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5 14:20
元通镇,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地处崇州市西北部,东接观胜镇、锦江乡南同道明镇相邻,西与怀远镇毗邻,西北隔西河与何家乡相望,北与上元乡、都江堰市安龙镇、柳街镇相连。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崇州市区11千米。区域总面积48.48平方千米。(原元通镇和原公议乡面积总和)截至2019年末,元通镇辖区户籍人口35389人。(原元通镇和原公议乡人口总和)
东汉,已有邑聚。
晋永和三年(347年),设水渠乡,属晋原县。
萧齐时,相继更名水渠乡、兴渠乡、集贤乡。
南宋理宗时期,更名涌泉乡、济兴乡。
明属大罗、景德2场,后合并为圆通乡。
明末,更名通议乡。
明正统元年(1436年),设圆通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为元通镇。
1950年11月,镇改乡。
1953年6月,增设元通镇。
1956年7月,元通镇5村合并为3居民委员会。
1958年8月,元通乡、镇合并为元通公社管理委员会;同年9月,何家乡天花、玉圭、协力、文艺4村划归元通公社。
1961年,4村划归何家乡。
1963年,析置元通镇。
1985年2月,元通公社并入元通镇。
1993年,何家乡并入元通镇。
1997年,何家乡析出。
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设晋乐县(侨县),为县城所在地。
西魏废。
清末,属通议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公议联保。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公议乡。
1958年,乡改公社。
1983年,公社改乡。
2019年12月,撤销公议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元通镇管辖。
2011年末,元通镇辖双风、麒麟、禹王、三宝、清溪、通顺、聚源、景汇、大罗9个村(居)民委员会,下设6个居民小组、9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1年10月,元通镇辖3个社区、7个行政村:公议社区、花果山社区、园和社区、禹王村、溪村、通顺村、聚源村、景汇村、天冬堰村、三合堰村。镇人民政府驻永渠北街204号。
元通镇地处崇州市西北部,东接观胜镇、锦江乡南同道明镇相邻,西与怀远镇毗邻,西北隔西河与何家乡相望,北与上元乡、都江堰市安龙镇、柳街镇相连。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崇州市区11千米。区域总面积48.48平方千米。(原元通镇和原公议乡面积总和)
元通镇地势东南偏低,西北偏高。从西北向东南走向,境内东部北起清溪村,经三宝、汇江、石梯三村,有一条以北至南的高埂(俗称杠坎),高出2米有余。境内最高点位于兴店村1组,海拔594米;最低点位于红瓦村6组,海拔570米。
元通镇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8℃,1月平均气温5℃,7月平均气温25.5℃。无霜期年平均283.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158.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63毫米。
元通镇境内有西河、味江河、泊江河三江汇注,三江在元通镇(区)汇合后称汇江。西河古称文井江,起于汶川,经苟家、万家、怀远,由西向东从兴店村入境。全长1.5千米,河水最大流量1300立方米,最小流量3立方米,灌溉镇内面积4500余亩。味江从灌县经街子、上元,在景德村入境,合长2.3千米,合流最大流量1100立方米,最小流量2立方米。泊江河起源于松潘县,经都江堰分内外江,属外江,再经中兴、安龙在镇内三宝村入境,全长4.3千米,河水的最大流量1400立方米,最小流量3.5立方米。
元通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水灾。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39年,泊江河水暴涨,上百年的大石桥冲毁,损坏农田50余亩,船毁人亡事故死亡人数15人,直接经济损失555万余元。
元通镇有农业耕地面积17640亩;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石灰石、陶土等。其中石灰石储量3500多万吨,陶土资源储量1.5亿万吨。
2011年末,原元通镇辖区总人口23119人,2011年末,公议乡辖区总人口15081人。
截至2017年末,原元通镇辖区常住人口22004人。截至2018年末,公议乡户籍人口14654人。
截至2019年末,元通镇辖区户籍人口35389人。(原元通镇和原公议乡人口总和)
2011年,原元通镇财政总收入2920.7万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19万元,比上年增长23.2%,是1949年的135倍,比1979增长2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8750元。
截至2019年末,元通镇有工业企业84个,其中规模以上有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23个。
2011年,元通镇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4550万元,比上年增长4.9%,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15.3%。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2011年,元通镇生产粮食122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子。油菜子种植面积3600亩,产量540吨;花木种植面积1500亩,产值450万元;川芎种植面积300亩,产量60吨;蔬菜种植面积450亩,产值112.5万元。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2011年,元通镇生猪饲养量46562头,年末存栏21598头。截至2011年末,元通镇累计造林3151亩,其中经济林2031亩,竹林1120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25万株,林木覆盖率85%,活立木蓄积量2万立方米。
