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榄仁

更新时间:2024-10-10 14:26

滇榄仁(学名:Terminalia franchetii Gagnep.)是使君子科、榄仁属落叶乔木,高4-10米;枝纤细,老时皮纵裂。叶互生,叶片纸质,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或阔卵形,基部钝圆或楔形;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果序长约6厘米,在上部密集,果具等大的3翅,轮廓倒卵形,先端渐尖,基部钝圆,横切面三角形;无柄。花期4月,果期5-8月。分布于中国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生长在海拔1400-2600米的干燥灌丛及杂木林中。常生长于灌丛下等土壤水分保存更好、人为干扰程度更小的林荫处。喜湿润。

形态特征

滇榄仁是落叶乔木,高4-10米;枝纤细,老时皮纵裂;小枝被金黄色短绒毛。叶互生,叶片纸质,椭圆形至长椭圆形或阔卵形,长5-6.5厘米,宽2.5-4.5厘米,先端钝或微缺,稍有小凸尖,基部钝圆或楔形,叶面被绒毛,背面密被黄色丝状伏毛,侧脉8-15对,两面明显;叶柄长1-1.5厘米,密被棕黄色绒毛,顶端具2腺体。

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被毛,长4-8厘米,花(连花丝)长9毫米;萼管杯状,长约4毫米,下部密生黄色长毛,上部毛较少,内部具长毛,顶端具5裂齿,三角形,被疏毛;雄蕊10,伸出萼筒外,花药长5毫米;花盘由数腺体组成;子房长卵形,长约2毫米,密被黄色长丝状毛;花柱长约3毫米。果序长约6厘米,在上部密集,果具等大的3翅,轮廓倒卵形,被黄褐色长柔毛,长5-8毫米,宽3-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圆,横切面三角形;无柄。花期4月,果期5-8月。

产地生境

滇榄仁分布于中国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

滇榄仁生长在海拔1400-2600米的干燥灌丛及杂木林中。常生长于灌丛下等土壤水分保存更好、人为干扰程度更小的林荫处。喜湿润。

繁殖方法

滇榄仁的繁殖方法采用播种法。首先要净种。滇榄仁种子为翅果,净种过程主要是把霉变种子、虫害种子、枯枝杂叶等清理掉,保留外形完好的种子。取林下0至30毫米的土壤,去除枯枝等杂质,烘箱中80℃24小时烘干,然后粉碎,用孔径为2.0毫米的土壤筛过筛备用。因为滇榄仁种子为一个具等大3翅的翅果,翅果较难分离且剥离的种子不能用于播种,所以要采用完好的翅果直接播种。在大棚内平整土地、浇水,翌日待土壤充分吸收水分后,将采集的当年成熟种子均匀撒播在苗圃上,再覆薄土,定期浇水,萌发幼苗备用。每瓶先平铺100克过筛后的土壤,播种100粒种子后覆土100克。因为滇榄仁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要再加入由自来水配制成含水量为15-40%的培养基质(含水量=水重/干土重×100%),每天要称重补充蒸发水分。其中,含水量20%的滇榄仁种子发芽率最高,含水量30%的滇榄仁发芽速度最快,含水量25%的滇榄仁种子发芽最整齐。

栽培技术

水分条件是滇榄仁的早期生长过程最主要的影响条件,在水分供给不断减少时,其植株形态、株高、基径、主根长、根冠比、单片叶的面积以及萌枝数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甚至在降雨量接近旱季多年平均降雨量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死亡现象,而当水分供给增加时,滇榄仁植株形态特征亦表现为不断增大。因此,在旱季时要及时给滇榄仁苗浇水,防止死亡。因此,在对类似于滇榄仁一类的乡土树种保护中应注意水分条件的改善,比如封山育林,加强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保育,从而改善林下微环境,使刚萌发幼苗免遭强光、高温导致短暂缺水而死亡。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善林下退化的土壤,提高其贮水能力、抗旱能力,营造一个集水、保水的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天然植被的自我更新。

主要价值

滇榄仁作为乡土植物,对当地极端恶劣的外界环境有了一定的适应性,因此滇榄仁是优良的常绿乡土木本植物。同时,滇榄仁也是良好的木材。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列入《中国红色名录》——近危(NE);地区等级:川滇臧(近危/NE) ,广西(数据缺乏/DD) 。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