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墨

更新时间:2021-10-09 12:44

“光墨”这一概念,是何宝森先生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在我国绘画界首先提出来的。何先生用传统的水墨画表现方法和材料,结合西方的一些现代艺术观念,创造出了一种新画风,谓之“光墨”。

概况

近期在国家图书馆展览中心隆重举行的《光墨画展》,展出了何宝森及其弟子王志洁创作的花鸟、山水、人物、人体、静物等光墨作品150余幅。著名画家、93岁高龄的张仃先生始终关注何宝森对“光墨”理论的研究,充分肯定并支持他对国画改革的有益探索,并专门为画展题了词。

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意境高远、笔法、墨法千变万化、墨彩经久不褪等特色著称的中国画,一直被尊为“国粹瑰宝”。纵观中国绘画历史,大凡卓然于世者无不博采众长励精图变,只不过当时人们生活的环境变化小、节奏慢,因此呈现出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近百年来,尤其是最近50年,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化也达到了“日新月异”的程度,如何让普通的劳动者能欣赏和读懂当代的中国画,己成为摆在当今每一位画家面前的课题。

“光墨画”在欣赏和观察方法上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它是用中国画材料,如宣纸、毛笔、墨与中国画颜料等,在传统表现手法基础之上,更加强调光感的表现。它对光、彩的表现使中国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次展出的“光墨画”中有《荷花影》、《曼陀罗》、《彩石》等系列,这些作品甫一问世,立刻引起中外人士关注,备受瞩目。但除了对自然界和佛学的描绘之外,何先生还将耕耘的笔墨洒向了生命,人入画中,以画衬情,以画示爱。同时参展的王志洁先生作为何先生的亲传弟子追随何先生凡三十余载,不为商业大潮所动,潜心绘画,得其真传,细心体味跳跃的笔触和挥洒的彩线,终于修成正果。

出席画展的观众从一幅幅画中可感受到两位作者对母亲、母校、故乡、祖国、生活的热爱。画家用画笔赞美西藏高原的雄伟,欣赏江南水乡的秀美,惊叹雅丹地貌的神秘,陶醉武陵仙境的奇妙。有些观众在“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漠胡杨”等画作前久久不肯离去,他们从气势磅礴的画面上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无情,能从船夫在巨石上的挣扎,阅读人性的崇高和生命的顽强。

关于何宝森

何宝森(忘山)先生1938年生于云南昆明,6岁拜从法国留学回国的云南美术家廖新学为师学画。在其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何先生博采百家,以艺术家的敏锐,加之严谨的科学态度,苦心求索三十春秋,将西画中“光”的理念引入中国画中,一改传统中国画两千年不变的“随类赋彩”为“随‘光’赋彩”。虽一字之差却是中国画走向现代的关键所在。严格说来,“光墨画”基本上还是中国水墨画的一种,但又是一种西化倾向较强的水墨画。何先生以笔墨传承优良传统,以光彩体现时代精神,所创造的“光墨画”从理论到实践为中国画走向现代注入新的理念,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