是底部断裂了一截,瓶身也是碎裂后粘合而成。如果算上这件,此类梅瓶就有6件了。

从这几段文字中,可以解读出许多元代瓷器的社会学层面的另类谜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