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2-03 17:40
词目:充耳
1. 塞住耳朵。
《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郑玄 笺:“充耳,塞耳也。言卫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知也。”《荀子·礼论》:“充耳而设瑱。”明 高攀龙《答袁节寰中丞》:“国家三空四尽,左支右吾之不给,孚号同于充耳,真如老公祖(袁可立)之教矣。”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其时列国离心,万民嗟怨,赵盾等屡屡进谏,劝灵公礼贤远佞,勤政亲民,灵公如瑱充耳,全然不听,反有疑忌之意。”清 钱谦益 《吴士熙授承德郎制》:“昔有宋青溪盗发,比疆连壤,褎如充耳。”
2. 指声音充满耳朵。
许地山《七宝池上底乡思》:“你岂不闻这里有等等妙音充耳;岂不见这里有等等庄严宝相?”
3. 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
《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 毛 传:“充耳谓之瑱;琇莹,美石也。天子玉瑱,诸侯以石。” 清 王夫之《诗经稗疏·小雅》:“充耳者,瑱也,冕之饰也。”
充耳,一种垂挂于两耳的“耳塞”,位于冠上,属于冠服的装饰品,一般为玉石,香木,或宝石所做,根据品级,社会地位不同而不同,形制有“三长两短”之制,
在西周王朝至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属臣的官冠两侧皆有以丝绳垂坠的两块美玉,休息时用其塞住耳朵,又称“充耳”,如同今日的耳塞。
平常上朝时,大夫们“冠配充耳”是一种礼制,诸侯、王公大臣站立堂下,要恭敬仰视君王,不得左右顾盼,若脑袋左右一晃,“充耳”即会以惯性击打自己的耳廓和面颊,以示“自惩”。
“充耳”,是专职玉工用“琠”制作的,亦称制琠。后来发展到王室廷下有专职内吏,“施内典,执琠刑”,就是在朝堂上用玉板惩罚有小过错的臣子,称琠史,名称好听,却是专门受命打臣子们耳光的吏。“琠”是玉做的薄板,脆得很,稍用力就会断裂碎掉,因此“琠刑”属于“薄惩”。
根据,《说文》玉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