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7 11:00
先(拼音:xiā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古字形从止(指脚)从人,人举足则前进,表示在前面的意思。先的基本义是走在前面,引申为时间或空间的次序在先。引申用作名词,特指祖先,又指过世的,多指长辈。
会意字。甲骨文“先”由两部分组成,上部是“止”(如图1)或“之”(如图2),下面是“人”。“止”字之形,描摹的是人的脚,脚的功能是行走,因此“止”在合体字中充当表义成分时一般是表示“行进”的。至于“之”,只不过是在“止”下加一指为起点前行,所以“之”的本义也就是“前往”。金文字形基本同图2的甲骨文从“之”。篆文作图7。睡虎地秦墓竹简作图8、9;汉代隶书(图10-11)上部两边对称的曲画改为折画,成为楷书先的直接源头。以“止”或“之”与“人”会意的“先”,显示的是前行之人的意思,本义为走在前面。甲骨文中也用作先后之先,还可用作祖先之先。
走在前面其抽象意义即指事情、行为发生在前、次序在前。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主张师道,而不是简单地师人。先闻道的人,就可以为师。他说:“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这里的先指的是闻道的次序在前。
从时间的次序而言,古时的、古代的也是先。《诗经·商颂·那》:“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指古代的人民。次序排在最前的,可以是为首的,故用先喻指首要的、重要的事情。如《礼记·学记》:“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祖先的次序在前,故祖先可简称先。《史记·蒙恬列传》:“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是说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祖先是故去的人,故称已去世的人为先。如“先王”“先父”“先烈”等。
“先”字的意义是宽泛的,它不仅表示“祖先”,而且表示一般的时间或顺序在前。“先”的用法的这种宽泛性,在它最初出现的语境里即已存在,似乎并不能轻易判断“祖先”之义与“先后”之义的产生孰先孰后,因为“先后”之“先”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要为它设计一个贴切文字构形有着极大的障碍,按照造字的通例,人们不能不选择一个易于描摹的,并与所表字义有某种联系的具体形象来创构字形,而祖先似乎正是这样一种形象。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卷八】【先部】稣前切(xiān)
前进也。从儿①从之。凡先之属皆从先。
【注释】徐铉注:之人上,是先也。①儿(rén):异体“人”字。
“前进也”注:前当作歬,不行而进曰歬。凡言歬者缓词,凡言先者急词也。其为进一也。
“从儿之”注:之者,出也,引伸为往也。苏前切,古音在十三部,读若先声之诜。
苏前切,平先心 ‖先声文1部(xiān)
先,先后也。又姓,《左传》晋有先轸。苏前切。又苏荐切。四。
苏佃切,去霰心 ‖先声文1部(xiàn)
先,先后,犹娣姒。又姓,出河东。又苏前切。
【子集下】【儿部】先;部外笔画:4
《唐韵》《正韵》苏前切。《集韵》《韵会》萧前切,并霰平声。《说文》:先,前进也。从人之。徐曰:之,往也,往在人上也。一曰始也,故也。《玉篇》:前也,早也。《孝经·感应章》:必有先也。《老子·道德经》:象帝之先。
又祖父已歾曰先。《司马迁·报任安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又姓。《韵会》:晋有先轸。
又《韵会》:凡在前者谓之先,则平声。先而导前与当后而先之,则去声。
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先见切,音霰。《增韵》:先之也。《正韵》:相导前后曰先后。《周礼·夏官·大司马》:以先恺乐,献于社。注:先犹导也。《史记·郦食其传》:沛公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又先事而为曰先。《易·乾卦》:先天而天弗违。《礼·月令》:先立春三日。
又当后而前曰先。《左传·文二年》:不先父食。《孟子》:疾行先长者。老子《道德经》:先天地生。
又《广韵》:娣姒曰先后。《前汉·郊祀志》: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师古曰:古谓之娣姒,今关中俗呼为先后,吴楚呼之为妯娌。
又《韵会》《正韵》并苏典切,音跣。《越语》:句践亲为夫差先马。《韵会》:前汉太子,太傅少傅属官有先马。后汉职如谒者,太子出,则当直者前驱导威仪也。或作洗。
“⺧”窄“儿”宽。“⺧”居上半格;竖在竖中线,长横收笔于横中线。“儿”居下半格;撇笔撇尖超出上部;乚(竖弯钩)起笔贴近竖中线,钩部超出上部。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汉典)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