元通镇以机械加工、铸造、塑胶、土陶、教学设备、电子、水电等为主。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0.2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2亿元,2011年达到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5%。2011年,元通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职工345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大中型工业3家,职工1300人,实现工业产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销售收入达到亿元的企业2家,工业园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
2011年末,元通镇有商业网点3个,职工125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城乡集贸市场成交额1.4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2011年末,原元通镇境内金融机构3家;各类存款余额5.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亿元。
2011年,公议乡境内有1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2011年末,原元通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357人,专任教师16人;小学1所,在校生1152人,专任教师4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329人,专任教师5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98.1%,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元通镇教育经费1500万元。
2011年末,原元通镇有文化艺术队1个,队员28人;各类艺术表演团3个,演职人员共65人;电影放映单位1个,年放映11场次,观众达6000人次;俱乐部1个、公共图书室1个,建筑面积400平方米,藏书3万册;档案馆1个,建筑面积150平方米。
2011年末,原元通镇有体育场地3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9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员的30%。
2011年末,原元通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个,综合医院2个;病床28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2张,固定资产总值15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93人,其中执业医师135人,执业助理医师121人,注册护士37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7万人,参合率95.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8‰、5‰、5‰。
2011年,原元通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0户,人数108人,支出21.8万元,比上年增长12.8%,月人均168元;城市医疗救助51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08人次,共支出1.5万元,比上年增长25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99户,人数385人,支出43.9万元,比上年增长19.6%,月人均95元,比上年增长35.7%;农村五保集中供养76人,支出28.3万元,比上年增长19.2%;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4人,支出5.2万元,比上年增长20%;农村医疗救助157人次,支出2.1万元比上年增长31%;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72人次,支出10万元,比上年增长236.3%;农村临时救助31人次,支出1.5万元,比上年增长3.5%。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414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5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1.5亩,倒塌房屋3间,直接经济损失850万元,救灾支出5.8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97人,安置义务兵、士官等8人,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2人,接收无军籍职工3人,军休所1个,抚恤事业费支出6.6万元,比上年增长9%社会福利费1.4万元,比上年增长100%。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3个,全年接收社会捐款3000元,捐赠物资折款5200元,使52人(次)困难群众受益。新增就业人员240人,有6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40人,全年共帮助57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18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月均工资为1500元,比上年增加100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均工资1300元,比上年增加80元。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
2011年末,原元通镇有邮政网点8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3.5千米,投递点102个,乡村通邮率100%;全年投递国内函件7.6万余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2000笔,征订报纸3000份、期刊1000册。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760门,固定电话用户2760户,电话用户普及率达90%;移动电话用户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00%;光缆线路总长12.3千米,主干电缆7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6000个,宽带接入用户2000户。
给排水
2011年末,原元通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75千米,生产能力3000吨/日,居民自来水普及率85%;排水管道8.5千米,污水治理工程1项,污水处理厂1座,日污水处理能力6100吨,工业废水处理率100%。
供电
2011年末,原元通镇镇区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座,高压输电线路15条,总长度22千米。综合电压合格率95%,供电可靠率9%6%。
燃气
2011年末,原元通镇镇区有天然气管线7千米,供气站个,天然气(煤气)用户1500多户,燃气普及率35%。
元通镇形成由华怀公路、元安公路、元观公路元街公路的公路运输为主的交通网络。2011年,原元通镇客运总量54万人次,货运总量360万吨。县乡级公路10条,总长48千米。
地名由来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此地正式建圆通场。民国以来人们因书写方便,“圆”简写“元”,始为元通场。
王国英故居
王国英故居,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道光重修。王国英为抗英名将,鸦片战争中驰援宁波,率敢死队与义律激战,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终被英军杀害。故居在增福街南侧、座北向南,院落布局。二门砖石结构牌坊式,门柱上四川著名经史学者罗元甫题联,文辞书法俱美。其它全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面。过厅面阔3间13.8米,穿逗粱架4穿用5柱,进深7米,通高5.2米。当心间垂柱、雀替雕花。其它厢房、大门、门厅、正厅均小巧玲珑,天井中花台屹立。
天主堂
天主堂,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天主堂十分完整,坐落在麒麟街北侧,除大门为哥特式,顶竖十字架外,其它全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礼拜堂及经坛均为单檐歇山式屋顶,礼拜堂抬梁结构,通高9米,占地200余平方米。后院一楼一底,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穿逗粱架,通高10米多,宝壁装修,转拐楼梯设瓜柱,十分古朴。
永利桥
永利桥,横跨泊江河,下临文井江,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嘉庆年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再经修缮。砖石结构,三孔拱桥,桥长29.3米,宽8米,拱高1.15米。桥墩园雕鳌形,雄浑粗犷。桥栏以柱连接华板,柱顶分别园雕羊、狮、蛇、仙桃、葡萄及土地菩萨等,但风化损伤严重。桥北残存桥楼两间。该桥为崇州仅存石桥。
黄氏宗祠
黄氏宗祠,在麒磷街南侧。为元通大姓黄家之祖宗祠堂。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院落布局,门厅临街面阔4间18米,中设大门,门宽3.55米。门厅后以落天过道与后院连接。二门为砖石结构,门柱有四川著名学者林思进题写的对联。门后过厅半坡抬梁梁架。正厅木结构单檐硬山式屋顶,抬梁梁架,7架椽柱。面阔3间28米,进深5.4米(前室),后室深6米。前室厅上设卷棚。花脊鸱吻,覆钟式柱础。正厅后有小院。正厅前右侧厢房5间17.7米。四周封火高墙,门厅部份为拱脊。院内布局疏朗,宽敞明亮。占地838.3平方米。
罗氏故居
罗氏故居,建于清代中期,在黄氏正院之右。虽然布局和黄氏正院略同,但体量较小,面阔只有3间13.95米,天井也不大。二门为砖石结构,塑竹子、卷草及楼台亭阁於门面及门顶。全部建筑都是一楼一底,从二门后上楼,可转完前后各院所有房间。该建筑已十分陈旧,柱、枋及楼栏等多处腐朽。是清代、民国年间元通绅粮人家居住环境的典型代表。地处麒磷街南侧87~119号。5道封火墙将一段街区分为相邻的三进大院落。均为单檐木结构,布局大致相同。以黄氏正院为例,临街面阔6间20米。中心间设卷棚为门楼,乳袱上蹲狮。门厅穿逗梁架,穿上架板为楼。厅后天井大8.2×3.1米。天井上楼口设吴王靠椅。正厅一院单檐歇山式屋面,一楼一底,穿逗粱架5穿用5柱。面阔3间17米,进深3.3米,檐下斜撑弓浮雕缠枝花卉.楼上廊道相通,俗称走马转角楼。正厅稍间设置楼梯上下。地脚枋下砖砌十字孔。明间后屏风与后院相通。后院天井4.7×11.3米,正房面阔3间14.8米,进深7.2米,通高9.5米。正房后又一小天井,天井后的房屋屹立文井江边。每个天井侧有厢房,体量高度小於正房。大多数垂柱、雀替、驼峰浮雕花卉、净物等。
汇江桥,是川西有名的铁杆桥,原在增福街南口,重修於清光绪二年(1876年)。1986年7月,移于双凤街口今址,按原貌建造。桥长156米,宽2.5米,横跨文井江。桥身三墩四孔,墩上均有桥亭。再端各一桥亭为三叠桥牌楼式,中脊歇山顶,垂脊上塑禽乌,塑人物戏文,花脊鸱吻,侧脊四角赞尖,爪角飞檐,塑带枝葡萄,屋面亦塑人物戏文。通宽8.2米,进深3.4米,高5.8米,两端相同。江心墩亭为歇山式屋顶,爪角鸱吻,屋面塑仙鹤等。侧墩为单檐卷棚顶,无雕塑。墩上亭均宽4.5米,深2米,高7.8米。桥身两端有30米长的引桥,引桥端蹲石狮扎紧、固定钢绳,以承托桥绳上之路板。
分布在镇北均一千米处的清溪村和三宝村。由若干大型墓冢构成,墓冢一般2~3亩大小。20世纪50年代,百姓在冢上发现画像砖和陶俑及一些明器。
2019年1月,元通镇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